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电子版高效教案参考模板五篇.docx
《高二语文电子版高效教案参考模板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电子版高效教案参考模板五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语文电子版高效教案参考模板五篇语文教学教案的应用和其他学科教学课件的应用一样,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人教版高中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滕王阁序教学目标: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四、背诵课文25段。教法及思路:以诵读法学习本文。一、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二、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三、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四、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介绍写作背景。二、疏通文意,通读全文。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课文。1
2、、作者:见课下注释。教师补充: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2、写作背景:见课下注释。教师补充: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二、通读全文。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2、看注释,粗通文意。3、集体齐读课文。要求:分段读,师个别指导正音,节奏校正。明确: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少数七字句。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模式:(1)、孟学士/词宗;访风景/崇阿。(2)、临/子之长洲;穷/屿之萦回。(3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七字句读法有四种:(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3)、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4)、都督/阎公/之雅望。4、熟读课文。三、作业:背诵课文25段。人教版高中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秋声赋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4、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著有欧阳文忠公集。(2)、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3)、文学常识赋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二、学习过程一导入并检查预习选取一些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给加点词语注音,并在文中标
5、注到位。悚(sng)然萧飒(s)鏦(cng)鏦铮(zhng)铮砭(bin)人肌肤载戕(qing)贼活动单(二)重点文言知识1、通假字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2、古今异义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金铁皆鸣(金铁,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3、词类活用欧阳子方夜读书(名词作状语)春生秋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4、文言句式胡为而来哉?(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呢)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是。)二、探究思考:1,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秋声的?明确;秋声比喻的方法2、作者对秋声的摹写,是用
6、一连串的比喻借有形之声写无形之声的妙处,这些妙处何者巧妙地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4、这两小节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3,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朗读并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明确;对秋状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4,此部分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明确;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
7、愤发”。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悲的特点。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从中看出秋的肃杀。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5,朗读第3节,思考:宋人写文章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么欧阳修会不会只是为写秋声而写秋声呢?,那么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感悟呢?明确: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经历。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这
8、一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明确此段是本文主旨所在。补充资料:欧阳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检测单1.下列各组加点字
9、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A.悚然(sn)萧飒(fn)淅沥(xl)B.栗冽(lnli)吹拂(f)肃杀(s)C.杀戮(l)戕贼(qin)黟然(m)D.飘泊(b)丘墟(x)渥然(w)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A.礼上往来秋高气爽皎洁零落B.豁然开朗秋毫无犯惨淡烟霏C.挺而走险卓有成效寂寥葱茏D.丰富多彩贻笑大方凄切针贬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悚然而听之乃其一气之余烈B.此秋声也故其为声也C.其色惨淡其气栗冽D.常以肃杀而为心夷则为七月之律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欧阳子方夜读书在夜里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快速地君有疾在腠
10、里,不治将恐深小毛病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憎恶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士兵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战争翻译文中语句(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3)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丰乐亭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情感?课后作业背诵名句人教版高中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雨霖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宋词相关知识,及柳永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2积累字词及名句,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过程方法1通过感受形象,领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11、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体会作者低沉伤感之情。2品味语言,学习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情感态度价值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教学重难点: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2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离别是永恒话题,穿越时空,永驻于岁月长河。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再别康桥二、词的相关知识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
12、,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三作家作品简介(1)(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狂放不羁,擅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着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54岁方
13、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外。(2)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却占有重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他精通音律,能自制新曲,变旧声为新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四解题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五整体感知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指导诵读,纠正字音。2播
14、放音频,让学生把握感情基调。3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柳、风、月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六精读课文1、上阙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2)地点(长亭)时间(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5、1)这写什么?(写情)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
16、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2、下阙赏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
17、比古人更深。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
18、、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学生自主讨论)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
19、”、“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0、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七整体归纳: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的别离氛围。八拓展思维:鉴赏诗歌的技巧?1总思路: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情感(通过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描绘怎样的画面?表达什么感情?)措施:看题目,典型景物,关键字词。2你最喜欢那句话?原因是什么?九板书设计:雨霖铃别前寒蝉骤雨长亭悲戚(实)别时兰舟烟波暮霭楚天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电子版 高效 教案 参考 模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