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关于历史必修三高考的复习提纲2023.docx
《高二关于历史必修三高考的复习提纲20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关于历史必修三高考的复习提纲2023.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关于历史必修三高考的复习提纲2023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提纲第1课百家争鸣一、背景。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礼贤下士,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二、概况1.孔子。政治思想,核心“仁”和“礼”。“仁”反对苛政;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遵循“忠恕”之道。“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为政以德”。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2、”。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评价,“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也具有重要影响。2.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评价,“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3.荀子.战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
3、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评价,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4.儒家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5.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中国第一个探讨宇
4、宙本源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兼爱”、“非攻”、“尚贤”、“节俭”.评价: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8.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
5、利益),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中央集权;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评价: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三、意义1.儒家学说: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3.法家学说:其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第2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汉初的黄老之学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2、主要内容: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老子的学说:
6、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2.董仲舒新儒学.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主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7、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用儒者参政。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4.影响:新儒学适应了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第3课宋明理学一、兴起的社会背
8、景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2.隋唐:“三教合一”,各家思想互相渗透。3.宋代: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二、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和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1)内容:“理”是世界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2)历史地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2.陆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历史 必修 三高 复习 提纲 202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