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三语文上课教案的样板五篇.docx
《高二必修三语文上课教案的样板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必修三语文上课教案的样板五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必修三语文上课教案的样板五篇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1劝学教学目标: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教学重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1.介绍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
2、,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_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_所记。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_。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3、。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吾尝跂而望矣()(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其曲中规()(5)虽有槁暴()()(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君子生非异也()明确:(1)ku(2)q(3)lu(4)zhng(5)yu通“又”;p(6)zh通“智”(7)xng通“性”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
4、“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三、课文分析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
5、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第二课时1.检查背诵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
6、,以训练其翻译技能。A.字词解释(1)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2)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3)一词多义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l)判断句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7、之强3.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_?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_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_,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
8、不犯过错。(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
9、正反设喻论证的?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4.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点拨:(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
10、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
11、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5.小结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
12、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13、。6.课下作业: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名言警句、诗歌文章。编辑劝学名言录。2.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写一篇以“学习”为话题的诗歌或散文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2项脊轩志【教学目的】1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2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3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4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读课文,讲解第一段。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
14、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二、介绍作者: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
15、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渗漉(shnl)栏楯(shn)兀(w)坐修葺(q)B斑驳(b)
16、异爨(cun)老妪(y)汝姊(z)C阖(h)门长号(ho)偃(yn)仰婢(b)女D扃牖(jingyu)呱呱(g)门扉(fi)象笏(h).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1.日过午/已昏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3.鸡/栖于厅4.吾家/读书久不效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6.述诸/小妹语7.然/自后/余多在外正确的是:1.3.5.7五、讲解第一段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
17、判断的词有: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_?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_,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3.“使不上漏”、“雨泽_”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_是“从上
18、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以A以当南日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臣是以无请也D以啮人,无御之者胜A旧时栏楯,亦遂增胜B予观乎巴陵胜状C何可胜道也哉D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E胜负之数,或未易量时A旧时栏楯,亦遂增胜B小鸟时来啄食C秦时与臣游D谨食之,时而献焉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七、分析与板书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3宇宙的边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19、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教学方法: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
20、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板书)宇宙的边疆二、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三、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
21、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
22、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3.本文的说明顺序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1)虽然
23、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第二课时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 语文 上课 教案 样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