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册语文教案2023模板.docx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2023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册语文教案2023模板.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下册语文教案2023模板高二下册语文教案2023模板1一、说教材清兵卫与葫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外国小说欣赏这册书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基本特征。便于学生了解外国优秀小说,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全书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话题。共16篇课文,均为名家名篇。第一单元的话题为叙述,重点掌握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作品,讲述一个异国的悲剧性故事,小说情节的精彩之处在于结尾的跌宕,令小说陡增回味,是进行小说情节教学很
2、好的范例。二、说教学目标关于外国小说阅读教学,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均要求: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2、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4、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把握人物性格特征,5、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6、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参考书中确定的第五单元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认识情节生发的途径及效果;3、考察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理解“摇摆”“出乎意料与情节之中”等技巧队情节运行的作用;基于
3、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及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志贺直哉其人其作2、把握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2、提高学生想象和续写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个性,尊重别人的兴趣和个性;教学重点:1、了解志贺直哉其人其作2、把握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教学难点: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说教法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
4、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情感教学法。导入新课时,教师语言华美,撩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小说情节的跌宕,把握细节中的情感。四、说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即课前阅读小说,课上合作探究小说情节的跌宕,把握细节中的情感。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伟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的老师。”的确,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是智慧的触发器,是才能的增长点,是成功的奠基石。古今中外,很多人在
5、兴趣的指引下走向了成功,可是,也有很多人的兴趣被家长、老师或者社会给扼杀了。今天我们学习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来品味一下这是怎样一个悲剧故事。(二)作家作品(学生在预习基础上介绍,教师补充)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6、,“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时15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写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与思想苦闷的道路上探索的历程。主人公时任谦作是祖父和母亲的私生子,在兄弟间一直遭受歧视,在母亲死后,他与祖父及其年轻的妾共同过着寂寞的生活。为立志从事文学事业与父亲发生冲突,婚后又发现妻子不忠,便独自流浪,最后在旅途中病倒。妻子赶到时,只见病床上的丈夫睁开柔和而充满爱情的眼睛。其余中短篇小说到网走去在城崎和解学徒的菩萨等。(三)检查预习,听写字词字音-茶卤模样似的挟持唠叨槌子字形-热衷葫芦光彩奕奕街巷把玩战战兢兢乖觉呵斥呵叱大抵橘子(四)整体把握,故事情节1
7、、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与葫芦的故事。采用倒叙的手法,以葫芦为线索,首尾呼应,中间主要内容写:(清兵卫)痴迷葫芦(发生)(清兵卫)发现葫芦(发展)(教员、父亲)没收葫芦砸碎葫芦(高潮)(校役)卖葫芦(第二高潮)(清兵卫)开始绘画(结局)(五)探究情节探究1:小说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清兵卫的的爱好与父亲、老师的不理解之间的矛盾。探究2|:父亲、老师是如何看待清兵卫痴迷葫芦的?父亲觉得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葫芦,而且都是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葫芦形很周正的。认为小孩不懂什么。父亲对他的爱好不屑一顾,只是觉得他贪玩而已。觉得他是没出息的孩子。老师(教员)对于清兵卫的痴迷葫芦,非常生气,认为“这种小
8、孩将来不会有出息”教师点拨:P69情节的摇摆在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决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这就是小说中情节的摇摆。本课中情节的摇摆:-1、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事件发生以后,没有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此处情节的摇摆有何作用?插叙。【作用】:宕开一笔,使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也被“吊”了一“吊”,使得悲剧的气氛降低,反倒多出点喜剧的意味。-2、教员家访(危机爆发),父亲恰好不在。清兵卫心跳,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幸亏教员只管训斥,并未注意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刚刚松了一口气
9、,父亲回来了,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探究3: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也曾几次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说明什么?-说明清兵卫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而是对葫芦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对葫芦的鉴赏是有一定的眼光的”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这样写与后文写商人卖了600元构成对比。探究4:情节中的细节:.本文中作者善于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结合课文,体会下列句子描写的传神之处,并分别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清兵卫此时怎样的心理活动。1、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
10、没有哭一声。(惊愕、害怕、欲哭无泪。(情感上反抗)2、他脸无人色的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痛苦无奈。)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不敢反抗)探究5:葫芦的归宿对情节的发展和小说主题的揭示有什么积极作用?这些交代看似闲笔,却使小说情节达到一个新的高潮。葫芦最终得到了专家(古董商)的认可。这份认可其实是对清兵卫的爱好的肯定,也是对他父亲和教员的无知与粗暴进行最有力的反驳和讽刺,从而进一步深化主题。探究6|:虽然如此,清兵卫的爱好还是被无情地扼杀了,他只好改变了他的爱好。如此安排结局的用意?-就内容、主题而言这象征着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之下寻
11、找新的出口)。但是,这新的爱好也仍然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这就蕴涵了新的矛盾。小说至此戛然而止,无限的后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像,可激发读者在阅读结束后对主题内容的继续思考。就结构而言呼应开头。(六)人物形象探究6:读35、36段,从中,我们看出清兵卫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如何?你觉得他的父亲爱不爱他?为什么?-从父亲的言行中可以感受到父亲的骂、揍,是希望孩子“有出息”。但是因为粗暴、自以为是,不理解孩子的童心童趣,以为清兵卫的痴迷葫芦只是贪玩,毫无意义。他非要按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儿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此时,那“一个一个地”被“砸碎”的已不光是葫芦,还有清兵卫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想。爱着
12、自己的孩子,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却粗暴地扼杀了他的个性,不用说在那遥远的日本,就是今天在我们身边的父母又何其多呢!(七)小说主题探究7:作者对清兵卫和大人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小说的主题是怎样的?同情清兵卫;批评父亲、教员和客人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小说主题: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探究8: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与父亲沟通?如果你是清兵卫的父亲,你会怎样对待孩子的喜好?如果你是清兵卫的老师,你会怎么对待违反纪律的清兵卫?发展个性的前提: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违背道德;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进行。老师家长和社会:提高认识,对孩子的
13、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正确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健康成长。(九)布置作业: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合理展开想象,续写这篇小说。二、说板书清兵卫与葫芦(日本)志贺直哉线索:葫芦情节:主题:尊重个性高潮1:没收葫芦砸碎葫芦(摇摆)让个性自由发展高潮2:卖葫芦(板书设计突出本单元话题情节,突出本课情节难点:两次高潮及情节中的摇摆。明确小说主题,引发学生共鸣。高二下册语文教案2023模板2一、说教材课文: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生动而透彻的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的问题,
14、批评了种种错误的思想,指出了批判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文章艺术特点突出,语言深刻、犀利,一直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必选篇目,现见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并入选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而且均为这两个杂文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此可见,拿来主义一文在杂文单元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典范作用。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单元教学重点以及学生对杂文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领悟鲁迅先生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2.理清本文论证的思路;3.赏析本文写作的艺术特点;4.揣摩本文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把本课的
15、教学重点设定为:理清思路,学习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准确把握文意、领悟文章深刻内涵。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拟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领悟文章的深刻内容。第二课时,赏析、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艺术特点和深刻、犀利的语言特点,并进行适当地拓展练习。二、说教法学法: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具
16、体到论述类课文教学时,又指出:“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文章的内容难度,在本课的教法上,我采用介绍有关背景、师生共同研读、互相研究讨论、适当点拨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清思路、领悟内容、欣赏写作艺术,培养学生阅读杂文的综合素养。三、说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熟悉文体。1.导入新课。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联系现实生活,我将新课导语设计为:同学们,面对现在开放的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流
17、行风尚和生活作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呢?鲁迅先生早在30年代,就写了一篇拿来主义的杂文,专门论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相信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启示和帮助的。2.介绍背景。给学生简介本文写作的背景,有利于学生对文意的把握。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_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_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维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
18、认识,鲁迅先生写了拿来主义这篇的杂文。3.了解杂文文体。介绍杂文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根据文体特点去探究和赏析。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论点的?明确要点:论点是“拿来主义”。先针对“送去”,提出“拿来”;再辩明“跑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2.全文破中有立、立中有破,说说全文是如何又破又立的?明确要点:前半部分重在“破”,着重揭露“送去主义”的种种丑恶行径,同时也提出了“
19、拿来主义”的主张;后半部分重在“立”,着重指出“拿来主义”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同时也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三)深入研读,领悟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通过下面几个问题的讨论、探究,正确领悟课文的深刻内容。1.“拿来主义”的要旨是什么?明确要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2.对待文化遗产三种错误的态度是什么?明确要点:害怕,不敢继承,“是孱头”;全部毁坏,“是昏蛋”;全部继承,“是废物”。3.文化遗产有哪几种类型?“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明确要点:以下三种。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对有益无害的(鱼翅),拿来使用;对既有害处又有益处的(鸦片),清除有害的方面,使用有
20、益的地方;对于人民根本不需要的东西(烟枪、烟灯及姨太太),原则上“毁掉”(只给博物馆留少许)。4.对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是什么?明确要点:批判地继承,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新文艺。(四)学习写法,揣摩语言。在理清思路、领悟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特点和深刻、犀利的语言。1.本文如何使说理形象化的?明确要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复杂的说理变得形象具体。2.结合实例,说说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要点:语言深刻、犀利、讽刺、幽默。(五)总结全文,拓展训练。对全文
21、的内容、写法、语言进行重点小结,课堂上完成练习:面对社会上流行的形形色色的“时尚”、“潮流”,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请谈谈你的看法。课后,请依此为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高二下册语文教案2023模板3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通过分析“唱白”理解人物形象。2、揭示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主题。3、戏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欣赏,引入学习本剧第二个场景。教师:窦娥的冤屈,真能感天地,泣鬼神,如果说第一个场景刻画了一个满含悲愤之情,有着强烈反抗意识的窦娥,那么,第二个场景又跟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窦娥呢?二、赏析第二个场景:1、学生角色朗读倘秀才
22、叨叨令和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男:刽子手,女:窦娥)思考:讲了什么内容?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征?学生明确:主要写了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主要表现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2、教师:窦娥来到了法场,她婆婆也来到了法场,接下来,让我们来朗读一下窦娥和婆婆的对白,思考:这段对白,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们明确:这些话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没有丝毫加工的痕迹,而且与窦娥的身份、处境相吻合,刻画了她善良的心地。3、这段对白,除了刻画窦娥善良的心地,还叙说了窦娥的冤屈,这在情节上起了什么作用?学生明确:这段对白,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的内心愤恨,为
23、后文发三桩誓愿作了铺垫。4、女生齐读鲍老儿曲子的后面唱段,思考: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这样理解?学生明确: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5、思考: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性格,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学生明确: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下册 语文教案 2023 模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