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docx
《浅谈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实践美学的提出和发展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美学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从创立开始,实践美学就不断地遭到批评和诘难,实践美学的发展和完善正是在这种批评和诘难中实现的。1956年朱光潜发表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引发了一场美学大讨论,这场讨论形成了以蔡仪为首的客观派,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和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思想就是在那时开始萌芽,到80年代,他以自然的人化的实践观和历史积淀说为核心,形成了他独特的实践美学。蒋孔阳、刘纲纪和周来祥等人对实践美学思想的发扬光大,成为了实践美学的领头人,而后的张玉能、朱立元等人对实践美学的进一步
2、完善和发展,也有力地推进了实践美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实践美学是以实践为核心,以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其原命题,基本要义在于审美产生于实践和实践本身就具有审美意味,在实践与实践美学的关系上,实践就是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邓晓芒认为:实践首先是一种客观现实的物质性活动,不承认这一点就会陷入康德、黑格尔的唯心史观。但是实践又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情感的的物质性活动,而不是像动物或者机器那样盲目的物质活动,它把人的主观性或主体性作为自身不可缺少的环节包含在内,认为实践美学的前进之路在于深入研究实践概念的意义,并将这一意义引入对审美活动的研究之中。实践美学正是把握了实践在审美发生学上的作用
3、,强调了人的实践和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找到了实践这一联系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中介,找到了沟通物质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桥梁,从而解决了是客体决定主体还是主体决定客体的二元对立局面。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主客观统一论者所未能达到的目的,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使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统一成为可能。它解决了很多旧的矛盾,并为解决美是什么提供了新的方向,对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实践美学也存在的局限性:在实践的性质上过多地强调主体的群体特征而忽视其个性的独特价值,在实践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理性的必然法则而忽视其感性的偶然作用,在实践的结果上过多地强调历史的积淀作用而忽视现实的突破意义等等。而且自
4、然的人化在解释自然美时,反对把自然人化的过程解释为非物质性劳动实践的精神活动过程,李泽厚创立了广义自然人化说仅仅只是为了无限制的扩大人力的统治范围,它只不过是从主体感受角度对自然美的主客体契合关系的概念表述,而这一表述却缩小了人化自然的自然美的内涵,扩大了外延,不能真正说明自然美的自然特点所在。所以自然的人化对自然美的误解在于它忽视了自然美最大的特点,即:自然性。在人化自然面前,自然本身就存在,人化自然作为实现人对自然审美关系的关键点或者时间的中介点、转换点,并不把人化作为自然美的内容,无论文化与否,美的底蕴是始终存在的,而且,自然美本身的存在是自然性的。自然的人化一旦加以实践性人化,成为对象
5、化产品,不是成为物质文化产品,就是成为了艺术作品。由此,自然的性质也会改变了,那自然美的内容又从何谈起呢?后实践美学萌芽于80年代初高尔泰对积淀说的批评,初显于80年代末刘晓波对李泽厚的突破深化于90年代初重评积淀说和突破说的讨论,渐成声势于11014年杨春时超越实践美学,建立超越美学论文的发表。后实践美学把批评的目标对准实践美学的哲学起点即实践,以一种新的本体即生命、生存本体代替实践本体,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解释美学范畴,建立新的美学体系。后实践美学是一个多元的体系,包括超越美学(杨春时)、生命美学(潘知常)、存在论美学(张弘)等。后实践美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杨春时身上。杨春时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实践 美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