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专题一运动规律运用.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考物理专题一运动规律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物理专题一运动规律运用.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一 运动规律运用误区扫描本部分常见的失分点有:1.不能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型;2.公式运用不当,死套公式;3.不能正确运用图象描述运动过程.出现上述失误的原因是:第一,随着高考对学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能力要求的提高,近几年高考题中联系实际的题目逐渐增多,但许多考生不能将已学过的运动模型与题目给出的实际运动建立联系,不能从中抽象出理想化的运动模型.第二,在平常的学习中,对公式和规律的适用条件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特别是矢量)的意义不清楚,导致盲目套用.第三,对图象的物理意义(横、纵坐标的函义、图线的斜率、图线所围面积的意义)不明确,不能正确识别图象、运用图象.典型示例【例1】 (2006全国高考理综卷
2、(2)广西、河南卷)一质量为m=40kg的小孩站在电梯内的体重计上.电梯从t=0时刻由静止开始上升,在0到6s内体重计示数F的变化如图所示.试问: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是多少?取重力加速度g=10m/s2.误区综合探测 源于生活中的“电梯”,运用运动学、动力学(力学观点)量化演算物理参量. 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创新题设情景,考查力学观点思维的基本应用.误区剖析诊断 由图可知,在t=0到t=t1=2s的时间内,体重计的示数大于mg,故电梯应做向上的加速运动.设在这段时间内体重计作用于小孩的力为F1.电梯及小孩的加速度为a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1-mg=ma1 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 h1
3、=a1t 在t1到t=t2=5s的时间内,体重计的示数等于mg,故电梯应做匀速上升运动,速度为t1时刻电梯的速度,即 v1=a1t1 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 h2=v1(t2-t1) 在t2到t=t3=6s的时间内,体重计的示数小于mg,故电梯应做向上的减速运动.设这段时间内体重计作用于小孩的力为F2,电梯及小孩的加速度为a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F2=ma2 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h3=v1(t3-t2)- a2(t3-t2)2 电梯上升的总高度 h=h1+h2+h3 由以上各式,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题文及题图中的数据,解得h=9m. 真确答案 9m【例2】 (2006全国高考上海
4、物理卷)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固定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7,物体A以初速度v1从斜面顶端水平抛出,物体B在斜面上距顶端L15m处同时以速度v2沿斜面向下匀速运动,经历时间t物体A和物体B在斜面上相遇,则下列各组速度和时间中满足条件的是(sin3706,cos3708,g10m/s2) ( )A.v116m/s,v215m/s,t3 sB. v116m/s,v216m/s,t2sC.v120m/s,v220m/s,t3s D.v120m/s,v216m/s,t2s误区综合探测 试题具有:原创性和开放性,模型为:匀速运动与平抛运动组合模块.误区剖析诊断 AC对B物体:S=v2t;对A物体:h=gt2
5、S=v1t满足条件:由几何关系,竖直方向:v2tsin37+15sin37=gt2 水平方向:v1t=v2tcos37+15cos37 讨论:a:当v1=16m/s,联立式得:v2=15m/s,t=3sb:当v1=20m/s,联立式得:v2=20m/s,t=3s真确答案 D【例3】(1999年全国)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 m高的平台上向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 m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_s.(计算时,可以把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
6、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g取为10 m/s2,结果保留两位数字.)误区综合探测 本题研究的是体育运动中的一个实际问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针对“高台跳水”的过程,进行分析和抽象,建立理想的运动模型来解决问题.1999年上海卷中第4题考查了“跳高”运动的分析,足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误区剖析诊断 解此题时,多数考生认为较难,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分析出跳水运动员的运动性质,特别是不能将运动员抽象为一个质点.此题中可将运动员简化为一个质点,这样只要研究运动员重心的运动就可以了.运动员起跳后重心升高0.45m达到最高点的过程,是竖直上抛运动,此过程经
7、历的时间为t1=0.3(s),设运动员从手到脚高为l,则这时运动员的重心在平台上方(l+0.45)m处,然后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当手触水面时,运动员的重心在水面上方l处,所以,自由落体的高度h2=l+0.45+10-l=10.45(m),自由落体的时间为t2=1.4 s,所以运动员用来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为t=t1+t2=1.7 s.正确答案 1.7 s。【例4】(06上海卷)辨析题:要求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走完一段直道,然后驶入一段半圆形的弯道,但在弯道上行驶时车速不能太快,以免因离心作用而偏出车道求摩托车在直道上行驶所用的最短时间有关数据见表格某同学是这样解的:要使摩托车所用时间
8、最短,应先由静止加速到最大速度 V140 m/s,然后再减速到V220 m/s,t1 = = ; t2 = = ; t= t1 + t2你认为这位同学的解法是否合理?若合理,请完成计算;若不合理,请说明理由,并用你自己的方法算出正确结果误区综合探测 此题又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分析运动过程的能力、阅读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误区剖析诊断 一方面是由于在题海中遇见了太多的做匀速匀速圆周运动的习题,印象太深了,因而一看到此题没有认真审题就条件反射地按以往记住的匀速圆周运动习题的解法来做,可见只是多记题型和解法,而没有养成独立地具体分析每个题给出的物理情境和条件的习
9、惯是要不得的.另一方面由于阅读能力差,没有读懂题中那段有关反应时间的说明,同时对结果是否合理缺乏分析判断能力.正确答案 不合理,理由是:如按以上计算,则质点完成位移为:+=278m218m。所以以上做法不对,而且说明最大速度一定比40m/s要小。正确结果:设在直道上最大速度为v,则有s=+代入数据并求解得:v=36m/s则加速时间t1=9s,减速时间t2=2s最短时间为 t= t1 + t2=11s【例5】(2001年上海高考)图12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10(b)中p1、p2是测速
10、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t=1.0 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v=340 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10(b)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_m,汽车的速度是_m/s.图12误区综合探测 此题是利用声波的反射测汽车的速度.同年全国高考题第11题是利用声波的反射测距离,这是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今后高考考查的侧重点.除考查考生分析运动过程的能力外,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别运用信息的能力.误区剖析诊断 解答此题时,相当一部分考生束手无策,其原因之一是不能
11、读懂图(b)中所给超声波信号这一信息,二是不能从位移和时间上建立超声波脉冲信号的运动与汽车运动之间的关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图(b)中给出的信息,由于超声波是匀速传播的,图中的刻度可表示时间,p1、p2两脉冲间有30个小格,应是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t=1.0 s,所以每个小格表示的时间t0=s.p1与其反射信号n1间有12个小格,即时间间隔为 t1=12 s=0.4 s,p2与其反射信号n2间有9个小格,时间间隔t2=0.3 s.由于脉冲信号往返时间相同,所以p1发出后经t1与车相遇,p2发出后经t2与车相遇.情况如图13所示. 图13设车速为v车,声速为v声,p1发出时车与信号源的距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物理 专题 运动 规律 运用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