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授课同步教案参考五篇.docx
《高一语文授课同步教案参考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授课同步教案参考五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语文授课同步教案参考五篇教案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潜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过秦论【教学目的】1、学_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3、认识贾谊对秦代_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
2、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2、教学方法:课文练_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
3、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3、课时安排: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预_安排】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补充注音如下:因利乘便(chng)殽函(xio)合从(zng)翟景(zhi)将数百之众(jing)镞(z)笞(ch)膏腴(y)万乘势之(shng)召滑(sho)2、思考下列问题: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
4、样叙事有什么目的?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_,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_,“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
5、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兴起的过程(前三段)。灭亡的过程(第四段)。三、诵读第1段在诵读练_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1、秦的地理优势;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3、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史实补充:1、“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
6、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三、诵读第2段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讨论后,归纳如下:1、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2、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
7、、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3、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
8、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背诵要求:1、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2、“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四、留作业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背诵第1、2段。用提问过渡: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
9、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二、诵读第3段1、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2、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3、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目的:1
10、、了解作者及背景。2、熟读课文,分析结构。3、了解沙皇统治下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教学重点:了解背景,熟记文学常识。教学难点:理清层次并准确概括层意。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小说,塑造了行侠仗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花可叹的孔乙己;中举发疯的范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今天,我们还要学_这样一位被时代烙印了的人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二、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_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称。著有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三、背景介绍
11、:19世纪末。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_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四、疏通字词: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祈祷:降服谗言噩梦滑稽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撮合:从中介绍促成。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六神不安:形容惊慌焦躁不安宁。六神:道教指心、肝、肺、脾、胆、肾六神。五、读课文疏通情节:一、介绍别里科夫及其套子(1-5)序幕生活套(1)、思想套
12、(2)套己二、别里科夫的恋爱(637)开端:怂恿(67)发展:漫画、骑车(817)套人_:争吵(1836)结局:失败(37)三、别里克科夫之死(3840)尾声套死六、分析主题:揭示沙皇政府的黑暗,别里科夫的愚昧,呼唤自由的空气。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别里克科夫形象,体会文章主题。2、学_文章抓住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任务的方法。3、了解沙皇_制度的本质。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教学难点:学_文章抓住典型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步骤:一、导入: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要使一个人物活化必需借助于手段: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正面刻画以及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侧面烘托,那
13、“小说”是如何活化别里克科夫这个套中人呢?我们来共同探讨装在套子里的人。二、分析人物形象1、谈谈你眼中的别里克科夫?他是沙皇制度下的忠实良民、忠心拥护者、卫道士,他守旧、落后、严守规矩,害怕出化的思想模式,道德规范辖制着大家,他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他是一个受沙皇_制度毒害的可怜又可悲,可憎又可恨的人。2、小说怎样塑造这个人物?集中表现在他的套子。服装套:雨鞋、伞、棉大衣、表、小刀、脸、眼、耳朵。思想套:告示、报纸、法令、常规、规矩行为套:摇摇头、低声说、心慌、一个劲、慎重、多疑、唉声叹气、垂头丧气语言套: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环境套:卧室、床、帐子、被子、门、炉子、厨房3、这些套子对他有什么影响
14、?他用套子套己也套人。有他在,人们不能自由言论,因为他把一切不合“规矩”的言行报告校长。此外,他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同事骑车交游。他认为大逆不道,怕教室吵闹出乱子就建议开除“彼得洛夫和叶果落”。他就象是一只背着重重的壳的蜗牛,胆小、多疑、封闭、守旧,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极力维护现行的秩序,当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他就缩进自己的壳里4、全城的人又为什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
15、皇_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_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5、别里克科夫最后的结局怎样?他死了。最终死在自己的套子里了。6、小说通过怎样的矛盾冲突来展示他的悲剧?恋爱。通过恋爱时间来展示“套子”的
16、危害。学生阅读第二部分,讨论别里科夫结婚的原因?别人撮合,华连卡表示好感。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出生较高有田产。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人。小结:以上种种均为外在因素或外在_,不是他内心真正产生爱意,他准备结婚只是昏了头。7、这件婚事成了吗,为什么?答:没有。因为有人画了幅漫画。华连卡骑自行车。这触犯了别里科夫的套子,他不能接受新事物,与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所以,迂腐、多疑、慎重的别里科夫就一本正经地找华连卡,妄图用自己的套子去套住她。结果华连卡不在,一向讨厌他的科瓦连科与他谈话,话不投机被科瓦连科推下楼梯,所以婚事失败了。更致命的是这一幕恰好被回来的华连卡看到,率真的她大笑
17、三声,别里科夫的命运在这笑声中结束了。他永远地装进了自己的套子中。小结:小说集中笔墨刻画了别里科夫婚事的波折,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放在一起,让保守落后的别里科夫承受新事物的冲击,让最怕出乱子的人承受了他认为的乱子,将别里科夫送入自己的套中牢牢地被套住,再也拔不出来。就在这一推一笑,一滚一死中展现了新旧良种势力的斗争,新势力轻而易举地灭掉了旧势力,表现了旧势力的必然灭亡和新势力的旺盛力量。8、自读与讨论最后两段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提问:(1)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讨论归纳:只要沙皇_度没有_,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授课 同步 教案 参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