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将班级、姓名、学号填在密封线内;3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700多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个异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即蒙元和满清。二者都是文明相对落后的民族靠武力征服先进民族而建立的。蒙古人在入主中原后,仍想以落后的制度继续统治中华;而满清只以武力征服了中原的土地,自己的内心却被汉族的制度文化折服。因此,元朝虽强大一时,却不足百年;而清朝享祚近三个世纪,确实发人深省。从民族
2、政策来看,元朝按照种族和地域,把全国人口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至治二年,禁汉人执兵器出猎,禁习武艺。至元三年,禁汉人、南人学习蒙古和色目文字。同年,右丞相伯颜向皇帝建议,屠杀张、王、李、赵、刘等五姓汉人,好在顺帝没有同意。同年,禁止汉人、南人、高丽人持兵器养马。早先,中使别迭等就向成吉思汗建议:“虽然得到汉人,也没有什么用处,不如将其斩尽杀绝,只要留下空地,使草木畅茂,我们可以改作牧场。”若不是耶律楚材极力劝阻,此种族灭绝的建议就可能成为国策。据马可波罗记载:“所有的中国人都厌恶大可汗(元世祖)的政体,因为他所派地方行政首长多为鞑靼人(蒙古人),尚有色目人,其视
3、中国人(原来中原及江南的中国人)为奴隶,使之无法容忍。”而清入关后,立即从“满蒙一家”转向“满汉一体”。康熙十九年,谕绿旗部队:汉族叛乱只用汉兵平剿。清朝作战皆重用汉人。满族人虽然武力征服汉人,却在精神上崇尚汉化。满汉民族起码在法律上平等。满人世袭旗籍,汉人和蒙古人照样可投旗入籍。在对待汉语的态度上,元代诸帝多“不习汉文”。世祖之时“江淮一行省无一人通文墨者”。有的蒙古贵族到地方任官,执笔署事,写“七”字之钩不向右转而向左转,“见者为笑”。陶宗仪辍耕录载曰,“今为官者蒙古色目人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元朝的儒臣为向皇帝“进讲”,须先翻译
4、蒙古文。世祖虽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仍不能脱离翻译。只有最后两代皇帝文宗和顺帝汉语尚可。而清朝早在入关之前49年,龚正六(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就给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当师傅,并兼任太祖诸子的老师,受到最高的礼遇。太祖亲信侍卫中有许多汉族读书人。太祖“精通汉语”,言必称汉唐,奉明制为圭臬。太祖身边尚须翻译,顺治皇帝已经无须翻译。康熙、乾隆本身就是精通琴棋书画的汉学家。少年康熙只有在亲切地称呼外国传教老师汤若望为“玛珐”时,有使用满语的记录。雍正几乎全用汉语,只有看到八弟胤禩、十四弟胤禟谋逆罪状时大大震怒,才失口用满语大骂“塞斯黑”“阿其那”(意为猪狗)。后世皇帝仅在个别称谓上保留使用满语的习惯
5、。清皇室学校把汉语作为必修课程,诸皇子的老师都是当朝有名的国学大家。整个满清是满人保持主动汉化的态势,并且比前朝的国学氛围更浓。(选自王丹誉元清两代制度得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蒙古人和满族人都是凭借武力入主中原,不同的是,蒙古人仍想以落后的制度来治理天下,结果不到一个世纪,元朝就宣告灭亡。B在元朝,汉人和南人的地位非常低,至元三年,禁止汉人、南人学习蒙古和色目文字,也禁止他们练习武艺和持兵器养马。C满清统治者崇尚汉化,被汉族的制度文化深深折服,满汉民族在法律上人人平等,汉人和蒙古人一样可以加入旗籍。D马可波罗的记载表明,元朝大可汗时期的地方行政长官基本上是蒙古人
6、或色目人,统治阶级看待原来中原及江南的中国人像奴隶一样,这使中国人无法容忍,都痛恨当时的政治制度。2下列句子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元代的帝王都“不习汉文”,不懂汉语,儒臣向皇帝“进讲”,必须先翻译成蒙古文。元世祖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但仍然不能脱离翻译。B满清的皇帝几乎都精通汉语,早在入关前,努尔哈赤就为自己和儿子们请了一个绍兴的汉人做老师,并给予最高的礼遇。C清朝的康熙、乾隆本身就是精通琴棋书画的汉学家,雍正几乎全用汉语,后世皇帝仅在个别称谓上保留使用满语的习惯。D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当时做官的蒙古人或是色目人大多数都不能用汉字签字画押,于是就用象牙或者木头刻上名字作为固定押
7、印。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满清用武力征服汉人之后,立即从“满蒙一家”转向“满汉一体”,打战也重用汉人。康熙年间曾发布命令,汉族地区发生的叛乱只用汉兵去平剿。B元朝统治者大多对汉人和汉语都很排斥,不止一个大臣向皇帝建议对汉人采取屠杀政策;有的蒙古贵族在中原做官却不会写汉语的“七”字,看见的人都感到可笑。C元朝统治者统治中原以后对汉人与汉文化也有一定的包容与接纳,比如有有识之士主张对汉人宽容,也有精通儒学的人在朝廷为官。D.清朝统治者对汉人和汉语的态度与元朝大不相同,尤其是对汉语,言必称汉唐,奉明制为圭臬。皇室学校把汉语作为必修课程,整个满清国学氛围甚至比明朝的更浓。二
8、、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金末,以孤童子事太宗,知读书,有胆略,太宗器之。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余国。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克宋枣阳、光化等军,光、随、郢、复等州,及襄阳、德安府,凡得名士数十人,收伊、洛诸书送燕都,立宋大儒周敦颐祠,建太极书院,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拜中书令,太宗崩,太后称制,惟中以一相负任天下。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恣不法,诏惟中宣慰,惟中按诛之。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
9、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诏会诸道兵讨之,不克。惟中仗节开谕,降其渠帅,余党悉平。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俾屯田唐、邓、申、裕、嵩、汝、蔡、息、毫、颍诸州。初灭金时,以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福贪鄙残酷,虐害遗民二十余年。惟中至,召福听约束,福称疾不至。惟中设大梃于坐,复召之,福不得已,以数千人拥卫见惟中,惟中即握大梃击仆之。数日福死,河南大治。迁陕右四川宣抚使。时诸军帅横侈病民,郭千户者尤甚,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惟中戮之以徇,关中肃然。语人曰:“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岁
10、己未,世祖总统东师,奏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俾建行台,以先启行,宣布恩信,蒙古、汉军诸帅并听节制。师还,卒于蔡州,年五十五。(节选自元史杨惟中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B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C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D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
11、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崩”指帝王和王后的死。而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朝中权臣或辅政大臣代理皇帝执掌国政。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D“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惟中保护文脉,重视文化建设。元军占领宋朝枣阳等地后,他搜罗当地名士和儒学著作,为宋代大儒周敦颐立祠,建立太极书院,弘扬儒学。B杨惟
12、中大智大勇,善于招降安抚。金朝余党大肆作乱,朝廷会集各道的兵力征讨却没能取胜,他前往劝谕,劝降了他们的首领,余党都被平定。C杨惟中惩恶保民,决不姑息迁就。河南道总管刘福贪婪残酷,残害百姓,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杨惟中将其处死,河南由此清明安定了。D杨惟中有胆有才,深受朝廷器重。他二十岁即被派往西域,圆满完成使命;晚年担任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蒙、汉军队将帅都归他指挥管辖。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5分)译文:(2)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5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汴河怀古二首(其二)皮日休(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2),共禹论功不较多。注释:(1)皮日休:是唐后期的诗人,当时唐王朝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统治者却奢侈依旧,残暴日甚。(2)水殿龙舟事: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被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9这首诗既以“赖通波”来论大运河之功用,又以“共禹论功”来论隋炀帝之功德,似乎是赞扬隋炀帝,你认为呢?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
14、部分。(6分)(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样描写景物早晚明暗变化特点的句子是:“_,_。”(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来告诫“后人”如不以史为鉴,将重蹈覆辙。(3)屈原离骚中用景物表现自己“修初服”的做法的诗句是“_,_”。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做答案。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少男少女钟丽思四年前一个下午,我将提包
15、遗忘在地铁上,才走出路面,就有只小手扯我的衣角:“哈罗,中国人!您丢东西了。”我转过身来,见一张白如粉团的脸蛋儿正朝我笑:“我翻过提包了:一个身份证,一件衣服,一本书,不是么?”那是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眉毛又细又浓,柔柔地几乎延伸到鬓际。我一面道谢,一面伸手去接那个背包。“请等等,”她好敏捷地将背包藏在身后,说,“您付多少钱?”“50法郎。好么?”“不够的。”她仰起那张美丽的脸,摇摇头,问我,“您知道去警察局补领一个身份证的价钱是多少么?”“知道知道,是160法郎。”“那么我应该挣得80法郎等于您有一半我让一半。不是么?”我哈哈大笑,身上却只有50法郎。我请她跟我回家去拿,来回10分钟就可以了。
16、“那么,您就要多付10法郎了,因为您将耽误我的工作。”我们一起回家去。“您可以叫我乌阿玛哈小姐。”她说,一本正经地。一路上,她告诉我,她是阿尔及利亚人。姐弟共6个人,大哥大姐15岁,小妹才2岁。这不正是该上学的年龄么?“我们当然读书!”她口齿伶俐得很,只是带了些微北非口音,“放了学就工作呗,嗯,当然,是星期六和星期天,我们干两个工作日。”她告诉我,大姐去杂货店收款;13岁的二姐去餐馆洗碗;8岁的四妹抱了两岁的小妹去闹市讨钱;她刚满12岁,到地铁卖唱。到家时,我去揿门口的密码,她转开了脸,不看。拉开抽屉,我才发现家里也没有零钱,便又递给她一张50法郎。她为难地瞧瞧我,说是无法找我10法郎。我说不
17、要紧的。她先是嘀咕了一句“这不公平”,随即一拍巴掌道:“哎!我为您唱支歌好吗?为您一个人唱,用心唱。”说着就把条粗粗的褐色大辫往后一甩,轻轻唱起来。歌声清清甜甜,很美,带着些许忧伤我送乌阿玛哈下楼时,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来:“你父母干什么呢?”“父亲死了,两年前。”她说,眼圈儿便红了起来,“他是位商人,去贝鲁特做生意时死于战乱。妈妈只在家照管我们,干不了工作。”“那你哥哥呢?”“哥哥跟大姐是双胞胎,在学校专心读书,跳过两级的,明年就可以参加高中毕业会考了。”小姑娘的眼睛倏地亮了起来。“你哥哥课余又干什么工作呢?”“我哥课余就到蓬皮杜图书馆看书,他读得很多很多。”“他怎么可以这样?!”“哥哥是男人,
18、对我们穆斯林来说,男人是家庭的荣光,不是么?”我正思量应该如何回答,她又追补一句:“你们中国人也这样,不是么?”三天后,我刚踏入地铁,乌阿玛哈就跟了进来,她冲我甜甜一笑就开口,一开口,就吓了我一跳那嗓门儿干干巴巴,口齿倒依旧伶俐:“小姐们女士们先生们,请原谅我不得不打扰你们。我是罗马尼亚人,因为国破家亡来到法兰西”我分明记得前几日她才对我说是阿尔及利亚人,怎么忽又变成罗马尼亚的了呢?“如今为大家唱支我家乡的歌。”她正眼也不瞧我,张口便唱。天哪!那嗓子又硬又粗!当乌阿玛哈唱完时,只见乘客都不约而同长长吁出口气。“罗马尼亚语,”有先生说道,“我还听过她唱阿富汗歌哩!”说着,“噗”地笑了起来,“我发
19、现哪个国家发生动乱,她就说她是哪个国家的。也怪,这孩子还真不知去哪儿学这些歌来唱,居然都是原文的。”乌阿玛哈拎只做工精巧的小陶罐,一路收起钱来。我满肚狐疑,见她下车,便不由得匆匆跟了追着问:“嘿!你的嗓子出什么事了?”她脆脆一笑,清清朗朗对我说:“哎呀您!地铁里噪音那么厉害,就是认真唱,别人也无法听。我粗声粗气,人们为了图个耳根清净也会赶紧掏钱打发我的。”忽地,那张美丽的脸庞严肃起来,“哎呀糟糕!您会觉得我这样做不正派,不是么?”她又仰了脸,款软地求我:“您可以见见我哥哥么?”“那应该付你多少法郎呢?”我想开个玩笑,话一出口,却又后悔。她已是红了脸,红了耳根,不过依然仰起头看着我的眼睛:“不,
20、不是您付账。我请您喝咖啡,再加一份点心,好么?”我暗自叹息,便干脆请他们翌日上我家小聚。第二天,乌阿玛哈如约候在我家门前。一见面,她就神采飞扬地将兄长介绍给我。那兄长,是个目光深沉英气勃勃的卷毛小伙,举手投足都很见教养。他送给我一盒录音带,说:“希望您给予我这种荣幸向您介绍我故乡的音乐。”我冲咖啡招待我的客人。妹子就去扯哥的衣角:“你快点提问题,别浪费时间呀!”小伙子开始提问了,问及中国风貌,问及中国习俗,然后问及儒、道、佛之宗义我越来越惊诧于他的思路之清晰与兴趣之广泛。便忍不住打断道:“乌阿玛哈先生,您了解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将来去中国经商。”“经商?”“经商。如果与中国人交谈时,
21、能对中国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首先就会使对方从感情上产生一种亲切感,感情上越契合,签约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不由得在心中暗暗喝彩。夜色越来越重,谈兴却越来越浓,我便留这兄妹俩吃饭。饭后,乌阿玛哈小姐手脚麻利地收拾残局,她的兄长端坐着喝茶,我忍不住向他提了个问题:“您知道您的母亲和姐妹为您所做的一切么?您心安理得么?”少年那黑色的眼睛深深地看着我:“我知道一切,也心安理得。因为我们全家没有一个人会怀疑我不能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成为家庭的光荣。我是男人。”“我为您唱支歌,好么?”那妹子又轻轻地拉我的衣角,“唱支罗马尼亚民歌。”我不懂罗马尼亚文,但知道那确是一首罗马尼亚民歌。乌阿玛哈如上次那样,微微靠在墙上
22、,用心唱,表情幽默,音色亮丽。(摘自最感人的小小说,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选取了一个非洲家庭在法国的艰难生活,以小见大,反映了西方社会繁华背后的辛酸,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残酷现实。B“我”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因为丢包被乌阿玛哈敲诈80法郎,还索要了10法郎的“误工费”,又借口无钱找,唱歌抵了10法郎。C第二次在地铁见面时,乌阿玛哈声称自己是罗马尼亚人,被一位先生揭穿了她利用人们对战乱地区人民的同情,讨要钱财的把戏。D小说中描写乌阿玛哈“白如粉团”的脸蛋、“又浓又细”的眉毛、“粗粗的褐色大辫”,流露出“我”对她深深的同情
23、与无尽的爱怜。E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但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巧合与误会等艺术手法,精心剪裁,匠心独运,读来常有峰回路转的惊喜。(2) 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6分)答:(3) 小说在刻画乌阿玛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做简要分析。(6分)答:(4) 小说三次写到乌阿玛哈唱歌,每次唱歌的具体表现和原因都不同,请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效果。(8分)答: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李佩甫:“过程是不可超越的”孔会侠2015年8月16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李佩甫的生命册获此殊荣。河南省作协主席、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重点中学 盟校高三 语文 第一次 联考 试题 Word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