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刷题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pdf
《中考必刷题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必刷题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pdf(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必刷题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行 路 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停杯投箸不能食,欲渡黄河冰塞川,闲来垂钓碧溪上,玉盘珍羞直万钱。拔剑四顾心茫然。将登太行雪满山。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 两 句 诗 句 描 写 了 的场面,反衬了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2)下 列 选 项 中,对“闲来 垂 钓 碧 溪 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句运用 姜尚 和 伊尹 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冲突。B.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
2、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C.作者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增加了信心。D.作者想和 姜尚 和 伊尹 一样过着悠闲洒脱的生活。【答案】(1)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2)D【解 析】【分析】(1)李白被 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两句用夸张的笔法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2)D.有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运用 姜尚 和 伊尹 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故 选D。故答案为: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D。
3、【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2)解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过叶威仲不值(宋)叶适菊苗新擢马兰丛,柳老吹花拂掠空。闻说先生过山去,钓丝无主系东风。访沈逸人不遇(明)吴兆闲寻芳草到门迟,云水无心本不期。枕
4、畔残书犹自在,主人出户未多时。(1)访友 不值 不遇,两诗都流露出诗人些许 的心情。(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来衬托主人形象,请作分析。【答案】(1)失 望(惆怅、遗憾)(2)叶适看到友人叶威仲鱼杆已下,鱼线任由东风吹拂,人却已过山去了,侧面描写了友人的闲适自在;吴兆看到沈逸人不在家,枕畔的书还摊开在那里,侧面描写了友人的闲适自在,情趣高雅。【解析】【分析】(1)不值 和 不遇 都是指诗人去拜访朋友,但是朋友都没有在家,都没有遇上,这样的情况下,诗人的心情肯定是失落的。(2)本题考查对侧面描写的分析。首先要找到侧面描写的句子,然后分析对刻画主人形象的作用。这两首诗都没有直接描写主人,但是我
5、们却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主人的泗脱、飘逸,而主人的形象是通过诗人的描述刻画出来的,诗人眼中看到的优美的自然环境来,这是主人的居住环境,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可以衬托主人的高雅情操。故答案为:(1)失 望(惆怅、遗憾)(2)叶适看到友人叶威仲鱼杆已下,鱼线任由东风吹拂,人却已过山去了,侧面描写了友人的闲适自在;吴兆看到沈逸人不在家,枕畔的书还摊开在那里,侧面描写了友人的闲适自在,情趣高雅。【点评】本题考查对诗人心情的分析。要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和关键词来理解。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
6、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代表诗作有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淹池,止于奉闲僧舍。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濯池,苏 辙 作 怀濯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怀海池寄子瞻兄苏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己度古嵯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雅马但鸣嘶。和子由涵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
7、泥上偶然留指爪,老僧已死成新塔,往日崎岖还记否,应似飞鸿踏雪泥。鸿飞那复计东西。坏壁无由见旧题。路长人困蹇驴嘶。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1)苏轼以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 壁 无 由 见 旧 题 一 联 答 苏 辙 的 ,以一句答苏辙的 无方雅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2)苏轼在首联里以 应似飞渡踏雪泥 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 和 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答案】(1)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2)示 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
8、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示 例2:苏轼以 雪泥鸿爪 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 独游 路上 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示 例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 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 踏 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解析】【分析】(1)新塔、坏壁 对应 旧宿、僧房;蹇驴嘶 对应 但鸣嘶。(2)写作背景:曾经借宿过的淹池僧舍,如今已经成为一座收藏逝去老僧骨灰的新塔,再次路过涌池的苏轼、苏辙兄弟,再也无法查看曾经在僧舍里的
9、题字了。人生动荡漂泊,总是会让人生出愁绪,可是苏轼在诗作 和子由海池怀旧中,却这样劝勉弟弟,同时也抚慰世人。名词解释: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旅程中的足迹像什么呢?应该就如飞来飞去的鸿鹄,随机停歇,在雪地上留下的泥爪印一样。鸿鹄到处飞,从不确定目的地,落脚点本来就是偶然不确定的事情。人生无常,顺其自然,该来来,该去去,不必牢牢惦记,时时牵挂,便可少些烦恼。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故答案为: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示 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
10、会是终点。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示 例2:苏轼以 雪泥鸿爪 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 独游 路上 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示 例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 雪泥 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 踏 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通过分析诗句中所写的人、事、物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再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句子诗句答题。本题考查体会作者心境的能力,解答此题,
11、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是理解作者感情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然后在此基础上逐句逐词分析诗歌内容,通过体会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军城早秋严 武(唐)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1)朔云边月满西山 一句中的 满 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诗歌的三、四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案】(1)诗人用 满 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为浓重。(意对即可)(2)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昂扬的斗志、歼灭敌军的决心也可);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解析】【分析】(1)做此题首先要了
12、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朔云边月满西山”意思是: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所以一个 满 字,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故答案为:诗人用 满 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为浓重。(意对即可)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昂扬的斗志、歼灭敌军的决心也可);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诗歌中炼字是
13、高频考点,考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赏析,注意将关键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理解。本题是对诗人情感的考查。考生要理解颔联和尾联的含义及手法、抒情方式和角度,要注意诗歌鉴赏的常考点及其答题模式。5.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1)“眉峰聚”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作答。(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14、2)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 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送春归 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 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解析】【分析】(1)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盈盈:美好的样子。(2)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
15、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下片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 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暮春。为 又送君归去 铺垫。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 才一个 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 送 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作者送别友人去
16、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 送 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送春归 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 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的鉴赏能力。考生要注意理解词语的本义之外,还要注意其比喻义、引申义,注意其对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的表达效果。本题考查考生诗歌理解和鉴赏的能力。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境遇、时代背景等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这首诗突
17、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拟人修辞手法;把 草树 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 斗 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 赋予了 杨花榆荚 人一般的情感。(2)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者惜春之情)。【解析】【分析】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把 草树 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 斗 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
18、;无才思,惟解 赋予了 杨花榆荚 人一般的情感。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 草木 有 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故答案为:拟人修辞手法;把 草树 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 斗 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 赋予了 杨花榆荚 人一般的情感。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者惜春之情)。【点评】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19、。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清平乐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注】公 元 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公元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砌:台阶。(1)乱 字一语双关,请你写出它在句中的含义。(
20、2)李 煜 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儿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请你找出此词中与它由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答案】(1)乱 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2)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运用比喻,将 离恨 比为 春草,借助生命力顽强的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恨的无边无际和难以消除。【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意思是:主人公在阶前伫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样纷纷落下。乱 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思的纷乱。(2)结合诗句理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思是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
21、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中 离恨恰如春草 意为离别的愁绪正像春天的野草,运用了比喻,把离愁别绪比喻成春草,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愁绪,有异曲同工之妙。故答案为:乱 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运用比喻,将 离恨 比为 春草,借助生命力顽强的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恨的无边无际和难以消除。【点评】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
22、作者的情感、态度。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8.阅读诗歌节选,按要求作答。刈草的孩子艾青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一一/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1940 年(1)开头一句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 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营造了 一 种 的 氛 围,衬 托 出 刈
23、 草 男 孩 的 特 点。(2)阅读泰戈尔的诗句 真理,以 青春或 奉献为题进行仿写。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一一泰 戈 尔 真理仿写:。【答案】(1)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2)示例: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解析】【分析】(1)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 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开头一句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 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_,给全诗笼罩上一层阔大、凄美的气氛,反衬出 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 的割草孩子的渺小,寥寥几笔,形神毕现,作者的情思也尽在其中。(2)本句的例句由两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
24、义关联,以 青春或 奉献为题仿写。如,奉献之树在它的善良之土中长出。故答案为: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示例: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阔,低
25、绮户,照无眼。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 和,词中划线的 此事 指的是。(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中,转 低 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 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B.”明月儿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C.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D.这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必刷题 语文 诗歌 鉴赏 文言文 阅读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