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的混沌与重构.doc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的混沌与重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的混沌与重构.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的混沌与重构郝兆杰 肖琼玉 梁芳芳(河南大学 现代教育研究所,河南开封 475004)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普通高校PPT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4B880016) 暨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从学校教育到企业培训:我国教育技术学实践场域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10-QN-021)中期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郝兆杰,河南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zjhao781128aliyun ;肖琼玉、梁芳芳,河南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2013级硕士研究生【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既具有理论特质又具有实践品性
2、,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均具有重要价值。现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体系存在策略交叉、独立性差,不够全面,逻辑性不强,部分策略的准确性值得商榷等问题。导致该混沌现象的原因有概念混淆,未遵循分类原理,目的与手段混同等。遵循策略的规定性和分类原理,论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分为信息技术与“教”整合的策略、信息技术与“学”整合的策略。与“教”整合的策略包括备课、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提供资源等十种整合策略,与“学”整合的策略包括强化训练、即时检索、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交流、知识管理等六种整合策略。【关键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合策略;混沌;重构【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3、 A 【论文编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和落脚点。经过近十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正经由从“物质基础建设阶段”向“绩效追求阶段”的嬗变。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又曾明确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如何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整合、有效整合”已然成为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必须直面的关键性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是指特定教学情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要素整合的方法、手段,它既具有理论特质又具有实践品性,无论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体系还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都具有重要价值。近十几年来,
4、学者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不同版本的“策略体系”。然而,各“策略体系”莫衷一是、表述各异,再加上存有分类标准模糊、个别策略合理性值得商榷等现象,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问题,业界一直未能形成一种共识,诸“策略体系”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指导带动作用亦很微弱。本文拟系统梳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的混沌现象,剖析其原因,并予以重构。在正式讨论之前,还需要说明的是,国内学者在研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存在“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1之争,“大整合论”从课程的内涵出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界定既包括“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也包括“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内容、课程目
5、标的规划和设计中”;“小整合论”则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那么本文基于哪种观点呢?对于此问题,笔者认为,“小整合论”更符合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更符合大多数学者的认识,更符合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因此,笔者支持“小整合论”,本文将基于“小整合论”展开论述。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的混沌现象2000年在京召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拉开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序幕,亦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起点。近十几年来,国内学者提出多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体系”,具体策略从3种到11种不等,详况如表1所示。表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的汇总学者数量具
6、体策略黄宇星11知识点切入策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策略、思维训练核心策略、情感驱动策略、情境激励策略、因势利导策略、实践感知策略、习作强化策略、合作探究策略、自主探究学习策略、寓教于乐策略2丁 军10选材策略、即时策略、聚焦策略、工具策略、相融策略、实践策略、交互策略、差异策略、趣味策略、创意策略3周雷等9知识切入策略、多种感知策略、思维训练策略、操作强化策略、任务驱动策略、自主学习策略、探究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情感激励策略4吴志能9知识点切入策略、思维训练核心策略、情感驱动策略、情境激励策略、因势利导策略、实践感知策略、合作探究策略、自主探究学习策略、寓教于乐策略5汪基德等8直观演示策略、
7、强化训练策略、思维训练策略、创设虚拟环境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探究学习策略、情感培养策略6李克东7创设问题情境、呈现、创设虚拟环境、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实践、评价7陈美芳7呈现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教学评价、交流协作、自主创作与发布学习成果、反思、教学管理8颜永进等6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科技产品的运用、心智工具的融入策略、通过网络合作学习、问题导向的融入策略、信息科技融入学习评价9程志等5信息技术课程的一般教学策略、个别化教学模式一般教学策略、计算机模拟教学模式一般教学策略、网络探索式教学模式一般教学策略、网络合作化教学模式一般教学策略10王怀武等3情境性策略、自主探究学习
8、策略、合作学习策略11杨家兴3资源工具、辅助教学、取代教学12 由表1不难看出,业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尚未达成共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研究亦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存有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为:1部分策略相互交叉,独立性差构建整合策略体系的过程,实质上是对特定情景下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策略进行分类的过程。理想的分类是所划分出的策略之间尽可能相互独立、互不干扰。而在现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研究中,同一策略体系内的策略间却常常交叉、耦合、独立性差。如“情感驱动策略”与“情境激励策略”,“任务驱动策略”与“探究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聚焦策略”与“趣味策略”,以及“创设问题情境”和“
9、创设虚拟环境”,“寓教于乐策略与因势利导策略、情境激励策略”都存在上述问题。2部分策略的准确性值得商榷在学者提到的诸多策略中,有些“策略”根本算不上策略。如多位学者都赞同的“知识点切入策略”、“因势利导策略”,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丁军所提到的“选材策略”、“即时策略”,在其阐述含义时亦更多地指向“整合的原则”,而不是更为下位、更具实践意义的“策略”;程志等人提到的多个“一般教学策略”根本算不上“策略”,更多的是指教学模式中的某个“环节”。3策略体系不够全面,未能涵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全部教学活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涵盖信息技术融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全过程,因此,信息技术环境
10、下的教师的“备课策略、教学策略、辅导策略、评价策略”以及学生的各种“学习策略”均属此范畴。基于此种认识,我们会发现,现有的策略体系更多的关注了教师课堂环节“教”的策略和学生“学”的策略,而对其他教学活动关注较少,策略体系不够全面、系统。4策略体系多缺乏严谨性,逻辑性不强纵观现有的策略体系可以发现,当前策略体系逻辑性不强,多缺乏严格的分类标准,策略主体混乱把面向教师的策略和面向学生的策略毫无逻辑的罗列在一起。缺乏严谨性和逻辑性将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研究的科学性问题。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混沌的归因分析1概念混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属于教学策略的下位概念。所谓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成
11、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方式、方法、手段13。教学策略具有指向性、操作性、综合性、调控性、灵活性等特征14。“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模式”,它是对“教学模式的具体化”,在抽象层次上低于“教学模式”。它亦不同于“教学方法”,“教学展开过程中选择和采用什么方法,受教学策略支配。教学策略从层次上高于教学方法。”15导致现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混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概念混同”。多数学者在提出整合策略时,并没有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概念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想当然地提出不同的整合策略,或者在论述的过程中
12、,偷换概念,违反逻辑研究的“同一律”16。不以“深入理解教学策略内涵”为前提而提出的整合策略,势必缺乏理论基石,其“准确性”自然会受到质疑,其系统性、完整性亦会受到影响。在笔者梳理文献时,还发现部分论文“篇名”或“标题”中含有“策略”,但所谈内容却是“整合方法”或“整合模式”,甚或是其他内容,其原因亦在于此。2未遵循分类的原理构建整合策略体系的过程,实质上是对特定情景下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策略分类的过程。造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问题存在的一个原因在于,研究者没有按照分类的原理。在社会学创始人涂尔干和莫斯看来,“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为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
13、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据此,“分类”这个概念在内涵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分类的任务是确定事物、事件和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包含关系、交叉关系或排斥关系。第二,分类的目的是使划分的对象各有归属,以便人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事物、事件和事实。第三,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分类标准的科学性则取决于分类框架的优劣17。在已有研究中,多数“策略体系”的提出并没有依据明确的分类标准,一套策略体系中既有从教师“教”的角度讲的,也有从学生“学”的角度谈的,还有从“信息技术功能”的视角论的,“策略体系”成为一种“策略拼盘”,策略间相互交叉、独立性差。依据此法所得“策略体系”非但不
14、能帮助人们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反而会降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科学性,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影响亦比较差。3目的和手段的混同造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出现问题的另一原因是研究者混淆了“目的和手段”的区别。作为哲学上的一对范畴,目的是指活动主体在观念上事先建立的活动的未来结果,它必须通过主体运用手段改造客体的对象性活动来实现。而手段是实现目的的方法、途径,是在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中介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尤指实现目的的工具和运用工具的操作方式、活动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18 ,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各方面的素质和潜能,既包括德、智
15、、体、美、劳等几个方面,又包括个性、心理、性格、兴趣、意志、气质等非理性因素”1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则是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的的“操作方式、活动方法”,是达到整合目的的手段。因此,所划分的“策略”应具有“手段”性而不是“目的”性。依据此原理我们会发现,多个“策略体系”都提到的“思维训练核心策略”、“情感培养策略”、“情感驱动策略”,本质上不是“策略”,而是“目的”,因为“思维训练”、“情感培养”都指向学习的目的,而不是达到目的的“居间步骤”。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的重构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重构的原则首先,遵循“策略”的内在规定性,指向“特定情景下完成特定任务的方式方法”
16、,划分出的策略应具有适度的理论抽象,更具良好的操作性、实践性、灵活性,并在划分过程中保持概念的同一。其次,遵循“分类”的逻辑,每次划分出的整合策略尽可能互不相容、互不交叉,具有相对独立性20。其三,尽量涵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全部教学行为。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划分标准 鉴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复杂性,在重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时,仅用一级标准很难完成理想的分类。因此,笔者拟采用两级标准,实施二次划分。 一级标准为“依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体”。之所以选择此作为一级标准是因为,在现代教学论视野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有双主体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即包含信息技术与教师“教”的整合
17、,也包含与学生“学”的整合。依据此标准可轻松地划分成相互独立的两大策略体系信息技术与“教”整合的策略、信息技术与“学”整合的策略。 二级标准为“依据主体行为”。之所以选择此标准,是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实质上是信息化环境中教师实施“教学行为”和学生实施“学习行为”的过程,因此,以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切入点所提出的策略,除去便于理解外,更吻合“策略应具有实践性、指导性”的内在规定性,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指导也更直接、具体。当然,此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类。以信息技术与“教”整合为例,由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多种,而信息技术并不能与所有教学行为相匹配,某种教学行为可能
18、有多种整合策略,某种教学行为可能一种整合策略都没有,依据此法所形成的“策略体系”并不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行为”一对一的完整映射,而是以“适应性、有机性”为原则而形成的策略集合。同理,信息技术与“学”整合的策略亦是如此。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释义 (1) 信息技术与“教”整合的策略 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种类,教学论领域尚未形成完全一致论点,综合施良方21、刘志军22、闫龙23等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教师行为应包括备课、上课(组织、讲授、提问、讨论、演示、布置作业、指导、管理、评价等)、课后辅导(答疑、个别化交流)、教学反思等。信息技术与“教”整合的策略有如下几种: 信息化备课策略。备课是教师根
19、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备课时教师可以快速获取丰富、可供借鉴的教学资源,对该资源的重组、二次开发和利用,将大大提升备课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亦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便捷交流的功能,突破时空限制,实施网络化集体备课,以弥补传统集体备课的缺陷。 适合情景:在备课过程中,如果需要拓展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补充相关知识或者想借鉴其他人的设计,在传统中无法快捷获得帮助时,可以采用此策略。由于信息设备在教师群体中的日益普及,此策略甚至可以作为一种常态备课方式。直观演示策略。直观演示策略是指利用实物、图片、多媒
20、体课件等教具,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外部多种刺激感知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的策略。直观演示策略有效地应用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策略。适合情景:在学习抽象概念、复杂的设备原理、动作步骤等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的知识内容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情境策略。创设虚拟环境策略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为学生营造一个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氛围或问题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积极的学习体验,达到情感、美育、智育共同培养的目的。适用情景:对那些需要学习者情感投入、身心体验方能很好掌握的内容可采用此整合策略,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策略 混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