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外科学总论概论外科学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4.1外科学总论概论外科学总论.ppt(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休克 概 论 休克(shock)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流灌注广泛、持续、显著减少,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症候群。其主要特点是:重要脏器组织中的微循环灌流不足,代谢紊乱和全身各系统的机能障碍。简言之,休克就是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反应,是组织灌流不足引起的代谢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概 论 所谓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有效循环血量依赖于:充足的血容量、有效的心搏出量和完善的周围血管张力三个因素。病因1.低血容量性休克(1)失血性休克(2)烧伤性休克(3)创伤性休克2.血管扩张性休克(1)感染性休克(
2、2)过敏性休克(3)神经源性休克3.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为血管内容量不足,引起心室充盈不足和心搏量减少,如果增加心率仍不能代偿,可导致心排血量降低。(1)失血性休克是指因大量失血,迅速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种综合征。一般15分钟内失血少于全血量的10%时,机体可代偿。若快速失血量超过全血量的20%左右,即可引起休克。(2)烧伤性休克大面积烧伤,伴有血浆大量丢失,可引起烧伤性休克。休克早期与疼痛及低血容量有关,晚期可继发感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3)创伤性休克这种休克的发生与疼痛和失血有关。血管扩张性休克 血管扩张性休克通常是由于血管扩张所致的血管内容量不
3、足,其循环血容量正常或增加,但心脏充盈和组织灌注不足。(1)感染性休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休克类型之一,临床上以G杆菌感染最常见。根据血流动力学的特点有分为低动力休克(冷休克)和高动力性休克(暖休克)两型。(2)过敏性休克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到抗原物质时,可发生强烈的变态反应,使容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并出现弥散性非纤维蛋白血栓,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良可使多脏器受累。(3)神经源性休克交感神经系统急性损伤或被药物阻滞可引起神经所支配的小动脉扩张,血容量增加,出现相对血容量不足和血压下降;这类休克预后好,常可自愈。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是指心脏泵功能受损或心脏血流排出道受损引起的心排出量快速
4、下降而代偿性血管快速收缩不足所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低灌注和低血压状态。心源性休克包括心脏本身病变、心脏压迫或梗阻引起的休克。临床表现 1.休克早期 在原发症状体征为主的情况下出现轻度兴奋征象,如意识尚清,但烦躁焦虑,精神紧张,面色、皮肤苍白,口唇甲床轻度发绀,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增加,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可骤降,也可略降,甚至正常或稍高,脉压缩小,尿量减少。临床表现 2.休克中期 患者烦躁,意识不清,呼吸表浅,四肢温度下降,心音低钝,脉细数而弱,血压进行性降低,可低于50mmHg或测不到,脉压小于20mmHg,皮肤湿冷发花,尿少或无尿。临床表现 3.休克晚期(1)DIC表现(2)急性呼吸功能
5、衰竭表现(3)急性心功能衰竭表现(4)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5)其他表现检查 1.实验室检查 2.血流动力学监测 3.胃黏膜内pH测定 4.血清乳酸浓度 5.感染和炎症因子的血清学检查诊断1.早期诊断 血压升高而脉压差减少;心率增快;口渴;皮肤潮湿、黏膜发白、肢端发凉;皮肤静脉萎陷;尿量减少(2530ml/L)。2.诊断标准临床上延续多年的休克诊断标准是:有诱发休克的原因。有意识障碍。脉搏细速,超过100次/分钟或不能触知。四肢湿冷,胸骨部位皮肤指压阳性(压迫后再充盈时间超过2秒钟),皮肤有花纹,黏膜苍白或发绀,尿量少于30ml/h或尿闭。收缩血压低于10.7kPa(80mmHg)。脉压差小于2.7kPa(20mmHg)。原有高血压者,收缩血压较原水平下降30%以上。凡符合上述第项以及第、项中的两项和第、项中的一项者,可诊断为休克。治疗1.一般紧急治疗2.病因治疗3.扩充血容量(1)血容量补充原则及种类(2)扩容剂选择原则(3)纠正酸中毒 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1)缩血管药物(2)扩血管药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