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绝密 启用并使用完毕前山东省淄博市高三模拟考试试题语 文 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学校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1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
2、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恪守(k) 泥淖(zho) 激将法(j) 筚路蓝缕(b) B形骸(h) 伺候(c) 夹生饭(ji) 义愤填膺(yng) C昵称(n) 忖度(cn) 闭门羹(gng) 和衷共济(j) D赡养(shn) 澄澈(chng) 超负荷(h) 既往不咎(j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静谧 浸润 泊来品 弊绝风清 B揖让 雕琢 策源地 德高望众 C掂记 账单 编者按 文过饰非 D炫耀 演绎 原动力 人才辈出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羊年春晚以“家和
3、万事兴”为主题,激活古老优秀传统,让人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C季羡林在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精通德文、梵文、吐火罗文等多种语言,令人侧日而视。D从父亲带孩子玩的爸爸去哪儿到旅行真人秀的花样爷爷,综艺旅游节目风生水起,从“娃娃时代”跨入了“爷爷时代”。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诗经小雅)的自觉,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B袁阔成先生博采众长,吸收话剧、戏曲、相声等艺术形式之长,用民族语言诠释了评书的艺
4、术真谛。C鲁迅先生所写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道出了家与国休戚与共、个人命运与民族兴亡息息相关的忧患意识。D古人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共产党人读书作文,更要把目光投向干事创业、治国理政的大境界。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两会”期间,收入分配、食药品安全、环境保护、教育改革、住房等民生热点问题成为媒体、报刊和网络热切关注的焦点。B电影鸟人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原创剧本4项奥斯卡金像奖,成为第87届奥斯卡奖的最大赢家。C医学专家经过分析论证认为,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发生病变直接造成的。D我们希望通过举
5、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避免历史悲剧不再重演。二、(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6、”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
7、“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
8、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6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
9、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B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7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B“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
10、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D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三、(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夏原吉
11、,字维喆,其先德兴人。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明年充采访使。巡福建,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人皆悦服。久之,移驻蕲州。亡何,郁新卒,召还,理户部事。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一日,帝问:“天下钱、谷几何?”对甚悉,以是益重之。当是时,兵革初定,论“靖难”功臣封赏,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又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宫阙,供亿转输以钜万万计,皆取给户曹。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永乐八年,帝北征,辅太孙留守北京,总行在九卿事。时诸司草创,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朝退,诸曹郎御史环请事。
12、原吉口答手书,不动声色。北达行在,南启监国,京师肃然。帝还,赐钞币、鞍马、牢醴,慰劳有加。寻从还南京,命侍太孙周行乡落,观民间疾苦。原吉取齑黍以进,曰:“愿殿下食此,知民艰。”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自是屡侍太孙,往来两京,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十八年,北京宫室成,使原吉南召太子、太孙。既还,原吉言:“连岁营建,今告成。宜抚流亡,蠲逋负以宽民力。”明年,三殿灾,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初以殿灾诏求直言,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帝怒,杀主事萧仪,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言者因劾大臣。帝命跪午门外质辨。大臣争
13、詈言者,原吉独奏曰:“彼应诏无罪。臣等备员大臣,不能协赞大计,罪在臣等。”帝意解,两宥之。或尤原吉背初议。曰:“吾辈历事久,言虽失,幸上怜之。若言官得罪,所损不细矣。”众始叹服。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退则恂恂若无预者。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注】行在:也称行
14、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蠲:免除。移时:一会,一段时间。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 咨:询问 B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绌:不足,不够 C或尤原吉背初议 尤:错误 D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寝:平息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移驻蕲州 顷之,烟炎张天 B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言者因劾大臣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D退则恂恂若无预者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夏原吉勤于国事的一组是 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 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 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
15、 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 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 A B C D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学问赡养母亲,通过乡荐进入太学,后被提拔任采访使。在福建巡视,得到了人们的爱戴。 B夏原吉代理户部的时候,因为他用小本子记很多事务,随时带在身上,这种行为得到皇上的口头表扬,皇帝更加器重他。 C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时,既辅佐太孙处理了各项事务,又回答批示了各曹郎御史的请示,京城的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D北京的宫室建成后,夏原吉请求皇上,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百姓负担。在第二次请求后,皇上安排有关部门实行。第卷(共114分)
16、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0分)(1)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5分)(2)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5分)1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梅沈钦圻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1)请赏析颔联“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4分)(2)请分析诗人将梅称为“世外人”的原因。(4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 _,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诗经关雎)(2)海日生残夜,_
17、。 (王湾次北固山下)(3)哀吾生之须臾,_。 (苏轼赤壁赋)(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 (韩愈师说)(5) _。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6)子曰:“_,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五、(12分)16从8个备选关联词语中选择最恰当者填入横线处,使下面文段语意连贯,合乎逻辑。只写序号即可。(4分)备选关联词语:如果 因为 虽然 还 因此 即使 但 不仅_科技发展日新月异,_人类面临的命运却十分脆弱,我们面临的重大自然灾难除了地震、火山、海啸外,_包括小天体撞击、地球磁极倒转、超级太阳风暴等:生命体_庞大如恐龙,也能在一夕间灭亡殆尽。_人类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淄博市 下学 第一次 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Word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