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pdf
《中考复习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pdf(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2019 广 东)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霭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橘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
2、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 必 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履予作文以记之()(2)本 国 怀 乡()(3)宠 辱 傕 忘()【答案】(1)同“嘱”,嘱 托(2)离开(3)一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
3、“属予作文以寄之”中“属”是通假字,同“嘱”“属”是“嘱托”的意思。第(2)题“去过怀乡”中“去”是“离开”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第(3)题“宠辱偕忘”中“偕”是“一起”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答案】(1)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2)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1)判断句,“大观”的意思是“雄伟景象”,“备”是“详尽”的意思。(2)“尝”的意思是“曾经”,“古仁人”指 的
4、 是“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异”的意思是“不同”,“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氐顿的一项是(3分)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膝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B.“衔远山,吞长江”中 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C.第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D,第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第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迁客骚人的情感变化,而非作者。第段通过写阴晴景物变化和作者的心
5、情,写出了迁客骚人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感情。从而与下文古仁人进行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品德。2.(2019 山东聊城)(一)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口:“臣未尝闻也。秦 王 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 雎 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揩地尔。”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裱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绪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5.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以头斡地尔 长跪而谢之曰5 .碰、撞 道 歉 说 明:本 题2分。【解析】本题考查实词含义的理解。两个词语均为课文下注释中的重要词语,难度不大,注 意“谢”为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道歉的意思。6.翻译句子。(2分)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6.可是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因为有先生啊。说明:本 题2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判断句子是否属于特殊句式,此句为判断句式。其次,抓住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如 第-个“以”指“凭借”,
7、“者”指 的原因”,第 二 个“以”指“因为”。最后,逐字逐词翻译,语言要连贯。0 7.唐正列举 三 位“布衣之士”的目的是什么?(2分)7.表明决心,戚慑秦王。说明:本 题2分。【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理解。秦 王 以“天子之怒”来威胁、恫吓唐雎,暗示安陵君如果不同意,自己就会发怒。而唐雎毫不示弱,先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布衣之士发怒时上天降下的不同征兆,暗示自己要效仿三人,刺杀秦王,表明他以身报国的爱国情怀。3.(2 0 1 9 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1 1 T 4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8、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 1 .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管夷吾/举于/士 B.曾益/其所/不能C.必/先苦/其心志 D.出贝!1/无敌国/外患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句内停顿、朗读节奏,也考查准确理解句子意思的能力。确定朗读的节奏,既要考虑句意,也要参照语法特点。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
9、间。这样划分,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此题中,A项划分正确;B项 应 为“曾益/其所不能”;C项 应 为“必先/苦其心志”;D项 应 是“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C.休浸降于天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时,要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在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例 句 中“于”的意思是“从”:选 项A中“于”的 意 思 是“到”:B中“于”意思是“在”;C中“于”
10、意 思 是“从”;D中“于”意 思 是“比”。故 选C。1 3 .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B.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C.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D.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求字字落实,同时要注意被动句、疑问句等形式,还要注意省略的成分一定要添加完整。本题中划线句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关键词 困”的意思是“忧困”衡”通“横”,意 思 是“阻塞”:“作”的意思是“有所作为”。1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的开头运
11、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 后 得 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文章的主旨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说明他们都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练,但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意在论述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证 明“生于忧患”的观点。4.(2019四川凉山)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
12、派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携舞质理,俯 身诙耳以访;或遇其咚咄,.色愈熊。礼愈至,不整出一宣必复;佚其砍反,.则区请菽。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戋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皱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
13、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余则缁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6.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愚人多以书假余/星非木柿/故大将降大任于愚人也B.益慕圣贤之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C.足肤皴裂而不知/食不饱,力不足/不是为外人道也D.以中有足乐者/皆以美于徐公/以光先帝遗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A项,均翻译为“这样”;B项“之”: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
14、,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代指愚公;C项“足”:脚/足够/值得。D以,介 词“因为”的意思/认为/连词“用来”。故选A7.下列对文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克服了无书、无师、求学路途遥远、生活艰苫等重重困难。B.作者详写自己艰辛的求学经历,略写现在的成就,鼓励青年一辈努力学习,力求做到“业有精”,“德有成”,属于欲扬先抑的写法。C.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表明作者求学诚恳、执着、机智。D.好的品德修养是作者终能学有所成的土壤,因而作者得以“遍观群书”,得 以“硕师名人与游”,得 以“预君子之列”。【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文章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
15、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画波浪线的句子,并表明作者求学诚恳、执着,并没有表现出他的机智。故C不正确。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答案】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要扣紧关键词语,根据文言句式,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换,使语句通顺流畅。该句把握住关键词语“寓”:寄住;“逆旅”:旅舍;“再食”:两顿伙食;并注意添加主语“我二5.(2019 天津)阅 读 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縻稍之供,父母岑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
16、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节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落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足硬的一项是A.父母与有裘葛之遗 岁:岁月B.不必若余之手录C.生以乡人子用余D.言邳而色夷若:像谒 湃和:谦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
17、解释。A项“岁”应 为“每年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有司业、修上为之师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监包C.自谓少时用心于学D.诋我夸,厚之盛而骄乡人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掌握。A项“博士”为古今异义词,古义为“古代学官名,是古代教授经学的一种官职,一般由博学或具有某种专门知识的人充任”,今义为“学位的最高一级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氐砸的一项是A.第段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和生活衣食无忧,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B.作者以“岂他人之过哉”这一反问句式,鲜明地表达观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力量。C.因为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
18、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一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曲,从反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在文章结尾已经点明“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即告诫马生自己求学的艰难,勉励同乡马生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故选C。6.(2 0 19 重 庆 B)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 12 题。(15分)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19、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与辿,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奉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券向路,处处有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20、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阡陌登厚()(2)便攀还家()(3)便软向路()(4)处处有之()9.(1)交错相通(2)同“邀”,邀请。(3)沿着,顺着(4)做记号【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句中“交通”属于古今异义,这句话的意思是“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故这里是“交错相通”的意思;第(2)句中“要”属于通假字,同“邀”,“邀请”的意思;第(3)句意思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属于古今异义字,“沿着,顺着”的意思;第(4)句意思是“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属于词类活用,“做标记
21、”的意思。1 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分)(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分)1 0 .(1)花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或:他们问现在是秦朝第几世皇帝,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解答要准确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把每个词语都翻译出来,然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的句子。对 第(1)句的翻译,要注意“鲜美”(鲜艳美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这几个字词的意思。第(2)句的翻译,要注意“乃”(竟然,居然)、“无论”(不
22、要说,更不必说),同时要补上主语“他们”。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送的一项是()(3分)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1 1.C【解析】此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足为外人道也”写出了桃源人的淳朴,但也可见他们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破坏,故题干中“谦逊、不喜张扬”理解有误,故选C项。1 2.文
23、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4分)【链接材料】至治之极力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鸣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注: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甘:美味,以为甜美。1 2.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和平安宁,不受外界打扰。【解析】此题考查材料探究和比较归纳。细 读 桃花源记和【链接材料】,材料中的句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课文中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所描述的场
24、景一样,都揭示了人们生活的宁静和乐,没有战争;人人安居乐业,自给自足。.(2 0 1 9 山东德州)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 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1)四即俱备()(2)近琴竞跃()【答案】(1)季 节(时节 时 令)(2)鱼【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第(1)句意为:四季常存。时:季节。第(2)句意为: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鳞:鱼。1
25、1.本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3分)【答案】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色彩斑斓,动静结合;言简义丰,耐人寻味;情景交融,忘情山水。【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描写的赏析,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文。理解该题首先要选择一处美点,然后作简要的赏析,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去分析,只要能够合情合理的赏析即可。如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从清晨到黄昏,从猿猴、飞鸟到水中的鱼儿,动静结合;且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发 出“实是欲界之仙都”的赞叹,文 末“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复习 十三 文言文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