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历史教案2022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历史教案2022范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年级历史教案2022范例高一年级历史教案篇1【教学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2.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典型史实加以说明。【知识梳理】一、农业耕作方式变化1、原始社会,中国农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西汉时,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火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具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东汉时,耦犁在某些地方
2、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使农产品的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二、土地制度的构成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4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三种类型:即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导,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比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3、合作探究】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二、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特点: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
4、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形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4、影响: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高一年级历史教案篇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阅读教材
5、第一部分,思考: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中国原始农业(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刀耕:用石斧、石锛除草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3)人们生活: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耕种一两
6、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2、商周时期的农业(1)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有木耜、骨耜和石耜(2)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3)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五谷丰登
7、)(4)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二)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辬准。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发展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西汉时: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中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的进步:春秋时期:垄作法西
8、汉时:代田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3、耕作制度的发展: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1)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2)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
9、造;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中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设问: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2、形成的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3、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
10、性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4、发展的条件: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5、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
11、,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5、小农经济的弊端有哪些?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
12、恶化。高一年级历史教案篇3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客观描述隋唐统一的过程,了解隋朝时期的成就建树。2、通过展示史料并进行小组讨论隋朝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意识。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的.统一有利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从而加深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隋朝灭亡的原因。【难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意义。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唐朝诗人_的汴河怀古,并提出问题:此诗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此河指的是隋朝时期开通的大运河。教师追问: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此运河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成的?顺势导入
13、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隋统一的过程教师讲述: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国家长期处于_状态。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那是谁结束了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义呢?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近400年的_局面。教师强调:隋朝的统一结束了_局面,为后来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二)隋朝的各项建设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正文第二段,提问: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学生分析总结:隋朝时期在长安、洛阳设粮仓;隋炀帝时期修建洛阳城和大运河。教师总结:隋朝初期建设颇多,其中大运河最为。教师展示隋唐大运河示意图并让学
14、生思考: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都流经哪些地方,沟通了哪些水系?学生回答: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教师展示史料,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修建这条大运河有什么好处呢?小组代表回答:隋朝开通大运河能够加强南北方的政治经济联系,巩固国家统一。教师总结:运河的开通能够沟通南北方经济交流,大运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发展,从而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同时也为我们也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史料并设问:结合课前展示汴河怀古中所说“尽道隋亡为此河”,想一想隋朝的灭亡和大运河的开通有关么?学生回答:有
15、一定关系,修建大运河时劳民伤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并激增不满,最后发生起义。教师补充总结:除此之外,隋炀帝还频频发动战争,种种行为导致社会生产下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导致大规模起义。(三)唐朝统一教师播放电视剧隋唐英雄传片段提问:隋炀帝最后的下场是什么,又是谁取而代之统一全国的?学生总结: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贵族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后来唐军消灭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教师追问:唐朝统一全国有何意义?学生回答:稳定政局,为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好铺垫。教师总结:唐统一后给后面几次唐朝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足以使得唐朝在古代成为盛极一时的繁荣强国。环节三:
16、小结作业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2、作业:课下收集隋朝相关资料,下节课谈谈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高一年级历史教案篇4一、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通过观看课件和课外收集资料,掌握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了解其原因;总结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回忆已学知识,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本质,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调查、查找资料,及学生自主课堂展示(辅之教师所提供的材料)
17、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2)通过整理和归纳材料,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变化的原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随着西方的文明冲击,中国社会逐步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感受祖国发展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三、学习对象分析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且本课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定的体会感受,通过使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和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难点在于这些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背后的原因,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探
18、讨影响这些变迁的因素。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难点:结合已学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高一年级历史教案篇5复习目标1、正确认识原始社会的历史特征,从社会组织、生产力状况、经济活动等方面掌握原始社会各发展阶段的状况。用生产力的观点分析原始社会瓦解的原因。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进步性,掌握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阶段特征和主要线索。3、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正确分析西周井田制、分封制、等级制等制度的特点、作用。4、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和线索,
19、确评价春秋战国时一系列战争的性质、特点、作用;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作用、影响。5、掌握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华夏族及各部族的状况,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正确评价民族融合的作用。6、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社会生活的进步、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等方面,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7、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把握诸子百家的基本主张和观点,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要点梳理本单元的断限从距今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涉及原始人、氏族公社、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几个历史阶段
20、。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为止,历经原始人群、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时期。元谋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类的典型代表。从山顶洞人开始进入氏族公社,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代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良渚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此时期,贫富分化,原始社会解体。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遍布全国各地的原始文化表明,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国先民的多项发明,说明中国对世界文明具有突出贡献。(2)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夏自
21、公元前21世纪至约公元前16世纪,由启建立,最后国王是桀。统治中心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夏朝是中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奴隶制开始阶段。商自公元前16世纪至约公元前11世纪,由汤建立,最后国王是纣。初都城是亳,前期屡屡迁都,最后定都殷。其疆域,东到大海,西达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至长江流域,还有众多属国。商有高度的奴隶制文明,是奴隶社会发展阶段。西周自公元前11世纪中叶至前771年。由周武王建立,最后国王是周幽王。都城是镐京。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疆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春秋自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这一时期,生产
22、力发展,周王室衰微,周王成为诸侯的傀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加强。春秋是奴隶社会瓦解,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3)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自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这一时期,兼并战争激烈。民族融合加强,出现了统一趋势,生产力大大提高,通过一系列变法运动,新兴地主阶级逐步取代奴隶主贵族掌握了政权,封建制度最终确立。2、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更替(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部落联盟等几种形式,这些社会组织与原始社会的各个阶段相对应。部落联盟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是由两个以上部落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的联合组织。炎帝、黄帝、蚩尤和尧、舜、禹都是代表性的部落联盟的首领。部落联盟
23、的选举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实行禅让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人们平等的关系被打破,出现了私有财产和氏族贵族,并逐渐形成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部落联盟逐渐被国家取代,原始社会瓦解。(2)奴隶社会整个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实行的都是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和分封贵族为主的政体。夏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夏王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完备,奴隶制国家完全形成。商商代奴隶制国家机器及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备。炮烙之刑、人祭、人殉,表明了奴隶制度的残酷性。西周西周是奴隶制制度完备时期,通过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及等级制度,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
24、,形成明确的等级,由各级奴隶主贵族世袭地把持着各级政权,维护着中央对地方,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和秩序。分封制、等级制、宗法制及特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春秋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分封制和等级制受到严重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周王成为大国的附庸,出现了七国争霸的局面。战国战国时期,周王室和诸侯的进一步败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度开始建立,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了。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1)原始社会经济:原始社会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被迫过群居生活,原始人群时属旧石器时代,
25、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山顶洞人能人工取火。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会建造房屋,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出现,弓箭、制陶、麻纺织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成果。粟和水稻开始种植。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生产工具更加进步,出现小型铜器,有了养蚕缫丝业。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2)奴隶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变化夏商西周的生产力有了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铜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铁器和牛耕,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经济活动状况夏商西周的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了较大发展。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
26、青铜器不再局限于礼器和武器,开始向生活化、工具化发展。纺织业、玉器加工业、陶瓷业、漆器业有了发展,后期煮盐业、酿酒业等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商业、交通和城市也有了一定发展。(3)战国社会经济战国封建制的确立,又加速了生产力的提高。新的剥削方式和新的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人身地位的提高,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铁器和牛耕的普及,更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农业、手工业都有了发展,出现了一批政治、商业中心,还出现了一批有势力的大商人。4、民族融合的加强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奠基时期。原始社会后期,通过战争、结盟等形式,逐步形成了华夏族。夏商西周都是由华夏族的不同部族建立的,中原华夏族与国内务民族的联系和
27、交往加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同周边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关系都有了发展,在频繁的战争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快,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这些为后来秦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5、科技文化成就科技文化的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1)原始社会时半坡氏族的彩陶和记事符号,说明当时已出现了简单的文字和艺术形式。(2)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夏朝有了历法,商代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商周的青铜艺术、雕塑和甲骨文、金文达到很高水平。(3)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更是出现了繁荣局面。思想方面,名家辈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
28、阐述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的局面。突出反映了这一时代文化的繁盛。孔子和儒家思想及诸于思想,对中国和东方文化有着重要影响。教育方面,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形成。适应征战的需要,出现了一系列军事著作。天文、历法、医学和建筑等科学技术有了进步。文学艺术也有了发展。出现了标志中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体现“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影响深远的浪漫主义文学杰作离骚等。高一年级历史教案篇6【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
29、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难点: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教学方法】导学练【教学过程】一、早期农业的出现1.“神农”的传说神农
30、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黄河流域种植粟、麦长江流域种植水稻2.农耕格局思考1: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
31、成。说明: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三、水利事业1.大禹治水2.水利工程和技术:都江堰(战国)郑国渠(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2、小农经济的特点(1)以铁犁
32、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3)自给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换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6)天生脆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3、小农经济的影响农业文明的基础;农民生活的保障;具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技术进步缓慢,之下社会易)。学习延伸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答案提示: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
33、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课堂练习见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详解及学案课后作业试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4.高一年级历史教案一、诗歌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1、时代背景: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功后,欧洲各国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普遍对社会失望,对现实不满;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2、代表拜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反对_和资本主义的_。代表作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的
34、百科全书”;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具有乐观主义精神,代表作西风颂;雨果:法国人,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顶峰;3、影响:其行动有力支持了当时席卷全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其文学为欧洲文坛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把文学思潮与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密切结合,是近代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二、小说现实主义文学1、时代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在文学上,人们已不满足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和呐喊,而要求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并批判资
35、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罪恶。2、主要代表:巴尔扎克自称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人间喜剧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托尔斯泰:是人们公认的世界文豪,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赞扬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法国: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等;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萧伯纳苹果车;_: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_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以上后3点一般了解)3、评价: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腐朽和丑恶的本质,描绘出极为广阔的资本主义社会复杂丰富的生活图景。其经典作品不仅是人
36、们认识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而且为人类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瑰宝。由于历史局限,批判现实主义未能指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他们“批判”现实,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四、荒诞派1、时代背景:19世纪末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产生失望、苦闷、迷茫等精神危机,现实的丑恶、人生的痛苦成为荒诞派作家不断重复的主题。2、代表:贝克特,法国人,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荒诞派的开山之作和经典之作,是世界戏剧一座不可忘却的里程碑.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3、特点: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反传统的:没有鲜明的人物刻画
37、、台词对话、情节结构、完整的主题等。高一年级历史教案篇7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基础知识: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2、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
38、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单元序言分析: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中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讲授新课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
39、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_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王朝夏朝
40、(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1、王位世袭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设问: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
41、位。这说明中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提供两段材料给学生,可比较分析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与阶级社会的“家天下”: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
42、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为例说明。在中央,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在地方,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侯”“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这里可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学生更易理解。)(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的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的王朝。情境设置: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1、分封的目的巩固周王
43、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情境设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2、分封制的内容(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3、分封制的影响设问:当周天子把同姓王
44、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用此设问主要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教师总结: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
45、能用后者掩盖前者。(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设问: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1、宗法制的含义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的特点)。3、影响: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本课小结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