第23课《_孟子_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第23课《_孟子_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3课《_孟子_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疏通文意。2理解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疏通文意。教学难点理解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得民心者得天下同学们,刚才这首歌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正如歌中唱到的,历史上的雍正是一位勤政爱民的皇帝,“施仁政,察民情,顺民意,得民心”。贤明智慧的李世民也明确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战国时期的孟子早已论证了这一思想。二、资料助读1、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
2、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
3、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2、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4、三、 文言知识比拼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而去之亲戚畔之池非不深也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以天下之所顺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兵革非不坚利也环而攻之而不胜天时不如地利然而不胜者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三、 注释(1) 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6)环:围。(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
5、表转折。(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10)而:连词表递进。(11)是:这。(12)也:表判断语气,“是”。(13)非:不是。(14)池:护城河。(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16)坚利:精良。坚,坚固。利,锋利。(17)米粟:粮食。(18)多:充足。(19)委:放弃。(20)而:连词表顺承。(21)去:离开。(22)之:代词,代“城”。(23)故:所以。(24)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25)以:凭借。四、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