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2023年新修语文同步备课教案设计五篇.docx
《高二2023年新修语文同步备课教案设计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2023年新修语文同步备课教案设计五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2023年新修语文同步备课教案设计五篇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主要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和随笔。本文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此类论述性文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审美与应用能力。学生能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
2、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情分析:学生在这之前接触到的关于父母之爱类的文章侧重于感性方面的,而本文是社会科学论文,它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又加上是外国人写所以如果学生联系自己、同学乃至同龄人的实际阅读这篇文章,应该能够读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过程与方法:1、通过筛选信息,区别父爱与母爱,重新审视爱。2、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
3、付出爱,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教学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岁月在不经意间从身边划过,在每个匆忙的身影背后,父亲关爱的目光越来越远,母亲熟悉的话语渐渐淡忘,在你身心疲惫的时候,驻足下来,读一读书中的温情故事,你会有感动的心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天下父母之爱,其实都在一针一线、一封家书、一件小事之中。母爱是温暖的外衣,时时关爱着你的身体;父爱是贴身的背心,刻刻包
4、围着你的心。父爱母爱是你身上的两重衣,无时无刻不围绕着你的前后,无论你远隔千山万水,还是在天涯海角,父爱母爱都在你身上紧紧缠绕。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的重要性。当然,这些只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我们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从最熟悉的感悟入手,营造情境,有助于学生很快入文学习)二、简介作者,背景探寻。(多媒体展示)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
5、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课前发放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为学习课文做准备)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文章旨在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他成为自己的父母”,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阐述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找出关键语句;通过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能达成共识的小组内部解决,解决不了的,向老师请教。后教师予以点拨)明确如下:(多媒体展示)第一部分(第13段):爱的能力的发展。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第二部分(第47段):爱的对象
6、的发展。(母亲父亲)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快速阅读,明确文章的思路,为下一步质疑做准备)四、深入研读,质疑探究。1、文章标题为什么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而不是“父母对孩子之间的爱”?明确: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的价值,也唤起人们施与爱给别人,才能得到爱。2、细读第一部分内容,从文本中筛选信息,认识成长过程中人对爱的情感变化情况。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对爱情感变化特征表(多媒体显示)年龄段刚出生阶段(婴儿期)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8岁以下(幼
7、儿期)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810岁(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少年时期(成长期)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时期(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3、找出文章中你理解有困难的词句,请提出来,大家互相探究解决。(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4、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提出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共同探究。(多媒体展示题目)母爱与父爱各有哪些特点?二者有何区别?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引
8、导学生寻找关键句)明确:特点与区别:母爱:无条件。是祝福,是和平。不需努力,也无法赢得。代表自然世界。是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作用:)从身体上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父爱: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的道德。代表思想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优缺点:母爱:(优点:)伟大,为人所渴求。(缺点:)不需努力,无法赢得。父爱:(优点:)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缺点:)必须努力获取,否则会失去。“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9、。明确:前者是一种不成熟、幼稚的爱,后者则是成熟的爱。“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得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并不难,难的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认识自己情感成熟的过程,从理性层面审视自己的情感。)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
10、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设计这个问题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而“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这两个观点你同意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深入研读课文,旨在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五、拓展延伸,体会表达。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
11、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谈感受。可由刚入学时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父亲节刚过,让同学说说他们为父母所做的事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2陈情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
12、词句。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重点和难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教学方法】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3.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引用导入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篇千古奇文的魅力。二、初读感知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
13、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板书】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2、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险衅(xn)闵(mn)凶门衰祚(zu)薄期(j)功强(qing)近之亲应(yng)门茕茕(qing)孑(ji)立床蓐(r)猥(wi)以微贱陨(yn)首逋(b)慢伏渥(w)刘病日笃(d)犹蒙矜(jn)育拔擢(zhu)气息奄奄(yn)(yn)盘桓(hun)更(gng)相为命三、再读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
14、,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习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实词险衅陨首东宫伏惟伏渥区区古今异义同形词成立告诉区区不行沐浴无主上报辛苦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单音文言实词夙鲜息吊婴逮拜寻除矜听闻通假字闵悯蓐褥有(同)又重点文言虚词见(慈父见背)更(更相为命)于(介词,“胜过”、“比”之意)以(介词,“凭”)句式判断句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实为狼狈(动词“为”肯定判断)本图宦达(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省略句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前太守臣逵察(为)
15、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被动句而刘宿婴疾病倒装句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固定句型既终,(既又)有所,(有的人)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是以,(因此)非独,(不单,不仅)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四、扩展训练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后
16、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五、作业设计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第二节【教学步骤】一、导入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二、检查1、检查背诵。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三、合作探究1、李密陈什么情?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
17、养”)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晋武帝“以孝治天下”,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3、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引导: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
18、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四、艺术鉴赏1、语言艺术。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2、构思艺术【板书】陈情于理、寓理于情陈情:身世孤苦祖母情深似海供养无主孝情沐浴清化过蒙拔擢圣朝恩重如山忠情情理:祖母病笃尽孝日短(情)孝治天下尽忠日长(理)请求:先尽孝后尽忠五、作业设计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教学反思】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
19、面。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3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内容。2、品味鉴赏两位哲学家深邃的思想。【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捕捉关键信息和对文中深邃思想的理解。2、安排两教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教时内容:学习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一、导入,板书课题。帕斯卡尔是法国17世纪有一位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受另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想。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思想录中有关思想价值的一个段落,来体会其思想的光辉。二、要求学生围
20、绕以下问题阅读课文,重点看看文章说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思考:“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说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的统一体?师生讨论问题;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第一段: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即:人之伟大源于他拥有思想。作者以“苇草”为喻说明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形象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这样比喻是为了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宇宙的浩大,能毁灭脆弱渺小的人;人却因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为什么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怎样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因为人是
21、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这里作者把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层面,换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怎样理解“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作者认为,人的心灵追求与实际表现是矛盾的。人,即使他堕落了,但也没有完全泯灭心中的灵性之光,所以他才会想表现为天使;但是这个善良的愿望只是人的
22、显意识,而在这一意识的冰山下蠕动的,常常是连禽兽都不如的邪恶,而人又常常由以示或者无意识地漠视这种邪恶。有一句老话:善良的愿望优势八人引导到地狱中去,这些善良的愿望可以用自有、民族、平等、博爱等名之,也可以用幸福、革命、富裕、正义等描绘,但在历,有多少罪恶都是凭着这些善良的愿望而大行其道。“思想由于他的本性是何等地伟大啊!思想又由于他的缺点是何等卑贱啊!”这里的“本性”和“缺点”指什么?思想是伟大的,因为它是独立的、自由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正是它使人如芦苇一样脆弱的生命变得有力;使它使人高于其它万物,超越了一切貌似强悍的对手,成为万物灵长;使它使人拥有了尊严,使它形成了
23、人的伟大。这就是思想的本性。同时,它又是卑贱的的。帕斯卡尔认为“欲念和强力是我们行为的一切根源”,人们总是被许多虚幻、邪恶的欲念包围着,它驱使人们追求享乐、追求安适、追求衣食温饱,追求天伦之乐,人们永远不会满足于此,妄想得到更多得更高的来自别人的关怀,所以思想难以超越这些虚荣而真实地生活。这就是思想的缺点。第八、九两节反复强调了什么意思?第十节以“伟大的君主”、“失了位的国王”类比,又是强调了什么?_两节写人是伟大与可悲的统一体。人是一个可悲的存在,人是卑鄙渺小、微不足道的,然而可贵的是,人能认识到他的可悲,其他万物,譬如一棵树就做不到,因此人又是伟大的。帕斯卡尔深刻地洞察了人类心灵的辩证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新修 语文 同步 备课 教案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