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第一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打造民俗风情馆,沉淀文化精髓八下第一单元整合【教学内容】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体裁多样,但内容都与民俗有关。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民间流行的风尚和习俗,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民族性。我国是历史悠久、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传统文化习俗极为丰富。民俗文化的大主题下,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体裁各不相同。社戏是小说,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叙述了“我”到赵庄看社戏的过程,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水乡风情画卷,刻画了一批热情淳朴的农村小伙伴形象,表现了江南水乡淳朴的民情。回延安是当代诗歌,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陕北高原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安
2、塞腰鼓是一篇经典散文,用铿锵有力的短句,以及排比、反复等手法,描绘了安塞腰鼓的粗犷豪放、刚健雄浑,呈现陕北高原活力四射的腰鼓文化。灯笼是抒情散文,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童年记忆,勾勒了一幅旧时乡村生活的风俗画卷,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但从大方面来说,这四篇文章都是叙事抒情类文章,综合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寄寓深切情思、语言富有表现力又是它们的共性。【单元目标】1.了解课文相关背景,积累字词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民俗文化的多彩和价值。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习多角度、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手法。3.研读精彩片段,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作者情思,培养语感,积
3、累语言材料。【预学任务】1. 自主积累。本单元生字词较多,请参照读读写写,借注释、工具书随文自主学习生字词(音、形、义),并制作一份“字词学习单”。提示:注意使用正楷字,规范书写。八下第一单元字词学习单制作人:序号生字词读音释义(成语需注明引申义和词性色彩)易与之混淆的字词123452. 借助注释,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熟记并完成课前预习作业单上的文学知识填空。文学知识填空社戏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回延安选自贺敬之诗选,作者是当代诗人、
4、剧作家。与丁毅等合著歌剧白毛女。安塞腰鼓作者是刘成章,陕西延安人,当代诗人、散文家。他的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灯笼作者是吴伯箫,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3.每篇课文读2遍,把文章读通读顺。【教学实施】核心任务:学校为了增强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决定在校文化馆增设“民俗风情馆”,邀请咱们班同学基于八下语文第一单元的课文进行设计。第一课段 搜集民俗资料一、学习任务1. 畅谈交流,分享民俗印象。2. 通读四篇课文,概述课文中相关民俗内容并填写表格。3.概括四篇文章的内容,并补充填写相关表格。二、 教学过程活动一:观赏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俗图片,畅谈对民俗
5、的了解,分享民俗印象,交流民俗知识。要求:请以“我还知道_等民俗活动,我最喜欢的民俗活动是_,因为_。”的格式来分享。活动二:通读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每篇文章提到了哪些民俗?请从文章中找寻依据并完成下列表格。“民俗风情馆”陈列表篇目名称民俗内容原文依据对应陈列物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预设:篇目名称民俗内容原文依据对应陈列物社戏社戏: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表演的民俗戏目,在江南尤为盛行。归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时的一种社会民俗。船行: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通行方式,属于物质民俗的一种。略脸谱(生、旦、净、丑)、罗汉豆回延安陕北风情信天游略住:窑洞照片、窗花穿: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吃:白米面
6、油馍用:木炭火安塞腰鼓陕北地域民俗安塞腰鼓表演。略安塞腰鼓灯笼灯笼民间文化略灯笼活动三:默读4篇课文,理清全文脉络,并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图补充完整。通读社戏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明确:平桥概况伙伴游玩无船出行夏夜行船赵庄看戏停船吃豆深夜返回再谈吃豆。回延安一诗共有五个诗节,请根据提示,概括每个诗节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变化,填写下列鱼骨图。明确:内容: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情感:激动喜悦感激怀念兴奋感动惊叹自豪赞美热爱。浏览安塞腰鼓全文,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明确:灯笼中,作者以“灯笼”为线索,回忆了哪些与灯笼相关的情节?请完善下图。明确:灯迎祖父上下灯学村口
7、红灯元宵彩灯族姊远嫁纱灯描红想象宫灯挑灯看剑第二课段 布置民俗风情馆一、 学习任务1. 挑选四篇课文中精彩片段,配乐朗诵作为4个展间的背景音效。2. 为4个展间布置照片墙,并配有文字介绍。3. 结合作者的情思,从第一课段的陈列物挑选其一,为其写陈列词。二、 教学过程活动一:请从四篇课文中挑选你喜欢的精彩片段,自由组队,配乐朗诵并录制音频。1.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示例:心口啊/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啊/莫把我/眼睛/挡住了。2. 小组互读,体会作品情感、语调,再读互听,评价改进,教师相机指点。示例:安塞腰鼓朗读指导。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激昂的、高亢的,需要大声朗读,但语速不宜过快
8、。1-4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积蓄力量的特点。5-27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特别是25-27段,腰鼓表演达到高潮,要读得简洁有力,铿锵激越。28-30段语速缓慢,语调轻柔,语速稍缓,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简而言之,整体朗读时,“打鼓前”要缓慢沉稳;“打鼓时”要高亢有力,越来越快,读出激情;“打鼓后”要恢复缓慢的节奏,读出戛然而止、余音绕梁的感觉。3. 全班齐读课文精彩片段。活动二:为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现学校需要我们为4个展间布置照片墙,你会选择怎样的照片,请用文字介绍这张照片的构图和内涵。提示:我对_(课文)中的
9、_(人/景/事)印象深刻,所以我会选择这样一张照片_(照片的构图和内涵)。明确:社戏:社戏中哪件事情或是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哪段景物描写让你最难忘呢?【事】与“我”而言未必好看的“戏”,好吃的“豆”(偷阿发家和六一公公家地里的罗汉豆;在八公公船上煮豆吃。)【景】:月夜行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从视觉、嗅觉、触觉角度写出了两岸的景象和迷人
10、的月色,描绘了一幅水乡月夜美景图。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之快,衬托出小伙伴们熟练敏捷的驾船技巧和“我”去看社戏时的急迫、兴奋的心情。“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心理描写,突出了“我”想看社戏的急迫心情。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快到赵庄了。“似乎”“或者”“也许”都表示猜测,提示可能是错觉,与下文相呼应。月下归航“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
11、思说再回去看。”“回望”一词,表现了“我”对社戏的依依不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戏台在红霞笼罩下时隐时现,如同画上仙境一般美丽动人。从视觉、听觉方面写出了“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疑心”和“不好意思”表现了“我”对社戏的留恋,符合孩子的心理。【人】双喜:A.看戏前,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
12、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分析:双喜说服母亲和外祖母的三个理由:船大,迅哥儿不乱跑,大家都识水性。足见双喜考虑周全,心细如发,聪明伶俐。B. 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分析: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C. 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分析: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肯翻筋斗的原因有理有据,既安慰了“我”,又表现了他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同时也表现了
13、双喜的聪明、细心。D. 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分析:又是双喜提议,表现了双喜在孩子们中的地位,也表现了双喜的聪明、能干。E.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分析:双喜指挥偷豆,从中可以看出他考虑周到。F.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分析:表现了双喜考虑周全、为他人着想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双喜是一个聪明、能干、善解人意的孩子,他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充满自信,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 阿发: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
14、,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分析:摘自己家的豆,不说“摘”而说“偷”,只因为瞒着大人。这句话既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又写出了阿发的纯真无邪、憨厚无私。可见阿发是一个天真、调皮、质朴、热心、憨厚、无私的孩子。桂生:A.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B.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分析:桂生是一个机灵、勤快的孩子。六一公公:A.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
15、,说道,“很好。”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B.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分析:六一公公是一个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老实厚道的老人。朗读回延安第三节,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分析:首先,诗人通过描写延安的乡亲盛情接待诗人的场景:欢聚的场面。突出烧热的炕、地上生起的木炭火等。接着,诗歌描写了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亲人团聚的亲切。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
16、,“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展现今日中国可喜的变化。明确:我看到了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屏显:“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问: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了四次,安塞腰鼓“好”在哪里?明确:A.好在宏伟的场面。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B.好在雄壮的响声。你听,百十个腰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