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集合15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集合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集合15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集合15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24-25页红点内容信息窗2第1课时2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其数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课件,卡片(课前发给学生)教学过程:一、拟定自学提纲自主预习1.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24页情境图)教师引导:同学们,请认真观察情境图,你能得到
2、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教师把这两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究一辆大巴车和一辆中巴车在济青高速上相遇的问题继续探索乘法运算的规律。2.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多媒体出示)(1)运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方法,通过自主解决上述问题,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会用自己的话表述,会用字母表示。教师引导:有信心达到这两个目标吗?(有!)老师的指导会对你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请看自学指导:3.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4页到25页第二个红点前的内容,重点看图上同学的对话。思
3、考:(1)如何求济青公路的全长,有几种解法,如何列式计算。(2)比较两种解法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猜想?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如何用字母表示?4.学生按自学指导自学,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调查学情: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请放下。1.小组交流: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困惑和体会,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2.班内汇报:师指小组选代表按顺序汇报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其余同学随机质疑、补充。课堂生成预设:(1)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教师追问:第一种算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种算法呢?预设一:先算两辆车1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
4、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预设二:先算大巴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中巴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2时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2)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11090)2110290220222018040(千米)40(千米)教师追问:你能说说两种算式的意思么?预设一:第一种算法是先求大巴车1小时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再求大巴车2小时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预设二:第二种算法是先分别求出大巴车和中巴车2小时行的路程,再求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3)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预设一:第一种算法是先加(或减)再乘;预设二:第二种算法
5、是先分别相乘再加(或减),但计算结果相同。(4)据此,你有什么猜想?预设: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学生观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比较。通过观察,有何发现?引导学生回答:举例验证:(12512)81258128(404)254025425(816)125812516125(808)125801258125(6)通过验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教师总结: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你会用字母
6、表示这个规律吗?(用字母表示:(ab)cacbc)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1通过以上研究,你得到了什么结论?课堂预设:预设一: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预设二: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减,结果不变。预设三: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预设四: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2如果是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这个规律还存在吗?你怎样验证你的猜想?课堂预设:举例验证:(235)4243454(100010010)3100031003103
7、教师总结: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3在记忆这个规律时,应该注意什么?【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乘法分配律,避免常犯的错误。课堂预设:预设一:括号里的每一个数都要乘括号外的数。预设二:括号里的数必须是相加或相减,如果是相乘就不是乘法分配律。预设三:这个规律还可以倒过来看。教师追问:怎样倒过来看?预设:几个数都乘同一个数,再相加或相减,可以先把它们相加或相减,所得的和或差再乘这个数,结果不变。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教师引导:怎么样?学会了吗?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1.考一考(课件出示第26页第2题)(1)指4名学困生板演,其余同做在
8、练习本上。(2)展示不同答案:谁的答案和板演者不同?请到黑板前展示出来。课堂预设:(以第一题为例)(8070)5(8070)580707058057052议一议(1)你认为谁的答案对,为什么?谁的答案不对,为什么?(2)第一种答案是把括号里的两个加数相乘了,不符合乘法分配律,所以错了;第二种答案符合乘法分配律,所以是正确的。(3)用同样的方法评议其余3题。(4)同桌互改(5)统计错题情况,让小组代表说说错误原因。(6)学生各自订正错题。3.全课小结:你在本节课中有什么收获?课堂预设:预设一:我知道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预设三:我感受到我们山东省的交通真是便利,作为山东人我感到自豪!五、当堂训练1
9、出示课本第26页第3题2新课堂第17到第19页信息窗2第1课时内容。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还满意吗?谈一谈你的感受。板书设计乘法的分配律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11090)21102902(11090)21102902验证:(12512)81258128(404)254025425(816)125812516125(808)125801258125结论:用字母表示:(ab)cacbc)(235)4243454(100010010)3100031003103拓展: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
10、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使用说明:1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是第二单元的教学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入手,利用相遇问题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引入生活问题,激趣探究。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首先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
11、而发现(12512)81258128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提供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
12、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1)本课堂我的教学程序是:先出示情景图,根据情景图上所给的信息列出算式:并且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读读这个算式(意图是让学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然后再让学生去写出两个类似的算式(意图是让学生体验乘法分配律)写完之后再板书几个同学所写的算式并选取期中一个同学的算式让他说说算式的左边为什么等于右边(11090)2=1102902);而且我还要求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意图是让不同层次的同学们都能反复去感知乘法分配律),通过刚才的几道程序,然后再让同学们去总结这类算式左边和右边的特点,得出乘法分配律,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和加深同学们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原以为这样
13、上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事与愿违,在要同学们独立写出两个类似的算式时,发现有小部分同学并不会写,所以本堂课后面部分上得就不怎么顺畅了。课后向老师请教得知,原来我的教学程序上出现问题了-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是先由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写出类似的算式,体验乘法分配律,最后再通过练习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2)在要求同学们去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时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导致同学对乘法分配律特点的认识比较模糊。(3)在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时,我只是一笔带过的把乘法分配律通过课件再展示给学生们看了一遍,没有反复强调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导致学生没有较好的掌握乘法分配
14、律。2使用建议:(1)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主动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2)在练习时采用小组活动是必须的,这样学生之间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练习时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3)订正汇报时,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3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使课堂更加实用高效?如何解决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漏乘”问题?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两种算式意义,正确运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2、能根据算式各自的特征,选择使用、灵活计算。3、能根据乘法分配律适用条件,恒等变形算式,提高计算的转化能力!4、通过计算,培养
15、仔细看题、留意特点、反映迅速等良好习惯!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两种算式意义,正确运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1、能根据算式各自的特征,选择使用、灵活计算。2、能根据乘法分配律适用条件,恒等变形计算式,提高计算的转化能力!【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回顾引入1、我们昨天学了,请写出依据(字母表达式)2、看着这个字母表达式,你想说点什么?1、学生一起回答省略部分2、学生各自在自己草稿本上写出字母表达式3、让学生充分表达!以忆引练,为接下来的.练习做知识铺垫准备!二、开展练习分别出示:1、基础题(1)选择题(2)填空题(3)用简便方法计算1、口答选择题2、笔写填空题3、比赛方式完
16、成简便计算1、通过选择和填空两种题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意义及其算式结构。2、训练准确简便计算能力,也是巩固新课掌握的计算方法小结:正确使用乘法分配律,留意算式结构,小心相同因数混乱。1、先标出你认为能够简便计算的题2、动笔计算,并验证自己的观察养学生观察力、细心力、分析力、和计算灵活性。小结:一看、二想、三算3、拓展题(能快速算出下面各题吗?)。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3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2、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
17、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理解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理由。教学过程:一、比赛激趣,引入新课。(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看谁算的又对又快。74251259848+315+52888+17+831258(2)、评出胜负,分析原因。(3)、小结: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今天我们继续探索乘法的另一定律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二、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1、解决以下实际问题。问题一:育新学校马上要举行艺术节比赛了,老师准备给他们每人买一套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景图)短袖衫32元/件裤子45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乘法 分配律 教学 设计 集合 1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