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要点.pdf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要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要点.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七年级上册:(一)论语十则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恨,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2、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关识记: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o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3、理解背诵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 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借题
3、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宓有我师焉”来表示;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菠至好乏者示血乐之者;孔 F 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 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解释加点词的
4、含义。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杏也“齐:相同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7、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三.填空。1 子日:“学而时习之,j”/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
5、的事吗?2、子日:“学而不思则罔.”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3、子曰:“见贤思齐焉,。”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二4、子曰:“三人行,。,。”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5、子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6、子曰:“岁寒,。”/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7、子日:“其恕乎,/孔子说
6、: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8、子臼:“由,诲女知乎!是知也。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八年级上册:(二)桃花源记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谿然开朗c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
7、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泰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雄,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 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归园山居(其三)饮酒 五柳先生传等2、文章知识:(1 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一访问一离开一
8、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3、重点字词、(】)通假字:要 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交通,交错相通。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鲜美:鲜艳美丽(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咸来问讯:都 黄 发(老人)垂 磐(小孩),并怡影自乐,都。4、成语:(1)世外桃源:。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3)无人
9、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 欲穷其林 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木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10、(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看此人,咸 豪 丽。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11、。(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 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利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6、讨论、问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
12、理想,追求自由生活)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卿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增添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一、词语解释缘溪行:沿着 落英缤纷:落花 甚异之:诧异 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祥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黄发垂辑:老人小孩.裕然:喜悦的样子真客之:详尽 咸来问出:都 奉妻字亘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施方木复出焉:再 无论魏晋;更不必说 延至其家;邀请 处处志之:作标记欣忠前往:高兴的样子一 无问津者:渡口三: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2、上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3、。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黄发垂容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8、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三、课文分析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他们)问起
14、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本文虚构了 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回答下列问题:I、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4、渔
15、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黄发垂署,并怡然自乐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7、表 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8、表 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三)陋室铭(刘 禹 锡 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16、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苟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空铭文作者认为陋富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中描写 陋室 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比喻赞美 阴室 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室铭中与“时人英小池中水,
17、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看龙则负。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 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2、斯是陋室:斯:这,3、雍 吾 第 馨:德馨:美好的品德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便乱,5、无案底之方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 身 体 劳 累6、旧陋之有?:何:什么。二、译自1、无纥竹之乱耳,无案族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是间简陋的扇子,只 是 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18、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回答下列问题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何陋之有。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四)爱莲说(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其蕃。普陶渊明独爱翁。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现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稳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蓬,
19、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蓬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1、益:副词,更。2、植:立0 3、鲜:少。4、亵:亲近而不庄重。5、宜:应 当6、独:只,仅 7、可爱者甚蕃:多.8、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 丽 而 不 端 庄.9、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二、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2、中通外直,不碰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20、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5、莲,花之君子者也。莲是花中的君子。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 逐 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
21、想感情?(1)牡丹一“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莲一“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六、木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 喻 表 达 方 式 有:记叙、
22、描 写 表 现 手 法 有:象征、衬托补充说明:上文之字的标号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无义。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 述 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理解背诵:周敦颐 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裹玩焉.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 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C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描写莲美好形
23、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 涟 而 禄,一中 砺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我 益 清,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三、回答以下问题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句?出淤泥而不染.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寄
24、寓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五)三峡(邮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 文 家)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厚,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跟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弃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彩。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且,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5、!”1、文学常识:作者:郦 道 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 文 家。三峡一文 出 自 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2、实词:自:在。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襄:上。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御:驾。:山峰。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良:实在、真。肃:寂静。属:(zhd)连续。弓I:延长。绝:消失。素:白 色:旦:早晨。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朝:早晨。曦月:太阳,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湍:急流。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4、区别:属:属弓I凄 异(连接)有良田美 池 桑 竹 之 属(类)属于作文以记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文言文 阅读 复习 要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