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设计.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设计.pdf(7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绪 言 物 理(理解:见物思理)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物理2 .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3 .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课程 重 点(内容)1、物理学的研究方向2、学好物理的方法3、探究物理问题的一般历程难点一一探究物理问题的一般历程考点一一物理学的研究方向教具一一准备部分有趣的实验器材过程一、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声、光、力、热、电等物理现象的科学。1、物理是有趣的2、物理是有用的二、怎样学好物理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三、探究物理问题的一般历程1、提出问题2、猜想或假设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
2、难点。板书设计:科学之旅(序)1 .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2 .物理是有趣的。3 .物理是有用的。4 .如何学好物理?(1)、注重观察与实验。(2)、勤于思考,注意理解。反思:第一章 机械运动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二、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课程内容1、长度的测量2、时间的测量3、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重点一一长度的测量及刻度尺的使用方法难点一一特殊长度的测量教具一一
3、刻度尺过程一、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刻度尺2、测量方法:看:a.零刻度线是否磨损2b.量程一一刻度尺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c.分度值测:原则: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且刻度应贴近被测物。读:视线应与尺面垂直,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随堂举例)一期 因i果带且只带一位估计数字二、时间的测量一一钟表三、特殊长度的测量L曲线的长度:隼曲线4曲线棉线吻合法滚轮法(面包车等)2.圆形、球形物的直径一一平移法3 .细小物体的长度一一累积法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略 小结: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作业一一动手动脑学物理2 5题 板书设计任代人计时工具:日辱、沙漏、漏壶 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手表、钟表1.时间
4、的测量/Y机械表:使用现代人的计时工具 实验室及赛场常用的停表I电子表:使用1际 单 位 制:秒(s e c o n d).符 号“s”则量的工具:直尺、皮尺、卷尺、/l km=1 0 m游标卡尺、千分尺1 d m=1 0%2.长度的测量氏度的单位及换算 l c m=-l 0-2mI 1 U m=1 0-6ml n m=1 0 ml m m=1 0 m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尺子放:刻度尺要与被测对象平行;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3线与被测对象一端对齐看:视线正对刻度尺刻线,不要斜视正确使用刻度 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记录测量结果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3.误差:真
5、实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灭。反思:1.2 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二、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课程内容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2、机械运动3、参照物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重点一一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难点一一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教具-小车过程一、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二、机械运动一一物体位置的变化。三、参照物一一判断物体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41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实际生活中多以地面
6、为参照物。2 .对同物体而言,若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其运动情况可能不同。四、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例 1、判断下列歌词或诗词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例 2、观察图中的烟及车上小旗的飘动方向,你能判断甲、乙两车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吗?脚止甲车也右运动可左运动(Vt.v 风)小结1 .什么是机械运动?甲车乙车2 .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3 .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 题板书设计1 .机械运动: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
7、参照物”概念: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 标准 的物体叫参照物(m ec han i c al m ot i on)参照物的选择:(1)不要将研究物体的本身选作参照物(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一 (3)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情况不同.反思:1.3 (1)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课程内容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速度重点一一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难点一一速度的概念及单位过程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L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 .比较相同路程内所用的时间。3 .比较物体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物理学中用的第3 种方法)二、速 度(V)1 .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 .公式;v=9 (强调同一性)t3 .单位:m/s k m/h l m/s=3.6k m/h4
9、 .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人步行速度1.l m/s自行车速度5m/s例 1、普通列车速度约为4 0m/s,合多少k m/h?上海磁悬浮列车速度可达4 2 3 k m/h,相当于普通列车的多少倍?例 2、小华春游时在路上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请计算小华乘坐的汽车从此地到金城镇最快要几分钟?小结6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t(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 米/时(km/h).2.在变速运动中,v=日求出的是平均速度,t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5 题1.学生要做对这道题,首先要能看
10、懂列车时刻表,并能从列车时刻表上计算出列车在两站间运行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从列车时刻表上可以看出:7531次列车8:43从襄樊开出,11:58到达丹江,运行3 小 时 15分钟,运行距离103 k m.而 7532次列车13:00从丹江开出,16:34到达襄樊运行时间为3 小时34分.两列车运行的路程相同,但运行时间不同.而题中要求的是从襄樊到丹江的平均速度,即求7531次列车的平均速度.解:由列车时刻表可知:从襄樊到丹江的路程是103 km,运行时间是3 小 时 15分(3.25h);从朱坡到老河口路程是76 km-39 km=37 km,运行时间是1 小时7 分(1.12 h).由 v=9
11、 可知,从襄樊到丹江的平均速度是v=U 更=31.69km/h.t t 3.25/zr r 3 7 k从朱坡到老河口的平均速度是v =t=丝=33.04km/h.t 1.12/z2.提示:利用自己的手表,从某一个里程碑开始计时,到下一个(或两个)里程碑,看看用了多长时间,然后根据v=计算.t3.略4.解:由题知,发射鱼雷时,鱼雷和航母的距离s=5 km.板书设计 卢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公式:v=t速 度 单位:米/秒(m/s,m sH)千 米/时(km/h)计算:v=-=s=vt t=t v概念平均速度不 t=-I计算反思:1.3 (2)运动的快慢课程
12、内容1、匀速直线运动;2、变速运动;3、了解频闪摄影技术。重点一一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难点一一平均速度的计算过程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理想的运动,实际生活中没有的。)四、2.v =-3.图像变速运动的理解:V是定值,s与t成 正 比(与R=:一样的理解是一样的)(实际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情况)s总例1、下表是从北京到上海的T1 3次列车运行时刻表1 8:0 82 2:3 94 73:2 64 78:0 8北京0济南4 9 7蚌埠9 7 9上 海1 4 6 3求:列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列车从济南到蚌埠的平均速度。解:S 全=1 4 6 3 k m t
13、总二(2 4:0 0-1 8:0 8)+8:0 8=1 4 h1463km14h=1 0 4.5 k m/h_279s=9 7 9 k n r 4 9 7 k m=4 8 2 k m t=(2 4:0 0-2 2:4 7+3:2 6)二 一h60s 482km,V 二 一 =-2 7 9-1 1 9 k m/ht s t-h息 608例 2、一辆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它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在后一半路中的平均速度为V 2,则它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解:S 产|;全=三+瑟=百里2与 Vt V2 V1+V2变换题:把此题中一半路程改成一半时间。五、频闪摄影一一拍摄物体间隔相同时间的不同位
14、置(在暗室里进行,快门是常开的,位置是固定的。)例 3、下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 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 闪拍一次,小球从A点到F 点的平均速度是多大?解:由图可知t=5X0.2s=ls cm 刻度尺s=12.5cm 01 2?T T a-y 10 i f tz _ 13 14 由v=s/t得v=s/t=12.5cm/ls=12.5cm/s小结:反思:1.4 测量平均速度课程内容:测平均速度教学过程一、用到的公式:V=S/t二、用到的工具: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钟表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 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
15、统可以读到0.001S 了,甚 至 1.0 X 1 0*或更小。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_ _ S t计算出即可(二)分组实验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和,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16、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实验步骤:1.分组:每组至少6 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 人。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 隔 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起 10m 20m 30m点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r/mt/sV/m s l102030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
17、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r/mf/sv/m s 1(三)小结10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_ _ S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一。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课后反思:第二章 声现象 2.1 声 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18、.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课程 重 点(内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3、声速的计算。难点-回声现象及声速计算考点一一声的产生及声的传
19、播教具一一音叉过程一、声的产生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固、液、气)2、一 切 发 声 体 都 在 振 动(声源)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继续传播。二、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叫介质(固、液、气体都可成为介质)2 .真空不能传声实验:(图 1.1-4 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方法:实验+科学推理3 .声速声传播的快慢叫定义:声音在每秒钟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影响声速的因素j介质的种类(一 般Vfll Vx V )介质的温度4 .回声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加强原声 回 声 测 距(声呐)例 1、某同学看到一道闪电后,经 过 4.5秒后听到雷声,若当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 2 0
20、m/s,光速为3 X l O 7/s,则雷电发生处距此同学的距离为多少?已知:V=3 2 0 m/s t=4 s求:S解:由丫=$/1:得 S=V)t=3 2 0 m/s X 4 s=1 4 4 0 m答:雷电发生处距该同学1 4 4 0 m。为了测出海底有多深,竖直向下发射一波,经求海底有多深?例 2、海面舰船上有一台超声测位仪,4 s 接收到反射波,海水中声速为1 0 0 0 m/s,已知:V=1 0 0 0 m/s t=4 s求:h解:S=V t=1 0 0 0 m/s X 4 s=4 0 0 0 mh=s/2=4 0 0 0 m/2=2 0 0 0 m答:海底深2 0 0 0 m。X
21、I.讲格式2.讲如何利用条件(如 例 1)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产生:由物体的振动(vibradon)产生声(sound乂传播:声传播需要介质(medium)【声速:决定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布置作业 P m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板书设计反思12 2.2 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 过 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
22、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L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课程 重 点(内容)1、音调一一声音的高低;2、响度一一声音的强弱;3、音色一一声音的特色难点一一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考点一一声音的特性教具一一钢尺、音叉、乒乓球等过程一、音调1.定义:声音的高低2.结 论(实验演示得出):物体振动快慢决定音调高低。3.频率:物 体 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 兹 简 称 赫 符 号:H z特点:决定音调的高低。4.人的发声频率:85 Hz110
23、0 H z人的听觉频率:20Hz20000 Hz5.听觉频率的三个区间:次声波 20 H z 声 音 20000 超声波6.应用:超声波:雾化、清洗、声呐次声波:预报地震、海啸二、响度-TL 定义:声音的强弱 I2.决定响度的两个条件:g 物体振动幅度(振幅)的大小 龙赢者与发声体的距离3.应用:听诊器三、音色1 .定 义:声音的特色2.决定音色的条件:振动物体本身的材料、结构3.应用:区分不同的人及乐器四、乐 音:物体规则地振动,使人感到悦耳动听的声音。例1、蜜蜂饲养员能从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判断蜜蜂是采蜜归来还是即将去采蜜,他 们 判 断 的 依 据 是(A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24、 D.无法判断例2、四个相同的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向瓶内吹气或敲击它们,可 发 出“1 2 3 4”的声音。吹气时 瓶内空气 振 动,决 定 音 调 的 因 素 是 瓶内空气柱的长短敲击时 瓶内水 振 动,决 定 音 调 的 因 素 是 瓶 内 水 的 多 少。:物体越短、物体越长、越 轻、越 重、越 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越 松,振动越慢,音调越低。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2 .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3 .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4 .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布置作业1.活动课上,每个同学尽可能带一种家里有的乐器,观察是怎
25、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2 .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并用它演奏一首音乐课上学过的简单的曲子.3 .把 动 手 动 脑学物理的3题写在作业本上.4 .自制乐器,在活动课上交流.板书设计声音的特性,反思音调:决定于了发声体的效率响度: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音 色:决定于发声体142.3 声的应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课程 重 点(内容)1、声的利用2、声与信息,声与能量3、声现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八 年级 物理 教案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