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政府政策的引导B.国家统一的完成C.生产工具的进步D.家庭手工业的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农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有两个,一个是生产关系,另一个就是生产
2、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进对 于耕作方式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2 .据史料记载,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 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 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据此可以得出()A.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B.新食物物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C.新食物物种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D.新食物物种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中国福建“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马铃薯“帮助爱尔兰人度过 荒年”,可知新食物物种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D项正确;食物物种交流改变
3、了人们的 饮食习惯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新食物物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新 食物物种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3 .有学者认为:“从美洲传到东半球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水果品种则更多,有玉米、马 铃薯、花生、番茄、辣椒、棉花、烟草、可可豆、菠萝、木瓜等。”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可知英国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根据 “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采取了政府干预的手段”可知美国实行国家(政府)干预。背景:根据“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即所学知识可知 19291933年资本
4、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此时一些国家面对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美 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而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挽救危机,苏俄 在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时通过两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其工业化迅速的发展为资本主义 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借鉴,加之同时期凯恩斯提出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这些 因素共同推动了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小问2详解】探索: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 的步伐”及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评价:根据“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及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体制下通过两个五年计划
5、使 苏联工业产值达到世界第二,欧洲第一,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来抵抗法西斯侵略奠定了基 础。但从长期来看,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压制了地方 的生产积极性,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20 .近代以来,世界各地城市人口日益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中期的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 碌碌的工业化的世界。在英国,灰暗的厂房成片地在乡村建起,城镇里到处竖起了高耸的烟囱, 工厂里回荡着机器巨大的轰响,高炉前闪耀着铁水的光芒。工业已经成为英国的经济支柱, 到1850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
6、 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 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二 中国早期城市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下产生的,又是在自然经济占主 导地位的社会结构中展开的。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有很大的不平衡性,虽然城市化与近代化浪 潮由沿海通商口岸向着周边区域扩散,但沿海城市与内陆省份城市在近代化进程中产生了很 大的差异,沿海和沿江城市迅速扩张,而广大农村与内陆地区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外,这种城市 化格局使得中国城市化进程缺乏后劲,这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后来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摘编自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化趋向述评材料三 租界内康庄如砥,车马交驰,房屋多西式
7、,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 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会审公廨、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 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李维清上海乡土志(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兴起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城市化进程对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答案】(1)影响: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生产力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带来环境 污染等问题。(2)特点: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下产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影响。(3)影响:出现西式建筑;近代交通、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往昔那种田园诗般
8、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工业化的世界。” 可以得出加速城市化进程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根据材料“工业已经成为英国的经济支柱,到 1850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 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 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可以得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根据 材料“城镇里到处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可以得出排除有害气体,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中国早期城市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下产生的”可以得出近代中国城 市兴起的特点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下产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影响。【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房屋多西式”可以得
9、出出现西式建筑;根据材料“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 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可以得出近代交通、邮电通信事业发 展。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西方学者提出“18世纪交通革命”的理论。指出18世纪时,英国在水路,陆 路方面的进步都引人注目,马车在各方面都有技术改进,速度、容量、舒适度都有提高。筑 路技术有了明显提高,用于运输煤炭等重物的木轨在矿区铺设,这成为19世纪铁轨的先声。 水陆交通的不断发展,使英国在19世纪初实现全国水陆交通网络一体化。18世纪时,马车 货运速度增长三倍,运费降低40%,客车运时减少60%,舒适性和可靠性大大增加。从17 世纪下半叶开始
10、,英国各类交通立法不断增多,交通治理始终处于议会的有效监管下。交通 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增长,收费信托以道路通行费为抵押借货并发行债券,运河修建资金主要 来自发行股票和抵押借贷,银行再融资方面日益重要。19世纪时,铁路建设融资规模更大, 但融资方式并未有重大改变。摘编自沈琦“18世纪交通革命”:英国交通史研究的新方向等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的转变,交通运 输建设突飞猛进,综合交通运输网四通八达。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迅速修复了被破坏的运 输线路,恢复了水陆空交通。19531977年,交通运输业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累 计完成840亿元,建设了青藏公路、武汉长
11、江大桥、首都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改变了落后, 闭塞的交通面貌。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将加快交通运输发展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持续加 大投资力度,交通运输业投资快速增长。19962018年。全国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平均增长 16. 7%,全国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合的综合交通运输 网络。据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不断提升对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持续发挥一一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九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18世纪交通革命”的内容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原因。【答案】(1)内容:交通技术的革新:交通
12、网络逐渐向一体化迈进:交通效率的提升:交通 治理体系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的变化等。影响: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为19世纪交通运输的进一步突破奠定了基础;促进了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工业革命的顺利进行,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提供了便利;促进 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等。(2)原因: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改善人民经济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 中力量发展交通运输;利用了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现代科技;改革开放的推动;国家持续 加大对交通运输投资。【解析】【详解】(1)内容:依据材料“马车在各方面都有技术改进,速度、容量、舒适度都
13、有提高” 来看,英国交通技术不断革新,依据材料“水陆交通的不断发展,使英国在19世纪初实现 全国水陆交通网络一体化”来看,交通网络逐渐向一体化迈进,依据材料“各类交通立法不 断增多,交通治理始终处于议会的有效监管下”来看,交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依据材料“交 通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增长,收费信托以道路通行费为抵押借货并发行债券,运河修建资金主 要来自发行股票和抵押借贷,银行再融资方面日益重要”来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 的变化;影响:综上回答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18世纪交通革命”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 的发展,为19世纪交通运输的进一步突破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 于工业革命的顺
14、利进行,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提供了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改变了 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因为()A.现代农业的发展B.工业革命在美洲的扩展C.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各地区的联系D.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应用【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材料反映了很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水果品种是从美洲传到东半球的。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一,c项正确;现代农业发展、工业革命出现、飞 机的发明晚于美洲作物传入东半球时间,排除A、B、D项。故选C项。4.据新唐书百官志三记载:“钿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 狷之工,二年;矢镶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慎之工
15、,九月。”这A.增强了官营手工业的市场竞争力B.导致官营手工业主导地位丧失C. 一定程度提高了工匠的政治地位D.有利于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钿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 冠冕弁巾责之工,九月”体现了唐代官营手工业中对传授技术的规定,有利于手工技艺的传承 和发展,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投入市场, 因此不存在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 位的是在于明朝中期以后,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工匠的政治地位 十分低下,而且材料没有体现提高工匠政治地
16、位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5.以下是1790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变化示意图,造成图中数字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A.获得解放的黑人奴隶大量涌入城市B.美国领土向西扩张大大增加了城市数量C.殖民扩张为美国城市带来大量外来人口D.工业革命将大量农业人口吸引到工厂工作【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1790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变化示意图”可知,美国 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呈直线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17901920年”是两次工 业革命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将大量农业人口吸引到工厂工作,故D正确;据材 料“1790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变化示
17、意图”可知,材料没有涉及黑人 奴隶的问题,且林肯于1862年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据图中信息可知,1860年比 1790年就有较大的增长,A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城市的分布及城市数量的增长,材料反映 的是城市人口的增长,B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殖民扩张及外来人口,C错误。6.科技进步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生产和生活,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表现的是 ()A.乘飞机旅游不再是梦想B.铁路运输日益繁忙C.电脑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D.电灯照亮千家万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 分,C项正确;飞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已经出现,排除
18、A项;铁路运输在第一次工 业革命的时候已经出现,排除B项;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D项。故选C项。 7.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1946年问世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设计之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轨迹的;导弹的前身是德国人研制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目的 是空袭英国。以上史实主要说明A.科技革命带来的双刃剑作用明显B.战争加速了现代科技成果的发明C.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D.现代科技进步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列举了三个事例,共同点在于新科技出现的最初目的是用于战争,故B项正确; 材料叙述的重点并没有体现“双刃剑”的意思,故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安徽省 池州市 第一 中学 2023 学年 下学 第一次 月考 Word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