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抒情散文阅读训练.pdf
《中考抒情散文阅读训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抒情散文阅读训练.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抒情散文阅读训练一、人是一本书人是一本书。看人如读书。人的外表,不就是封面吗?人的内心,不就是内容吗?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样高雅;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等粗俗。有的人,封面很不起眼,内容却精彩无比;有的人,外表包装得如金似玉,内心却不堪入目。好人自然是一本好书,你打开扉页就有一缕鲜花的芬芳迎面而来。坏人自然是一本不好的书,你才揭开封面就能嗅到一股难闻的气味。()的人像一本散文集,()的人是一本抒情诗,()的人如同一本幽默辞典,()的人仿佛一部科学论著。那些祸国殃民最终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不就是一套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吗?而那些为国为民洒尽一腔热血的志士,又多像一卷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啊!做人如写书
2、。请不要怪母亲没有给你制出漂亮的封面,也不要怪父亲没有给你绘出美丽的插图。你自己这本书,主要还得靠你自己来写用你的勇气和力量,用你的聪明和才智,用你的心血和汗珠然而,总有一些人把不该删除的真诚删除了,结果自己这本书中没有了纯洁的位置。他们都忘记了:在生命的版面上,应该写下高尚,应该填上纯真,应该刻画奉献,应该描绘进取。也许,你写了一生也成不了杰作;也许,你写了一世也成不了名著。但决不能因此而粗制滥造,随便应付,哪怕写出的书无人阅读,也要篇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如果有了漂亮的开头,就应该追求完美的结局;如果有了精彩的材料,就应该将它打磨成实在的文章。如果人们常常把你亲切地朗读,那就是你无上的光荣;
3、如果人们永世把你深情地背诵,那就是你最大的幸福。13.写法体味贯串全文的一个比喻句是:14.要点概括这篇文章中能概括地表达全文要点的句子是:1 5词句理解将下面四个短语分别归位于文中括号,其先后顺序应是:思维缜密洒脱飘逸多愁善感乐观风趣16.语言品味从文中摘取一个你认为有格言警句作用的精美句子,写在下面:17.内容探究本文最后一段话给我们的暗示是:1 8.情感体验以“人生”为话题,写一个短小精美有内涵的句子:二、西湖的绿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
4、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
5、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象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节选自第五册 西湖的绿7.文中划线的词语“绿茸茸”与“绿荫荫”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8.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 分 析 其 表 达 作 用。(3分)9.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苏堤和花港的绿,请简要概括这两种绿的特点(4分)(1)苏堤的绿:(2)花港的绿:三、春之歌“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这是唐代 诗 人 王 干 元日诗中的名句。这两句诗,写的正是新春来临的气象和心境,特别是其中的“调,字 舞,字,有形有声,描绘传
6、神,情意鲜活,使人想见春日晴 明、鸟语呢喃的新春景色。应当说,春天是生活在冬天里的人最渴盼的一个季节。俄国著名作家冈察洛夫说过:“冬天是一位冷静的、难以亲近的美人;它的严寒,历来折磨人。”而当春日来临,软软的风把云片吹成雨丝,落在树枝花枝上,让新绿的叶子长出来,随即而来的阳光照耀大地,一时柔和垂散,翠蔓伸延,处处鸟语花香,多么引人入胜。新春的气象,新春的风光,给人带来了多少新鲜的希望。正惟如此,当新春即将来临 时 一,世上的人,又总是怀着急切而又敏感的心情,迎候她的到来。迎 春,确是一种别样的心情。当屋外风雪迷漫,屋内炉火正红时,若有故知新友,围坐一起,纵论天下,把盏放歌,末了,都会在心里问道
7、: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而耐不住寂寞的人,也许会在心中涌出“甲”的诗句,在冰天雪地烈风中,跳上马鞍,抖缰冲天飞驰而去,洒下一路豪气,塑一身冰莹透亮的自我。这种迎春的情怀,不可不谓之火爆、热烈。总之,不同的人,迎候新春来临的言行举止各有爱好和不同,但就其真对春天以及对春天的渴望来说,其实是一样的。是的,春天总是会来临的。到那时,残雪会在梅花中溶尽,春风会从柳条上归来。而今,处于新世纪中的人,正是怀着对春天的一种美好的渴盼,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积极做出自己的奉献,并且在迎接大好春天来临的时刻,不忘世上还需要温暖的地方和需要温暖的人,向他们伸出友爱的手,送去关怀,送去情意,送去春天的希望。这就是
8、我们需要同唱的一首迎春的歌。这样的歌,要唱给你,要唱给我,唱给正要返乡过年的打工妹,唱给急待就业的下岗人,唱给支援西部的员工,唱给戍守边疆的官兵唱给中华众多的民族,唱给幅员辽阔的祖国!迎春,迎得“乙 让 我 们 在 迎 春 的 时 候,像一位诗人描述的那样:“待谷禾以土的温暖,待秧苗以水的潮润;关注百姓门外的泥沙,关注牛羊干渴的嘴唇。”如此,我们就能无愧地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21、根据文中的语言环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呢 喃。引 人 入 胜。幅员辽阔。22、与“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两句诗所写时令相同的一项 是(2 分)()A、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B、东篱把酒黄昏后,
9、有暗香盈袖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D、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23、为文中甲、乙两处填入恰当的诗句(只填序号)(2 分)甲乙A、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B、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C、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D、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E、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F、红入桃花嫩,青归柳色新24、文中列举了哪几种迎候新春来临的言行举止?(3 分)答:25、本文的“迎春”有什么含义?谈谈你对第段的理解。(4 分)答:26、根据自身感受,结合本文,谈谈人们为什么渴望春天。(3 分)答:四、夏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
10、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进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
11、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13.作者为什么说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不超过25字)(2分)答:14.简要回答选文第节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2分)答:15.作者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真正目的是什么?(2分)答:五、坐看黄河邓延康许多故事就那么流
12、去了。物化的岁月伸手可掬,每一掬却都已是过去。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远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坐看黄河,看天上来的水,奔腾到海不复还。这个世界平静的东西太多了,山巍峨吧,可很肃穆;云飘逸吧,又显轻浮。于是有了河,以一种沉重的流动,赋江山以活泼,给地球以血性,也让一种种生活有了千叵I百折的映照,一个个时代有了波澜壮阔的象征。坐看黄河,我们无法无动于衷。这是一条曾让风云人物敬畏得不能泅渡的英雄河,这是一条当同名乐章响起就会冲湿海外游子眼眶的母亲河,这是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这是一条负载厚重的泥沙也负载粗犷的船工号子的生活河。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
13、,只能与她同行。我们在岸边看河,河在历史里看我们。21.选文的第段写道:“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远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你如何理解这句话?(2分)22.本文主要写“黄河”,为什么又提到了“山”和“云”?(2分)23.试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选文第段蕴含了怎样的感情?(2分)2 4.本文以“坐看黄河”为题;文章中又写“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六、根的联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多少人用它来赞美老师,以此表达对他们无限的崇敬;然而在我看来,甲。你看那高高的钻天杨,树身粗壮,枝叶繁茂,巍然屹立,风雨攻不垮它,洪水淹不没它,是什
14、么支撑着这个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树根。树根深深地埋藏在地底下,不断吸取着水分、养料,供给枝叶的生长需要。尽管你在赞叹大树的繁茂时几乎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尽管你在赞美树的价值时忘了这价值从何而来,可它依然默默地吸取着、奉献着,从不想钻出地面显耀自己。相反,为了有更多的水分,更丰富的养料,它总是越扎越深,越扎越远。树根有着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它的奉献比起春蚕,比起蜡炬,却有着更深的意义。春蚕作茧自缚,蜡炬淌泪自焚,它们在奉献,可也在毁灭自己;树根则不然,它不断地吸取养分,支持大树的生命,在奉献的同时壮大自己。当小树苗渐渐长大成材,它的根总是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坚强,在地里越扎越深,它这是为了更好地奉
15、献而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我觉得这种奉献更有其可贵之处。老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断地奉献着自己,但如果只是像春蚕或蜡炬那样不停地付出,并不吸收新的能量,显然是不可取的。知识是日新月异的,一位好老师总是像树根那样不断地汲取更新更好的知识,壮大自己的力量,继而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学生,他才真正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不仅老师,各行各业都是如此。我们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更重要的是不断壮大自己。一个医生只有不断学习新的医疗技术,才有更大的才力去奉献;乙。社会需要我们的奉献精神,更需要我们有更大的奉献才能。但愿人人都有树根精神。17.在作者看来,树根的奉献同春蚕、蜡炬的奉献相比有什么更深的意义?(3 分)
16、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18.根据上下文意,甲处填入哪一句最恰当?(2 分)A.不但要把老师比成春蚕、蜡炬,而且还应该把他们比作树根。B.与其把老师比成春蚕、蜡炬,不如把他们比成树根。C 把老师比作春蚕、蜡炬当然很好,但把他们比作树根也很好。D.把老师比成春蚕、蜡炬是一个错误,只有把他们比作树根才正确。19.仿照画线的句子,在乙处补充一个论据,要与上下文内容一致,语气连贯。(3 分)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七、茴 蒿 徐 晓 杭秋天来了。菊花的蕾密密地爆满枝头,桂花的香恣意地四处流淌,菜
17、园子里空空的,只有老而坚的丝瓜成了精,每天还挂在篱笆上怀旧。在择取了所有的故事和细节后,春天的序曲夏天的辉煌只剩下了半青半黄的提纲,枝枝蔓蔓地留在读过的残页上。霜冻来临前,蒿菜落种了。没有人问过他们为什么要生在秋天,生在万物都结果的时候。问谁,问上帝吗?蒿菜,学名茴蒿,杭州人又叫菊花菜。木屑一样的籽,粗糙;干燥,风吹雨打日晒,撒在哪里都发芽。严寒来了。浩浩荡荡的西北风凌厉如刀,在 风 的 甲 下,他们甚至没有所有植物都要挺起的躯干,每一片叶子都从根上生起,却毫不懈怠地上举,你撑着我,我扶着你。他们所有的骄傲都乙在冬天的绿色里,敦厚、坦诚,任严寒拍打,仍敞开着胸膛。尘世间的每次召唤,他们都高喊着
18、,雀跃着,一朵朵争先恐后往前涌。选上的,以养菜的做法,放在滚水里汆,拧干,切碎,和笋一起拌了,放在餐桌上,聊以解人思春之愁。最粗壮,最饱满的蒿菜走了,菜园子里一片狼藉。破碎的老叶,幼小的嫩芯们依偎在一起,守着他们的家。生活是不能轻言放弃的。十天半个月后,他们又是威蕤一片。命运之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蒿菜仿佛有无尽的生命力,前面的去了,后面的又来。(11)任用他们是多么省心的一件事啊,他们取之不尽,他们生生不息。他们好像生来就是为了奉献。可书上说,他们是一种菊科的草本植物,只是“嫩茎、叶可作蔬菜”。(13)是因为他们的无言,才没有人尊重他们作为植物的权利吗?(14)仲春,当他们老得再也不能被采摘
19、的时候,他们的每根躯干才结上了一个小小的花蕾,蒿菜们那个高兴啊,他们就像浩劫之后再次相逢在母校的学子,彼此相拥,唏嘘感叹。(风起处白发飞舞,没有人在乎。怎么会在乎呢,那么多寒冷的日子都没有哭,所有为生活的泪早巳和汗水血水一起绞干了。(16)春风中,他们努力展平脸上的褶皱,像年轻人一样开怀大笑,丙他们最后的金黄,原来,原来他们对生命的全部要求,只是开一朵花,小小的。望着阳光下那片兴高采烈的雏菊,刹那间,我热泪盈眶。(选 自 中华散文百人百篇)10.下列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3分)A.粗 糙(cA)B.懈 怠(xie)C.依 偎(wEi)D.雏 菊(zou)11.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抒情散文 阅读 训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