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pdf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pdf(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使至塞上王维单本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蓬草,古人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诗中的 征蓬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颈联中的 直 圆 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答案】(1)诗人用 征蓬 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2)直 和 圆 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 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 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出柔和温暖。【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
2、析,公 元7 3 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是蓬草和归雁,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 汉塞”,像振翩北飞的 归雁 一样进入 胡天。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 大漠 的 大 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 孤烟。一个 孤 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
3、接一个 直 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 长 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 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 圆 字,一个 直 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据此理解答题即可。故答案为:诗人用 征蓬 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直 和 圆 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 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 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出柔和温暖。【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
4、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词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 便不同。(1)后人评价该诗 寒夜无寒,请简述这样评价的理由。(2)诗中横线处,填
5、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A.雪花 B.梅花 C.菊花【答案】(1)诗歌虽以 寒夜 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2)B o 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解析】【分析】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因此评价为 寒夜无寒,表现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让人感到温暖。菊花 不符合季节特点,雪花 不符合意境,梅花 符合节气时令,夜深了,明月照在
6、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故答案为:诗歌虽以 寒夜 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
7、分析作答。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答题时应注意,意象 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传达于作品中,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对选项仔细辨析,选出最佳答案。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1)两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来写景,周 密 用 形 象 表 现 蝴 蝶 流 连 花 从 的 情 态,赵翼 则 认 为 秋 风 ,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2)两诗都以 野步为题,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烂醉;管闲事(2
8、)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悲苦、愁苦)之情。【解析】【分析】(1)周密在诗中,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 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翼将 秋风 拟人化,认为它是个 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2)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
9、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生机和春天的活力。表达了沉醉在美好春光里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 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故答案为:烂醉;管闲事;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岁月无情、年华己逝的无限怅惘(悲苦、愁苦)之情。【点评】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境之间的关系如何等。4.阅读宋代陆游的 诉衷情,完成简答。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1)一个 旧 字暗指作者的什么往事?(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为建功立业而戍守边关的往事。(2)抒
11、发自己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解析】【分析】(1)首先,在词中找出 旧 的位置-尘暗旧貂裘,位于该词上片的最后一句,这句词应该是对上片内容的总结,所以要想知道 旧 字暗指何事,我们只需找出上片所述之事,也就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将这句话用白话文表述出来即可。(2)词的首句运用 觅封侯 这一典故,以班超自喻,抒发出自己渴望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但是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作者年老体衰,没有能力再去上阵杀敌,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天山 代指抗敌前线,沧州 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 即 谁料此生,作者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会在身与心的矛盾中煎熬,心在天山,身老沧洲I。这一句完美地表现出诗人
12、渴望报效祖国,但又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故答案为:为建功立业而戍守边关的往事。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词结构的组织,上下内容的关系,仔细阅读理解,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本题考查诗歌诗人的情感。考生结合对诗人的了解,及对诗词内容的分析,从诗词中的词语的感悟不难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诗歌鉴赏的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
13、,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1)这首诗歌给我们描绘了哪三幅画画?(2)请简要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蕴含的思想感情。【答案】(1)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2)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惜 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解析】【分析】(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
14、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 人倍忙 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据此概括即可。(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15、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写出农民劳作的辛苦,以及对农民的同情。故答案为: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惜 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
16、的理解掌握能力。考生要结合诗句,用流利、连贯、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此题的关键在于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本题是对诗歌诗人的情感的考查。考生要理解诗句的意思,针对诗句的表现手法和用语进行分析,概括出诗人在诗句中所蕴涵的情感。6.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以下练习。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简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眼”一句中加着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2)说说你对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7、”的理解。【答案】(1)转 和 低 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词句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转 和 低 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喑示夜已深沉;无眠 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
18、能入睡的人,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结合全词理解,可知 婵娟 即明月,末句极富美感,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故答案为:转 和 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 准确地表现了禽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言之有
19、理即可)。【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该题考查诗歌鉴赏之诗句鉴赏的能力。对于重要诗句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答题步骤一般分三点:理解诗句,用简洁、流畅的语言翻译诗句;分析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强调、突出的意思;分析情感。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20、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2)下面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句从近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B.前两句的 绝 灭 之无,与后两句的 舟 翁 之有,对比强烈。C.诗歌用 千山 万径 的寂静,来衬托渔翁的垂钓,可谓静中见动。D,绝,,“灭,“雪,,三字都是仄声韵,短促斩截,烘托了诗的凄冷、肃杀气氛。【答案】(1)孤独、顽强、高 傲(或 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2)A【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 元 805年一81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
21、(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题目江雪点明地点和天气情况,此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但却有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独自一个人在江边享受钓鱼的乐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顽强、高 傲(或 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渔翁形象。(2)A 错在 前两句从近景入手,前两句应该是从远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BCD理解正确。故答案为:孤独、顽强、高 傲(或 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A【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
22、刻画;抓 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诗中作者的评论。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解答此题,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8.九(1)班刘恩同学在整理归纳古诗意象时遇到了困难,先请你跟他一起阅读下面三首诗歌,联系诗歌内容讨论 孤舟、行舟、轻舟”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泊平江百花洲杨万里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23、。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春游陆游兰亭路上换春衣,梅市桥边送夕晖。闻有水仙翁是否,轻舟如叶桨如飞。【注】这首七律是诗人从京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刘恩:我觉得首句 丹阳郭里送行舟,交待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出行的方式,一别心知两地秋”使得惜别之情溢于言外。所以我认为 行舟 这个意象包含了诗人的离情别绪。但是 孤舟和轻舟”我就不知道了,你能帮助我吗?我认为:_ _ _ _ _ _ _ _【答案】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是从眼前泊岸的孤舟说起,不必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自己同它一样,也是一只不系的孤舟,结合作者从京城外调赴任背景
24、,作者用 孤舟”来感慨人生漂泊、前途难料。春游一诗点出了诗歌的时间和背景,路上的美景更是让诗人兴奋不已,轻舟如叶桨如飞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点出了诗人内心的轻松与自在。【解析】【分析】结合全诗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理解这两个意象,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联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这个结尾,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春游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春游的事,首句“兰亭路上换春衣”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兰亭路上呈现的春天的美丽景色,第二句 梅市桥边送夕晖”,描写夕阳西下时美丽的景色,送夕晖
25、三个字看出诗人对这一景色的喜爱,最后一句 轻舟如叶桨如飞,写诗人乘着小船在水中徜徉,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点出了诗人内心的轻松与自在。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故答案为: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是从眼前泊岸的孤舟说起,不必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自己同它一样,也是一只不系的孤舟,结合作者从京城外调赴任背景,作者用 孤舟”来感慨人生漂泊、前途难料。春游一诗点出了诗歌的时间和背景,路上的美景更是让诗人兴奋不已,轻舟如叶桨如飞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点出了诗人内心的轻松与自在。【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诗歌 鉴赏 文言文 阅读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