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八年级物理教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教材.pdf(1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程目标:重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通过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难点:声音的传播;在教学当中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达 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知识讲析:提出问题一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示例:课堂上说话声一一声带的振动敲打声 桌面的振动拍手声一一手的振动结论:声音是发声体的振动发生的.二.声音的传播问题1、声音能在哪些物质里传播?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吗?气体传声液体传声固体传声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一一气体、液体、固体问题2、声音怎样向远处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问题3、声音的速度是多少?声音在不同物质里传播
2、速度一样吗?结论: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熟记:1 5 的空气传声的速度是3 4 0 m/s真空不能传声。三.回声:1、回声是如何产生的?2、回声的效果有哪些?3、回声的应用有哪些?经典例题:例 1: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 钟“余音不止”,其原因是()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思路导航:分析题意并联系声音产生的条件,有声音发出,则物体一定在振动,(这是分析此题的突破口)振动停止,声音也随之消失。题目中“余音不止”就说
3、明声音并未消失,回声的效果与形容不符,所以选项A不对。传播介质只是传递声音的波动,并不能称之为“源”,声音源于振动的钟体,所以选项D 不成立。选项C属主观臆测,没有物理意义。只有选项B正确。例 2:1 9 9 4 年,苏梅克一列维彗星裂成二十多块碎片,撞向木星,产生了巨大的爆炸,但是身处地球的人们却没有听到一丝的声响,这是因为()A.彗星的碎片太小了,没有份量B.爆炸产生的声音很弱,人们听不见C.太空是理想的真空,所以声音不能传播D.原因尚待考察思路导航:本题结合一则天文奇观说明题意,彗 星“碎片”并非想像的“纸片”,彗星碎片的直径以数千米计量,每一块撞击地球,足以造成毁灭性灾难,所以选项A错
4、误。这么巨大的“碎片”撞击木星,这种振动是极其强烈的,所以即便距离地球很远,假设传播条件均满足,肯定能听到声音,并且声响巨大。但太空属于真空,没有传播介质,因而巨大的声响,在地球上的人们是听不见的,(想一想:人耳听到声音要满足什么条件)选项 C说明了其中的缘由,所以正确。例 3:吕氏春秋 自知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后来常用成语“掩耳盗铃”来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请你用物理知识解释故事中盗贼所犯的错误。思路导航:当捂住耳朵时,因声波被反射或部分吸收而减弱,由于鼓膜没有感受到声波而未引起振动,因而
5、资贼听不到铃声。但声波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注意这一知识点)其他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因而盗贼是自欺欺人。例 4:在有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响声()A.1 次 B.2次 C.3 次 D.4次思路导航: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想一想:此题中传声的介质有几种),在相同的条件下,固体的传声能力最强,液体次之,气体最小.本题中传播声音的介质有三种:铁管、水、空气,铁传声最快,水次之,空气最慢,因此可听到三次响声.所以选项C正确.例 5: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消失了,为什么?思路导航: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这是产生声音的条件),当用棒敲锣时,引起锣面的振动.由此产生
6、了声音,当用手按住锣面,锣面停止了振动,所以锣声也就消失了.例 6: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 s,人要能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是()A.大 于 1 7 m B.小于1 7 mC.等于3 4 m D.大于3 4 m思路导航:人对着山崖、高墙喊话,声音会被山崖、墙壁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就听到回声.所以人听到的回声从人传播到障碍物,再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传入人耳.时间间隔必须大于0.1 s(思考:声音从人传播到障碍物的时间至少多大),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大于t0.l s/2 X 3 4 0 m/s=1 1.3 m,所以选项A正 确.利 用 s =v t =v X工 计算.2课堂检
7、测:1、本课我们在探究声音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我们的探究过程为 一 -(选填: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2、人说话、唱歌时声带在振动,小鸟鸣叫时,气管和支气管交接处鸣膜在振动,蟋蟀在鸣叫时,左右翅摩擦振动.这些现象说明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声的音叉将小球弹起说明声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B.发声的音叉将小球弹起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C.鱼被它们喜欢的声音诱入鱼网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D.“土电话”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4、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是由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它将东方的美丽传说用西方乐器表现出来,感动了全世界无
8、数的音乐爱好者,小提琴流泻出的悠美乐声是_ _ _ _ _ _ _ _ _A.手指移动发生的B.琴弦振动产生的C.琴弓拉动产生的D.琴身晃动产生的5、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有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回音壁、三音石、圜丘.这些建筑都反映出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建筑声学.下图为回音壁(图略),人站在回音壁(圆形围墙)内附近说话,可以在围墙的任何位置听到.原因A.回音壁范围太小,听声位置离说话人很近B.声音经过回音壁多次反射C.说话声音很大,传得很远D.科学探究尚未找到原因7、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而无线电波在真空中能传播,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交谈(如图),其原因是(图略)A.
9、月球上没有空气B.月球上的空气不能传播声音C.使用无线电更方便D.科学探究尚未找到原因7、小强同学很细心,爱探究问题.他在看本课“一些物质中的声速”表时注意到:软木这种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比枫木(顺纤维)及铜、铁等固体物质中的声速小很多,却与空气中声速很接近,他有些困惑,就向老师提出质疑,老师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只给他拿了一个软木做的暖瓶塞,小强经过一番探究,终于找到了原因,其原因是A.软木材料蓬松,体积相等时,它很轻,所以声速小B.声速与物质的软硬程度有关,软木较枫木柔软,所以声速小.C.软木材料蓬松,中间有许多小孔,小孔里面有空气,所以软木中的声速略大于空气中的声速,远小于其它固体中的声速趣味阅
10、读:“跳跃”的声音声音不但会“爬行”,而且还会“跳跃”呢!1921年 5 月 9 日,苏联的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据调查,在半径70公里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公里到半径160公里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奇怪的是,从 半 径 160公里以外一直到半径3 0 0 公里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这真是怪事!声音怎么会 跳过中间这片地区呢?物理学家发现,声 音 有 一种“怪癖”,它在空气中爱拣温度低、密度大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密度小的空气,声音便会向上拐弯到温度较低的空气中去。如果某一个地区,地面附近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儿温度高,那
11、儿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一会儿拐到高空,会儿又往下拐,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那种声音“跳”动的现象。安徽省合肥市新建的长途电话大楼,楼顶耸立着一座塔钟。这塔钟准时打点,钟声悦耳,晌遍全市。但是住在远郊的居民听到的钟声,有时候清晰,有时候模糊,有时正点,有 时“迟到”。这是塔钟的失误吗?不是,这也是声音的“怪癖”一一爱走气温低、密度大的道路引起的。天长日久,社员们得出一条经验: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兆着天要下雨了,或正在下雨呢!这是因为这时空气湿度大,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容易传播声音的缘故。传说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前有一位住在古寺附近的老人,他虽然不
12、识字,却有识别天气变化的本领。后来老人快要死了,乡邻们要求他把“预测风雨”的秘诀留下,以便今后安排农事 老人同意了,但是他只说了一句话:“远寺钟声清,不用问天公”。说完便咽气了。当时人们都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懂得了其中的秘密。原来,这位老人已懂得钟声清晰程度跟天气变化的关系了。课后练习:1.图1 1 中的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嗽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2.如图1一2,笛子发出的声音是 振动引起的.图 11 图 1一23.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4.我国古代科学名著 梦溪笔谈中有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
13、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汽车和机械修理工常常用木棍(或者尺子、螺丝刀等)的一端顶在运转的机械外壳上,另一端靠在自己的耳朵上,就可以更清楚地听到机械内部的异常杂音;间谍把铁块按在墙壁上,再将自己的耳朵贴在铁块上,就可以听到隔墙的谈话声.这些都是因为 也能传声.5.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花样游泳运动员能随音乐起舞;掌声会吓跑 鱼 塘 中 的 鱼.这 是 因 为.6.通常人称月球上是一片“死寂的”空间,它的意思是“无声”,其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7.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A.空气 B.水 C.酒精 D.钢管8.下列关于声音的发生,正确的说法是A.正
14、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C.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也停止了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9.动画片 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10.超音速飞机的 行速度常用马赫数表示,马赫数指的是声速的倍数.某超音速飞机的马赫数为2.6,那么它的飞行速度为多少m/s?11.如何进行下列探究活动?小明在家中听音响时,忽然想到课本上说声音能使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以此把声音传播到远处.“我怎么看不见?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他想了 一会儿,起身找来个碟子、一段铁丝和一勺洗衣粉,用
15、它们做了一个实验证明课本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假如你是小明,请写出你的实验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第二讲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课程目标:【教学重点】1 .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2.骨传导的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知识讲析:1.我们是怎样听见声音的耳朵的构造(1)空气传导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
16、、帮助残疾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使这些人恢复听觉。(2)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2、双耳效应与立体声实际中我们如何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呢?由于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人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要想重现舞台上的
17、立体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把两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两只耳朵),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这样,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的,这就是常说的双声道立体声。经典例题:例 1、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确定发生体的位置是由于()A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声音强度(大小)不同。B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时间有先后之分。C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振动的步调有差异。D以上三种原因都存在。解析:双耳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人的两只耳朵到发声体的距离一般不同,这就导致了两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度不同,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不同,两耳接收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这
18、些差异综合起来就成为判断声源位置的重要基础。例 2下列关于人耳感知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发出声音,人耳就听到了声音B.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个振动通过听小骨和其他组织传给大脑,人就感知了声音C.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将振动转化为信号传给大脑,人耳就听到了声音D.人如果没有耳廓就不能听到声音例3.课题听自己的录音为什么会感到不太像?内容现在,录音机已进入千家万户,不少人受好奇心所驱使,都想听一听自己的录音,然后把播放的录音与自己的原音进行比较,今天就请同学们做一做,你会发现什么?过程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的热情
19、很高涨,用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录音机或复读机来做这个实验.第一步:录音第二步:播放录音第三步:把播放的录音与自己的原音进行比较,发现播放的录音与自己的原音不太像.第四步:分组讨论为什么是这样?结果为了搞清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从声音的传递说起.研究表明,声音传入耳朵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空气传导,另一种是骨传导.声波实际上是一种振动的波.当声音被耳部收集后,便经过外耳道,振动中耳的鼓膜,同时带动中耳的听骨.然后通过听骨神经细胞传到大脑的听觉中枢,于是就听到了声音.这种传递声音的形式称为空气传导.而骨传导是由声带发音,振动头颅骨,并由听神经传递给大脑听觉中枢,从而感觉到声音.这两种传导形式的性质不同,
20、功效也不同.我们平时听自己的讲话声,是以骨传导为主,以空气传导为辅.而当听自己的录音时,却以空气传导为主,以骨传导为辅.这两者是有一定区别的.所以,当你听自己的录音时,总觉得自己的讲话声不太像.课堂检测:1.人靠 听声音,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振动,这种振动经过 传给听觉神经,听 觉 神 经 把 信 号 传 给,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 和、都能发声,能传播声音,人 接 收 声 音 的 感 觉 器 官 是.3.声 音 通 过、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我们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4.据 说18世纪末19世纪初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在失聪
21、后是用牙齿咬住一根木棍的一端,将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能继续谱写出伟大的音乐作品.贝多芬是利用 的方式听到琴声的.5.有句话叫“隔墙有耳”,就是说把耳朵贴在墙上,就可以听到隔壁房间里的人的说话声,这个说话声是通过 和 传入人耳的,这说明 和 都能传声.“骨传导”就是利用了固体能传声的原理.6.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 音 传 到 两 只 耳 朵 的、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 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7.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正确的传播途径是()A.良好的耳朵一介质一物体振动 B.介质一物体振动良好的耳朵C.物体振动一介质一良好的耳朵 D.物体振动一良好的耳
22、朵一介质8.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下列出现故障不会使人失去听觉的是()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I).听觉神经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失去听觉的人都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B.声音在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故障,人都会失去听觉C.耳廓没有作用 D.以下说法都不对10.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耳道完全堵塞时,无论如何也听不到声音B.鼓膜完全损坏时,无论如何也听不到声音C.听觉神经损坏时,也能听到声音D.利用骨骼传播也能听到声音11.下列不属于双耳效应达到的效果的是A.舞台上的立体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B.将双眼蒙匕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C.大象判断声源的
23、位置比人判断更准确D.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12.下列关于立体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的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是立体声 B.同一声音同时从不同的方向传入人耳,形成立体声C.一只喇叭也可能播放立体声 D.两只喇叭播放出来的声音是立体声13.在耳的卫生保健知识中有这样一条:打雷或遇到巨大的声响时,要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同时堵住双耳,这样可以避免鼓膜被震破,请你说出这样做的道理.14.不少同学都有“单放机”的立体声耳机,在课余时间听听音乐,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是美妙极了你能说说立体声是怎么回事吗?15.小纤从小就很爱唱歌,为了参加歌唱大赛,她天天在家练,并且用录音机
24、录下自己所唱的歌,以便改正某些不足之处.可放她自己的录音时,总觉得不太像自己的声音,她为此而感到迷惑.你能帮她分析一下吗?趣味阅读:人耳听声的过程正常耳的传声途径是:经外耳道而来的声波作用于鼓膜(如图),经听骨链传入耳蜗。鼓膜是界于外耳道与中耳之间的薄膜,其外形如椭圆形浅漏斗,厚度大约为0.1毫米,总面积约85平方毫米,中央最凹处为鼓膜脐,内表面与中耳鼓室内的锤骨柄相连。声波使鼓膜振动,并由人体最小的三块骨头锤骨、砧骨、镜骨组成的听骨链把振动传入内耳的耳蜗。整个耳蜗是一有骨质外壳卷曲呈蜗牛状的结构,向鼓室,称为卵窗、圆窗,窗上均有薄膜覆盖,其中卵窗膜与听骨链的镒骨底板连在一起。当听骨链推动卵窗
25、膜产生振动时,声波便开始在耳蜗内的淋巴液介质中传播,耳蜗内有毛细胞(感受细胞)与听觉神经连接在一起,听觉神经则按部就班地受到从耳蜗淋巴液中传来的声波的激励,引起神经脉冲,它们携带有关声音的信息,顺序传至各级听觉中枢,经过处理和分析,最后产生反映声音各种复杂特性的听觉。课后练习:1.一 般 人 们 不 用 坚 硬 物 体 掏 耳 朵,是 为 了 防 止.有时巨大的声响会使耳膜穿孔,这时会造成,可 以 通 过方式感知声音或借助于助听器.内中充满淋巴液,有两个窗开图 2-4 鼓膜与听什豉2.将同一敲响的音叉分别置于前者的口腔中(不碰任何部位)及后者的牙齿上,听到的声音有强弱,那么这两个声音分别是通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物理 教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