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湖南省衡阳市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衡阳市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南省衡阳市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多数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会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中华文化的奇妙性、精巧性和艺术性。从大的方面来说,金庸小说涉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组成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同时,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描写了中
2、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并且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变,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篇画卷。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都对主人公为民请命、为民锄奸的正义行为持赞赏笔调,射雕英雄传更是把郭靖所代表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儒墨精神褒扬到了极致。在金庸的中期作品中,道家思想、游仙思想开始令人注目:神雕侠侣可以看作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这部作品既有郭靖掷地有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之举,又有杨过蔑视宗法礼教、为个人爱情不惜与整个武林为敌之举以及做出独剑漂游四方之行。在金庸的后期作
3、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究竟应该如何做人,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答案。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板块构成”。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成长于东南海岛,萧峰成长于中原武林,韦小宝成长于扬州妓院这些人物身上的个性都与他们的“水土”密不可分。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
4、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宋朝以后,则显得气象衰弱、难克重任;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他对“大文化”高超的驾驭能力。灰衣老僧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所有的超一流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高时,却又不
5、屑于练武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了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如。上世纪50- 70年代的文学作品,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中国的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久的稳定性。(摘编自孔庆东金庸与国民文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金庸笔下的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文化分区,读者阅读他的小说时,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B. 文章用“一部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说明金庸的
6、作品思想意蕴丰富,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C. 神雕侠侣中既有郭靖的侠肝义胆,也有杨过的蔑视礼法,由此可看出金庸的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经转变为道家。D. 金庸小说广受读者的欢迎,与他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有关。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以天龙八部中灰衣老僧的事件为例,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B. 文章用具体的作品来论证观点,说服力强,也加深了读者对金庸作品思想的理解。C. 文章先总述金庸小说取得的成就,然后从多个维度分别进行阐述,论证结构清晰。D. 文章提及儒家思想在金庸的作品中是富有
7、变化的,体现了金庸对文化的批判意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狄云和石破天对于如何做人的疑惑体现了金庸后期的作品常有很浓重的佛家思想,展现了金庸小说虚无与消极的一面。B. 金庸在他的作品中对儒家文化的展现从博大刚健到气象衰弱,体现了金庸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由认同到否定的心理变化。C. 金庸小说中许多人物的个性与他们的“水土”密切相关,说明成长环境的文化差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D. “五四” 时期新文学所推崇的美学惯性,导致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让读者处于紧张的状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阅
8、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米兰花香于艳丽老吴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树,和远处已经返青的大地,总是觉得火车开得忒慢了些。他忍了几忍,还是没忍住,叫来乘务员道,“丫头,你能不能跟你们司机师傅说一声,让他开快些?”乘务员一脸模式化的笑容,说:“大爷,火车已经很快了,您感受不到吗?”邻座一个和老吴相熟些的人打趣道,“老爷子,您以为火车是火箭呢?一眨眼就到家了。不要土包啦,火车不比你家的牛车快?”老吴本来就语迟,被邻座抢白一顿,不再言语,局促地正了正身体,将一个小包紧紧搂在怀里。火车停到火车站,老吴和相熟的人匆匆道了别,便急忙走出站台。回家要去长途客运站坐大巴车,但老吴已经在火车上想好了,下火车就打出
9、租车回家,多少钱也得打。离家不过是一个星期的光景,可老吴觉得像是过了一辈子。老吴钻进出租车,司机从后视镜里看了老吴一眼,问:“您去哪?”“于家庄。”“于家庄?”司机重复了一遍。“对,于家庄,盐山乡于家庄。”“老爷子”,司机一只手搭在方向盘上,回过头来着他说,“您知道从火车站到于家庄得多少钱?”“我没和你谈钱,你快点送我回家,多少钱我都给你!”司机摇着头笑了,却也不好再说什么,转过身子,车子稳稳地滑出站前停车场,沿着不远处的高速公路,向于家庄驶去。老吴下了出租车,已是黄昏时分,他惶急地走进院子,晚春的暖风穿堂而过,带来屋里米兰花扑鼻的香气,几天来,旅途劳顿的疲惫似乎都融化在弥漫的花香里了。“米兰
10、!”老吴叫道,声音里有不易觉察的颤音。一张俊美的少女的脸从窗里闪过。随后,穿着红色运动服,扎着马尾辩的素素从屋里奔出来。素素激动地喊:“吴爷爷,您回来啦!”“嗯嗯,素素在呐。”老吴欣慰地看着这个孩子,唯一的儿子吴天参军后留在部队,家里多亏着她和一帮年轻人照顾。他一边应着素素的问候,一边三步并作两步跨进屋子。“他娘,我回来了。”屋里被叫作米兰的女人歪靠在枕头上,气息微弱,如一盏将熄的烛火,却在老吴进门的瞬间拼尽全力爆出一星火花,她睁开眼睛看着老吴,想说什么却似乎酝酿不出合适的气力。老吴看懂了她的心思,忙道:“看到了,都看到了。”老吴的话让女人闭上了眼睛,眼角有几颗泪珠重重地滚落下来,落在女人散在
11、枕边的白发上。“莫哭莫哭!”老吴急忙劝慰道,“我把你养的那盆米兰按你的意思栽到了他的墓旁。你不晓得,那盆花开得多香,扫墓的人都说,还没到墓地就闻到花香了。还有,你让我说的话,我也都对他说了。”女人还是哭出了声,虽然声音微弱,但这丝丝缕缕的哭声更让人觉得心痛。“哎呀,你看你,还病着,哭啥哩?你看我给你带啥回来了。”老吴小心翼翼从小包里拎出一个黄绸布口袋,女人认得,这是老吴走之前她亲手缝制的,虽说她连捏针的力气都快没有了,但她还是拒绝了素素要替她缝袋子的请求,花了几个时辰,一针一线,缝好了这个袋子,甚至故意在针脚里压进一根自己的白发。老吴将装得满满的袋子递给她,不消说,她就知道袋子里装的是啥,她紧
12、紧地将布袋搂在怀里,枯瘦的前胸剧烈地起伏着。站在一边的素素知道,吴奶奶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老吴回家一个星期后,米兰去世了。埋葬米兰的时候,老吴郑重其事地把黄绸布袋拿来,大家看见,老吴从黄绸布口袋里倒出一抔黄土,将黄土覆在米兰的棺盖上。回来参加母亲葬礼的吴天,从志愿者素素那里知道,那抔黄土是钟国英坟冢上的,是父亲为钟国英扫墓时带回来的。钟国英是米兰以前的爱人,于1952年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火车上在被人抢白后,老吴“将一个小包紧紧搂在怀里”,可看出他对包里抗美援朝烈士钟国英坟冢上的一抔黄土的珍视。B.
13、“歪靠在枕头上”“眼角有几颗泪珠重重地滚落下来”两处描写,和“如一盏将熄的烛火”这一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米兰的虚弱。C. “米兰!老吴叫道,声音里有不易觉察的颤音”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不易觉察的颤音”体现了老吴的感伤和对米兰的悲悯。D. 小说最后一段点出了钟国英的身份,与前文的相关内容照应,让人了解了事件的缘由,使小说情节合情合理,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8. 小说首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6分) 9. 小说标题“米兰花香”有哪些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裴仁基,字
14、德本,河东人也。仁基少骁武,便弓马。平陈之役,以亲卫从征,先登陷阵,拜仪同,赐物千段。以本官领汉王谅府亲信。谅反,仁基苦谏见囚。谅败,超拜护军。后改授武贲郎将,从将军李景讨叛蛮向思多于黔安,以功进银青光禄大夫。击破吐谷浑,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斩获寇掠靺鞨,拜左光禄大夫。从征高丽,进位光禄大夫。李密据洛口,帝令仁基为河南道讨捕大使,据武牢拒密。仁基见强寇在前,士卒劳弊,所得军资,即用分赏。监军御史萧怀静止之,众咸怒怀静。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欲有奏劾。仁基惧,杀怀静,以其众归密。密以为河东郡公。其子行俨,骁勇善战。密复以为绛郡公,甚相委昵。王世充以东都食尽,悉众诣偃师,求决战。密与诸将计。仁基曰:世
15、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世充却还,我且按甲。世充重出,我又逼之。如此,则我有余力,彼劳奔命。兵法所谓彼出我归,彼归我出,数战以疲之,多方以误之者也。密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东都兵马有三不可当:器械精一也,决计而来二也,食尽求斗三也。我按兵蓄力以观其弊,彼求斗不得,欲走无路。不过十日,世充之首可悬于麾下。单雄信等诸将轻世充,皆请战。仁基苦争不得。密难违诸将言,战遂大败。仁基为世充所虏。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及僭尊号,署仁基为礼部尚书,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行俨每战,所当皆披靡,号万人敌。世充惮其威名,颇加猜防。仁基知之,甚不自安,遂
16、与世充所署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谋。令陈谦于上食之际,持匕首劫世充,行俨以兵应之。事定,然后辅越王侗。事临发,将军张童儿告之,俱为世充所杀。(节选自北史卷三十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B.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C.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D.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11下列对文中加点
17、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禄大夫,汉武帝时置,掌顾问应对,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唐、宋以后用作散官文阶之号。B御史,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C僭尊号,即继承皇帝封号,文中指的是王世充即位为皇帝。D丞,秦汉以后用作官名,一般是各级长官的副职,如大理寺丞、府丞、县丞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仁基年青时就骁勇骑马射箭,在平定南陈的时候,冲锋在前,初
18、立功绩。后来成了汉王杨谅的亲信,杨谅谋反,他苦威武,擅长劝不听,反被囚禁。B李密造反,皇帝命裴仁基讨伐,后因人陷害,他投降李密,得到李密的重用。C王世充因为东都洛阳粮食不足,寻求与李密决战,裴仁基献疲敌之计,李密因害怕不出,裴仁基积极请战,最后兵败被俘,又投降了王世充。D裴仁基一生骁勇善战,有谋略,但一直遇主不明,自己也对人不忠,反反复复,最后事败被杀,令人叹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欲有奏劾。仁基惧,杀怀静,以其众归密。(2)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衡阳市 第二次 月考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