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循环课堂教学设计新授课.pdf
《碳循环课堂教学设计新授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循环课堂教学设计新授课.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碳循环”的魅力江苏省常州市正衡中学艾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复习“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基础上,能进一步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2、能认识到二氧化碳、碳酸、碳酸钙等含碳物质的相互联系。3、能认识到“碳循环”途径是含碳元素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途径,认识到“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用图表、化学语言来表述有关碳循环的信息。2、初步学会运用“循环”,来寻找物质间的相互联系,把握物质存在的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循环的趣味性,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认识循环的复杂性,在大小循环的认识基础上,初步建立“物质是变
2、化的、联系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3、结合低碳生活,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观念。同时认识到通过控制循环中某物质的量,可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进步。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并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难点:“物质循环”的运用三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情境设疑等四教学手段实验手段、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物投影仪、音乐、图片等)五教学用品实验用品(如稀盐酸、石灰水等)、盆景、投影仪等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过介绍14C 最初存在于大气二氧化碳,并且呈现介绍骨笛中也含有14C,让学生带着“为什么最初存在于大气二氧化碳中的14C,经过若干年后能到动物骨骼中”这一问题走进课堂。版块 1:引入课题
3、。(播放音乐,同时投影问题:音乐里 学生欣赏欢快、飞扬的笛子音乐有什么乐器在演奏?)【情境导入】展示骨笛图片。考古学家通过测定骨笛中14C 的含量,推算出它们距今已有 7000 多年。什么是14C呢?14C 原本是宇宙射线与空气中的气体原子发生核反应而产生的,它能与氧原子结合形成二氧化碳。14C 最初是以二氧化碳为载体存在于大气中。【引入课题】最初存在于大气二氧化碳中的14C,是通过什么途径到动物骨骼中去的呢?带着这一问题,本节课我们就从化学的视角来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领略循环的魅力。版块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设计思路:先构建碳生物循环,再补充碳地球化学循环)【提出问题】二氧化碳在自
4、然界中的消耗途径有哪些?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分别是什么?(解释有机物概念)。产生途径有哪些?1学生回答:植物的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教师板书】在黑板上画出相关路径。【提出问题】通过图片,你能找出 CO2有哪些循环途径?【总结归纳】自然界中的六种碳生物循环途径。【资料介绍】除了碳生物循环之外,自然界中还存在碳的地球化学循环。【提出问题】给出碳的地球化学循环之一。二氧化碳能进入海水,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二氧化碳溶解于水的过程中,还会发生哪个化学变化?课上我们是通过什么实验知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能生成碳酸这一酸性物质?加热变红的石蕊试液,又会看到什么现象?为
5、什么红色又变紫色?【学生活动】给出碳的地球化学循环之二。把信息中的相关物质,填入括号内。【展示图片】【课堂小结】理解“碳循环”的几个要点:1“碳循环”碳元素的行走足迹。2“碳循环”就是含碳元素的物质循环。3从化学角度看,实现碳循环的途径就是含碳物质转化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提出问题】依据图片,请你找出:最初存在于大气二氧化碳中的14C 到动物骨骼中去的具体途径是什么?版块 3:碳循环在生活中的运用【演示实验】先放置一盆植物。在空气中燃烧一段小树枝(有含碳有机物),然后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再滴加稀盐酸(浑浊消失)。【提出问题】若把小树枝假定为就是碳,请写出整个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文字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碳循环 课堂教学 设计 授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