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石钟山记》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钟山记》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 12.1 石钟山记 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3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掌握本文叙述、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难点:感受作者所阐发的“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处,属江西省湖口县。由中石炭系的石灰岩构成。有上下两座
2、山:南边一座濒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面积约0.34平方千米;北边一座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千米。两山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55米。两山相距不到1 000米。石钟山虽然并不高大,但因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优美,所以历来就是旅游胜地。此文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6月,是苏轼由黄州贬所调往汝州途经江西时所作。(二)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谥文忠。苏轼才华横溢,成就斐然,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之一,但仕途坎坷,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常一贬再贬,因“乌台诗案”几乎丢掉性命。
3、苏轼常年贬官在外,任地方官期间,同情人民,注重兴修水利、防灾、赈灾工作,为老百姓所敬仰。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诗作清新豪健,格调流畅,想象丰富,独具风格;散文明快犀利,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文理自然;其词突破前人局限,豪迈不羁,气势雄浑,想象丰富,才情奔放,开豪放一代词风。其散文留侯论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千古流传的名篇。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记叙、议论)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第二自然段:(记叙、描写)记游石钟山。第三自然段:(议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四、学习课文任务探究一赏析文章独特的构思 1
4、本文结构不像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结构。明确:作者以“质疑察疑释疑”三个步骤展开全文。本文一开始就提出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法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是用钟磬做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文章一开始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做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道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断石钟山得名原因的做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5、”。2苏轼自己实地考察发现了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认为这证明了“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请分析这一论断内在的逻辑思路。明确:苏轼实地考察发现:“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并且两者相应,“如乐作焉”,这说明了水声如钟,符合人们对钟声的共识,所以,石钟山应是以声得名。这与古人郦道元的说法“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相合,所以说,“古之人不余欺也”。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夜绝壁之景的?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这绝壁之景?明确:如何描绘:作者在发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之前,先写大石、栖鹘、鹳鹤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状形、摹声和绘态。观察的角度:由上(视觉)到下(听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