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考试答案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考试答案重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建筑史考试答案重点中国建筑史考试答案重点 本文关键词:中国建筑,答案,重点,考试中国建筑史考试答案重点 本文简介:1、中国古建筑的起源我国传统建筑的起源是从民居建筑起先的,一为“筑木为巢”的巢居,一为“陶复陶穴”的穴居。巢居是先民们为了避开地面潮湿、虫蛇侵袭,在枝干分支的叉面上铺设枝干茎叶,搭架简陋的遮盖棚,以此作为居居处。干栏式建筑便是从今基础上发展而来。在我国黄河流域黄土层地区,由于土质细密坚硬、地下水位低中国建筑史考试答案重点 本文内容:1、中国古建筑的起源我国传统建筑的起源是从民居建筑起先的,一为“筑木为巢”的巢居,一为“陶复陶穴”的穴居。巢居是先民们为了避开地面潮湿、虫蛇侵袭,在
2、枝干分支的叉面上铺设枝干茎叶,搭架简陋的遮盖棚,以此作为居居处。干栏式建筑便是从今基础上发展而来。在我国黄河流域黄土层地区,由于土质细密坚硬、地下水位低,先民们起先在山崖或山坡上挖掘横向的洞窟作为居室。由于这种居室不利于阳光照耀和空气流通,他们起先在平地上挖掘竖向的地穴。随着立柱的加入,深化地下的穴居渐渐升上地面,完成由穴向屋的转变。2、木结构的类型、基本构件我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类型,大致分为四个类型:(1)抬梁式结构: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放梁,梁上再放短柱,短柱上再置短梁,由此层层叠落到屋脊,并在各梁头上再架檩条以承屋椽,由此形成整个框架。这种形式构件困难,但是牢固坚固、经久耐用。由于室内少柱或
3、无柱,内部空间宽敞,门窗支配便利,可以做出美观造型。(2)穿斗式结构:由于柱距较密,柱与柱之间用木穿连接。穿斗式架构不运用木梁,干脆用木柱承檩,檩上架椽。优点是用较少的料建较大的屋,柱与穿形成的网状结构,结构坚固,抗风性好。缺点是屋内柱子多,不能形成较开阔的内部空间。(3)井干式结构:用自然原木嵌接成框状,层层垒跌,形成房屋的壁体,屋顶也用原木制成。(4)干栏式结构:先用柱子在底屋做一高台,上面放梁铺板,形成平台。然后在平台上架屋,上层住人,下层杂用。基本构件:梁、柱、榫卯、斗栱等。3、中国传统院落式民居建筑类型及其分布1、南北四合院2、窑洞式3、三坊一照壁与一颗印式4、土楼式5、碉房6、天井
4、式4、阴阳五行思想(方位、颜色、象征物)阴阳最初的概念是指日之向背,后来人们将阴阳说明为一对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认为一切事物皆有阴阳两个相互对立、依存的因素组成。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元素方位颜色象征物木东青青龙金西白白虎火南朱朱雀水北黑玄武土中黄5、佛教建筑的类型、选址佛教建筑分三类:佛塔、石窟、佛寺。选址强调风水,以“藏风得水,聚气迎神”为佳。6、陵寝建筑的地宫及神道石刻等1地宫帝王陵寝的地下建筑部分又称为玄宫,幽宫。先秦至秦汉时期,以“黄肠题凑”的形式区分于一般的墓葬。其造型特征为:先掘一个方形的深坑作为墓穴,从墓穴向地面掘斜形墓道通往地面。墓穴深8-1
5、8M,穴中用木材垒成木木享。因为穴内垒筑的木材皆呈向心状,形似“题凑”,加之所用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呈淡黄色,形似“黄肠”,故将此类木享室称之为“黄肠题凑”。其木享室构造是用破割整齐的大木枋子或厚板卯成一个扁平的大套箱,上有大盖,下有底盘。套箱内分数格,正中置棺木,两旁和上下围绕几个方格,称为“厢”,呈东厢、西厢、头厢、脚厢等。象征庭院式布局。东汉以后,由于木木享易被腐蚀和焚毁,人们起先以砖石代替木材建筑地下墓室。墓室中有前后室或东西偏房等,象征墓主生前所居。明清时期,帝王陵寝的地宫建筑更加豪华与宏大。多按“前朝后寝”布局,顶部铺琉璃瓦,地面铺“金砖”,以砖石砌成前殿、中殿、后殿,殿与殿
6、之间皆有门分隔。地宫内有大量的壁画与陪葬品,如同一座地下宫殿。2神道石刻为了衬托陵寝的威历,创建了一种肃穆,庄重的氛围,同时也是为了显示陵寝的等级和镇恶辟邪,趋吉避凶,从西汉至明清,皆在陵寝的前部开神道,并在神道两旁立石刻雕像,称神道石刻。主要类型:标记性石刻:阙、墓表、牌坊;装饰性石刻:石象生;叙事性石刻:墓碑。阙:汉代最盛,汉代陵墓建筑中重要的场景设计,墓前神道的标记墓阙。造型仿木制阙楼雕凿而成,在墓座、斗栱、屋檐等细部雕出构造的细微环节。阙身上一般刻墓主的生平及造阙的时间,人物、造价等,同时饰以各种祥瑞图案。墓前保存最完好的,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四川雅安的高颐阙(建于汉建安十四年。东西二阙
7、相距13.6米,东阙身题“汉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史举孝廉诸部从事高君字贯光”西阙为母子阙。阙身背面题“汉故益州太守阳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贯光”母阙与子阙一大一小,一高一矮,构成富于改变的形体。)华表:墓前神道的重要标记。墓前华表分柱基、柱身、华盖三部分。明清以前一般柱身上半部有刻文方石,柱身多为圆形,上刻瓜棱直纹。明清以云板石代替方石,柱身刻蟠龙,祥云纹饰,呈现出圆润、华丽的特色。陵前牌坊:盛行于明清时期,明十三陵,清东陵、西陵,关外三陵都有。石象生:直立在神道两旁的石人和石马。以石雕表现人世间的人与动物。陈设石人主要作为侍宠和警卫,又称“翁仲”。陈设石兽主要为了象征祥瑞和驱除鬼怪。石
8、兽主要有狮、獬豸、骆驼、象、麒麟、辟邪、马等,都是祥瑞之兽,能镇凶除恶、明辨是非。墓葬:指陈设于神道终点、陵墓前的石碑、主要用于记叙墓主生前的生平业绩。其造型分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碑座多为石龟,因龟为龙之子,又善负重,故以龟驮碑。碑身多刻碑文记叙墓主的业绩,碑首造型不一,多为蟠龙浮雕。7、传统宫殿屋顶等级与垂脊兽。庑殿顶:俗称“四面坡”顶。其造型特点是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这种屋顶一般用于宫殿、庙宇等特殊重要的建筑,属于最高级别。歇山顶:前后两个坡面,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做成,又称“九脊殿“。勇于宫殿、庙宇中稍次要的一些建筑,为其次低级的屋顶。悬山顶:前后两坡
9、,左右屋檐伸出山墙之外,悬架在山墙上,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组成。一般的官吏府宅皆用此顶,较为广泛的用于民居建筑,是第三等级的屋顶。硬山顶:前后两面坡,左右屋檐与两端的山墙墙头齐平,山面裸露而无改变,朴实而刚硬,属于级别较低的屋顶。攒尖顶: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上面覆以宝顶。常用于楼、亭、阁等点缀性建筑。卷棚顶:屋顶前后相接处不用屋脊而做成弧线形曲面,屋顶构架多以两根脊瓜柱承托两幅脊檩,脊檩上运用向上突起的弯椽,形似卷棚。盝顶:四边有檐,丁部做成平顶,金元时期的建筑常用。兽吻: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物,汉代时称鸱尾。鸱,是传闻中的一种神鱼,能够喷水降雨,驱火辟邪。垂脊兽:第一个为仙人骑鸡,后面
10、跟有小兽。这些琉璃釉面小兽的排列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其中天马与海马、狻猊与押鱼之位可置换。如若数目达不到9个时,则依先后依次。故宫太和殿为等级最高的古建筑,角脊之上排列着10个小兽,其依次为:“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押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终行什像个猴”,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8、佛塔的基本类型和造型、佛教四大名山、四大石窟根据塔身的结构和造型特点,中国佛塔分为七种类型。(1)楼阁式塔:窣堵坡和中国传统高层楼阁建筑的结合。造型特点是塔身自下而上渐渐缩小,似阁楼分成若干层,每层皆开出门窗屋檐,内部中空,在中柱与边壁之间设立楼梯,可以登高凭眺。(2)
11、密檐式塔:塔的底层最高,以上各层隧然减低,塔檐紧密相接。内部多为实心建筑,不能登临。(3)亭阁式塔:窣堵坡与中国传统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产物。特点是塔身为单层的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的亭子,下建台基,顶部冠以塔刹。(4)喇嘛塔:主要流行语元代。塔身部分是一个平面圆形的覆钵体,上面安置着高大的塔刹,下面有须弥座承托着。整个塔身皆呈白色,文雅素雅,故称“白塔”。(5)金刚宝座塔:下面有一个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塔身雕刻有狮子、象、马、孔雀、迦楼罗等5种动物,象征金刚界五佛的宝座,位于中间的一塔比较高大,而位于四角的四塔相对比较矮小。从印度传入我国后,塔基有所提高,基座上的小塔相对缩小,同时又增加了中
12、国传统的琉璃亭。(6)花塔:花塔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的主要特征为:塔身下半部分为亭式或楼阁式,塔檐上雕满了小佛像和狮象,形似盛开的花束。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造型却独具一格。(7)过街塔:过街塔是修建在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下有门洞可以使车马行人通过。凡是从塔下经过的人就算是向佛进行了一次顶礼膜拜。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有“金五台、银九华、铜普陀、铁峨眉”之称。四大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9、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山西应县木塔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殿: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和南禅寺大殿10、北京最大的喇嘛庙:
13、雍和宫承德“外八庙”:溥仁寺,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寺,普乐寺,普陀宗乘寺,殊像寺,须弥福寿寺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紫霄宫,太和宫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闻名,是中国闻名的古代石刻艺术。悬空寺:又名玄空寺,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11、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基本形式及其示意图(见题2)12、紫禁城平面布局、四合院、文庙紫禁城平面布局严格根据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布局礼制,整个组群建筑向平面铺开,呈矩形,以中轴线为中心,讲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一次排列在中轴线前方,左边武英殿,右边文
14、华殿,文溯阁形成对称呼应之势。后寝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核心,左右东西六宫对称呼应,最终以御花园收尾。四合院是指围合而成庭院的住宅形式。布局特征是以轴线为主体,建筑序列从平面铺开,左右对称,前后呼应,围合成封闭的院落。这种住宅大约以秦岭和淮河流域为界,在建筑结构和艺术处理方面呈现出南北两种风格。文庙即孔庙,唐朝玄宗时封孔子为文宣王,因此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清之后简称为“文庙”。山东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设
15、着大量碑碣石刻。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有我国其次碑林之称。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13、明清官式建筑彩绘。彩绘又称彩画,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重要的装饰手法,既起到肯定的装饰作用,有代表肯定的等级。和玺彩绘:最高等级的彩绘,为皇帝专用。其构图特点是,用两个括起来,中间饰以龙凤,用沥粉贴金,产生一种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旋子彩绘:两边用括起来,中间用青绿色叠晕,四周以旋子花装饰。旋子彩绘为其次等级的彩绘,画面布局敏捷,造型简洁明确。苏式彩绘:构图特点是用括起,内绘有花草、人物、山水等团,色调明快,有自然山水之趣,一些
16、园林、或亭、台、楼、阁等点缀建筑常用。14、建筑著述,匠师:考工记、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管子、园冶、鲁班经、“样式雷”周礼。考工记(周代):现今已知最早的建筑书籍。内容:对大到城市,宫殿,居室,陵墓,小到门,窗做了具体的说明和规定;对都城,田地,水利,等工程的规划做了列举;对各种建筑的建筑规则,建立尺度做了细致的讲解;还指出了匠人应当担当的责任。意义:书中所规定的建筑尺度均由实际动身,这些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的方法为以后建筑模数制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营造法式(宋代,李诫):我国现存时代最早,最完善的一部建筑技术书籍,对建筑设计,施工和各部分的详细做法及用料计算做了细致的说明。内容(优点
17、):制定了模数制;制定了各工种等级和工值计算方法;总结了工匠们代代相传的阅历,使之以书面形式被保存;刊载了大量图例,包括单个和组合构件形象、建筑局部与整体形象,建筑装饰纹样等;目的:便于计算和考量现场工程质量。意义:建立了以斗栱中栱的截面“材”为基本单位的“材分制”。不仅统一了建筑标准,也使得建筑在施工之前就能够计算出所用工料,加快了施工进度。它是我国建筑制度方面的总结和发展,标记着我国建筑体系初步形成。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清代):清政府为加强对工程的管理所颁布的。意义:规范了营造活动的管理,使之得以限制工程预算;对明清以来的各种工程建筑标准做了总结;列举了一些性出现的建筑样式;介绍了清初新创
18、制的苏式彩画。确立了以“斗口”作为建筑模数单位,是对宋代确立的材分制建筑模数制的改进。管子(春秋,管仲):其中介绍了建筑选址和筑成过程。园冶(明代,计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特地论述园林建立的书籍,由明代造园专家计成编撰。内容:论述园林中所涉及的各种建筑形式的制作方法和制作原则,如不同园林的选址,园林的总平面布局和建筑搭配原则以及建筑与景物的协调关系,叠砌的方法与技巧,借景的作用和手法,园林中墙壁,地面,门窗的做法。意义:全面的论述不同种类园林的营造方法,原理和技巧,总结了前任和当时的造园阅历,反映了我国园林建立的突出成就,是探讨我国古代园林的重要参考。鲁班经:午荣成书于明代一本论述民间建筑(以
19、南方为主)的书籍。内容:对建筑的施工方法和工序,各种构件的形式和做法进行了概括介绍;涉及一些民间家具和农具的样式和制作方法;对民间匠师的业务范围和详细职责做了介绍;杰出贡献:对丈量和制作门窗等构件的尺度做了规定,及鲁班真尺,使门窗的尺寸相对固定下来,形成了一种规格制度。“样式雷”清代最出名的建筑世家。成就:故宫,圆明园,颐和园,清东陵,清西陵,避暑山庄等。特点:设计建筑时都事先按比例制造实物模型。15、屋顶形制: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屋面瓦(见题7)瓦,铺屋顶用的建筑材料,一般用泥土烧成,也有用水泥等材料制成的,形态有拱形的、平的或半个圆筒形的等。粘土瓦的生产工艺与粘土砖相像,但对粘土
20、的质量要求较高,如含杂质少,塑性高,泥料均化程度高等。中国目前生产的粘土瓦有小青瓦、脊瓦和平瓦。瓦,原本色泽灰黑无光,然而,紫禁城的琉璃瓦表面光润如镜,这种瓦叫琉璃瓦,作为中国帝王之家的专属用品,也成为中国建筑的象征。最早的琉璃瓦实物见于唐昭陵。16、窣堵坡:古代佛教特有的建筑类型之一,主要用于供奉和安置佛祖及圣僧的遗骨(舍利)、经文和法物,由塔座、覆钵、宝匣和相轮四部分组成,外形是一座圆冢的样子。印度的窣堵坡传入后,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的结合演化中,塔刹成为塔顶攒尖收尾的重要部分。金刚宝座塔:下面有一个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塔身雕刻有狮子、象、马、孔雀、迦楼罗等5种动物,象征金刚界五佛的宝座
21、,位于中间的一塔比较高大,而位于四角的四塔相对比较矮小。从印度传入我国后,塔基有所提高,基座上的小塔相对缩小,同时又增加了中国传统的琉璃亭。白塔:主要流行语元代。塔身部分是一个平面圆形的覆钵体,上面安置着高大的塔刹,下面有须弥座承托着。整个塔身皆呈白色,文雅素雅,故称“白塔”。塔刹:指佛塔顶部的装饰,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是“观表全塔”和塔上最为显著的标记。“刹”来源于梵文,意思为“土田”和“国”,佛教的引申义为“佛国”。塔刹作为塔显著的标记,一般用金属或砖石制成,一般塔刹本身也如一座小覆钵塔,分为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构成。各种式样的塔都有塔刹,所谓是“无塔不刹”。印度的窣堵坡传入后,与中国传
22、统建筑相的结合演化中,塔刹成为塔顶攒尖收尾的重要部分。地宫:地宫是为埋藏“舍利”(佛教高僧遗体火化后的遗存物)在塔基下建的地窖。早期的塔舍利放在塔刹,南北朝渐兴在塔下埋藏舍利。最初只是将放有舍利的宝函干脆埋于地下,以后逐步发展为建地宫埋藏宝函。另外,地宫又是中国古代大型陵墓地下建筑的总称。17、天花与藻井,建筑小品天花:我国古建筑一种顶棚装饰手法。分为井口天花、软天花和海墁天花。井口天花:用木条做成纵横相交的若干方块,按方块覆盖板,构成井字形的平面,然后在方块内描绘图案。软天花:用木格篦子做骨架,其上糊麻布或纸,在纸上画出井字形的方格,然后再描上各种图案。海墁天花:在较小的房间顶部,只用一块框
23、架或者墁板,在板或纸上做一些水草、花卉之类的图案。藻井:宫殿或厅堂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一般成圆形、正方形或多边形,上有各种花纹、雕刻或彩画。在传统的观念上藻井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象徵。只能在宗教或帝皇的建筑中应用。建筑小品:中国传统建筑在布局中往往加入一些衬托性的建筑设计,用以烘托主体建筑的气概,标记建筑物的性质和等级。最常见的建筑小品有阙、华表、牌坊、基台。阙:又称“观”,古代在宫门前建观,用以等高远望和标表宫门。春秋时代已建于宫殿正门前,到汉代除宫殿和陵寝外,祠庙和中大型坟墓前也运用。造型仿木结构楼阁,从汉至清,阙的形体经验了数次演化,从独立的双阙,到母子阙,从阙与墙门的分立,到阙与墙连接
24、。最终演化成明清时期两侧凸出用廊连接的午门。须弥座:以“须弥山”为座,指佛的崇高宏大。须弥座被应用于宫殿和寺庙建筑,其造型特征为:壁面凹凸曲折,多数由汉白玉或琉璃瓦等垒砌而成。壁面有华丽的装饰带,台基上带有汉白玉石栏杆,显得华贵庄重。这种基座的级别最高,一般用于宫殿与庙宇建筑中的重要大殿,一般为一层,最重要的建筑为三层。嘉量:我国古代的标准量具,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着天下公允,国家统一和强盛。乾隆初年,清廷得到东汉时期的圆形新莽嘉量,又考核了唐太宗时所造方形嘉量的图式,从而仿造了方形和圆形嘉量。太和殿前为方形嘉量,放在太和殿前象征国家的统一和集权。华表:原指立在交通要道旁的木柱,有路标的
25、性质,同时也做诽谤木,用来张贴布告或者一百零一姓进言,后来演化成为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前的衬托性建筑。其造型由柱基,柱身和柱顶三部分组成,风格由方正向圆润,简朴到华丽发展,起着使建筑群均衡、对称,增加气概的作用。辟邪:辟邪是有翼的狮虎。石象生中最重要的一种,都够镇凶除恶、明辨是非。18、作图题:(1)斗栱:(5)孔庙(2)四合院:(3)故宫:(4)天坛:19、传统佛教寺院和传统道教宫观的布局特征。中国佛教寺院的平面布局最初完全承袭印度佛寺,佛寺布局以塔为中心。北魏中晚期,由于很多世家贵族舍宅为寺,很多王侯的宫室、宅第改建为寺,往往以前为佛堂,后堂为讲堂,于是中国传统居室建筑布局渐渐融入佛
26、寺建筑中。佛寺建筑演化成向平面绽开,以中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前后呼应,左右对称,形成封闭院落式组合。隋唐时期的佛寺布局在继承前代院落式组合的基础上,渐渐演化成以佛殿为主的布局特点。塔一般建在寺旁或寺后,另成塔院。在中轴线上,从山门起先,沿轴线排放数重大殿,中间连以横廊,构成寺的主体。宋代随着佛教的世俗化,寺院建筑布局趋于程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全寺建筑沿中轴线纵深铺开,形成自外而内,殿宇重叠,院落互联,楼阁殿亭主次分明的空间组合,这种“伽蓝七堂”制的布局形式,同我国的四合院布局几乎完全一样,始终持续到明清。道教宫观的平面布局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依据八卦乾南坤北、天涯海角之方位,以子午
27、线为中轴,坐北朝南,讲究对称,两侧日东月西。宫观包括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几部分,与佛教的“伽蓝七堂”布局相像,前为山门、火表,此为俗界。华表幡杆之后则为仙界,前用照壁藏风聚气以辟邪,后面在中轴线上排列各大殿堂,供奉道教的至尊“三清四御”。正殿的左右两侧为配殿。在道观内的幽深偏僻处,还经常移花植树,垒石成山,作为道观内的园林。20、中国传统建筑采纳的主要象征手法中国传统建筑采纳的主要象征手法主要有:数的象征、色调的象征、物品的象征(1)数的象征:用数字表达祥瑞、敬重、圆满、完善等意思。依据阴阳学说,奇数为阳,故1、3、5、7、9及其倍数经常被用来表达圆满、重视、重要等意思。(岁寒三友,三皇五帝
28、,三思而行,三顾茅庐,五彩缤纷,七巧板)尤其是9,在易经中被列为首卦,象征尊贵、崇高、祥瑞等。在宫殿建筑中,无论是殿宇的开间还是进深,还是屋檐上的垂脊兽,以及斗拱层数等常用9:5之比,以表示九五之尊。(祈年殿由28根大柱和36根枋桶支承3层圆形攒尖层顶。这28根大柱的排列为里层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中层12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层12根檐柱象征十二个时辰。同时中、外层的金柱与檐柱合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2)色调的象征:常用色调象征人的观念和心情。黄色象征名贵、华丽,是中国皇家的御用色。绿色象征青春、生命,故陵区多植松柏,喻意灵魂不朽、万古长青。灰色象征和平、质朴,故江南民居多为白墙灰瓦
29、,象征安逸、质朴的生活。(3)物品的象征:在屋顶、屋脊等处饰以各种传闻中的神兽,象征祥瑞如意,镇凶避邪,如龙、凤、狮子、天马、兽吻、螭首、宝瓶、华盖、火焰、法轮等。在建筑四周饰以各式陈设,烘托气氛。如鼎象征权利,嘉量象征公允正直,日晷象征时间等。陵墓建筑中长长地神道石刻,象征灵魂升往天国之路,那凌空飞虚的石阙象征天国之门。园林中的水池和湖面经常泊一石舫,又称不系舟,象征传统文人士大夫在仕途失意后对官场争斗的厌倦和对山林野趣生活的憧憬,即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21、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群的基本布局原则和特征(1)象天设都:仿照天象支配宫此导致了象天设都心理的产生。明清时期的故宫,又
30、名紫禁城,取紫薇正中之意,寓意故宫为地上天子所居,既是北京皇城的中心,有是华夏大地的中心。(2)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宫殿建筑的布局依旧遵循中轴线为主,前后呼应,左右对称的原则,讲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左祖,是在宫殿的左面置祖庙,用以祭祀列祖列宗。右社,指位于宫殿右面的社稷坛,用以祭祀土谷之神,除了主体建筑外,在中轴线的两侧还有许多附属性建筑,各建筑之间用回廊或者夹道联系,形成宫中有院、院中有殿,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组群建筑体系。22、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等级秩序提示:建筑屋顶形式、内装修方法(彩绘、天花、藻井等)、建筑的布局规模、建筑结构构件(斗栱、基座等)23、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千
31、姿一百零一态的主要缘由提示:(1)地理位置、地势、气候;(2)风土人情,文化脉络。24、佛教建筑中国化的历程与缘由。古印度大利用扬佛法,并向四周国家派僧徒宣扬佛教。西汉初期,我国西域地区一些少数民族起先信佛,汉武帝遣张骞通西域后,起先了西域地区与中原文化的沟通,为佛教进入内地供应了条件。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建筑也起先在中国兴起和发展,其过程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期:(1)东汉三国时期:佛教建筑萌芽期。这时的佛教建筑至少塔和寺两种类型,而且基本沿袭印度佛教建筑的布局特点,以佛塔为建筑群的主体。(2)魏晋南北朝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佛教扩张运动。著名于世的四大石窟(克孜尔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
32、龙门石窟)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时的佛教建筑也起先中国化。寺院:脱离印度式的以塔为寺的传统,而是塔、殿并重,平面呈方形,四面开门,中轴线上依次建塔、殿。佛塔:塔的功能形式和结构也渐渐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结合,出现了可以登高远望的阁楼式木塔,原来的窣堵坡演化成安置在塔顶的塔刹。石窟:石窟寺出现了穹窟式、中心塔柱式、佛殿式等样式,实行了大量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技术,如天花、藻井等。(3)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建筑的昌盛期。原来寺庙建筑中心的塔始终不能适合中国传统的平面布局而被请出寺内,建于寺的近旁或另建塔院。寺庙的布局起先完全遵循中国居室建筑的布局特点,出现了所谓的“伽蓝七堂”制。佛教石窟不再有中心塔柱
33、,改为单座的大厅堂,后壁容纳佛像,这与一般的寺院大殿的布局几乎一样。(4)宋元明清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渐衰期,也是佛教建筑世俗化时期。好用性佛塔的出现说明佛教建筑越来越贴近人们的世俗生活。元代以藏传佛教喇嘛教为国教,出现了金刚宝座塔、白塔和喇嘛寺院等建筑。25、举例论述传统建筑遗产的价值及其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提示:价值:(1)历史文化的载体;(2)历史和古建筑探讨价值;(3)旅游资源;启示:文脉的传承与延长26、举例论述传统民居建筑的适应性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提示:功能、生态、和谐共处、风水27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一温煦的土木与因阴冷的石头从建筑材料上看,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
34、质为主。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建筑材料方面的选择皆以土木为主。以农为主的经济生活催醒了中国人队土地何志武的审美感情,促使中国传统建筑一起先就朝土木结构的方向发展。黄河流域取之不尽的木材资源,长江流域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以及中国传统建筑自身的结构技术发展,都使木材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特征。夯土技术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技术,既保障了木构建筑的稳定,同时具有防止地面潮湿,避开木桩基部受到雨水浸泡腐蚀的功能。由于它能满意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少雨对建筑功能的要求,因此大大减弱了人们更新建筑材料的欲望。作为西方古建筑代表的古希腊,古罗马是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半岛国家,由于降水丰富,空气潮
35、湿,木材易受腐蚀,又有着丰富的石材,于是人们起先用石材建立房屋。古罗马在继承古希腊建筑传统的基础上独创了石拱券和混凝土技术,将石构建筑推向了新高峰。不同的视觉审美:中国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宛转,流淌和节奏韵律,擅长以线造型,以线传情。西方强调“体积美”,认为美的建筑是由明确的几何形体和几何比例关系确定的。不同的材料质感:木质熟软细腻,给人以暖和亲切的审美感受,符合中国人追求温情,和谐和人情味的心理。石质阴冷坚硬,给人以冷峻生硬的感觉,符合西方人理性,客观和人际关系冷漠的心理。二平面铺开的组群与挺立高耸的个体在建筑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是向平面绽开的组群布局,西方建筑强调向上挺立,突出个体建
36、筑。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序列采纳向平面纵深发展的群体组合形式,一方面是受土木结构承重力的局限,一方面也是受儒家“人世”思想的影响。西方古典建筑的空间序列采纳向高空垂直发展,挺立向上的形式,这与古代西方社会的宗教情结中呼喊天国的华蜜休戚相关。同时,突出建筑个体特性的张扬,反映了西方传统文化中重视主体意识,强调个体的观念。三皇权的威历与神权的崇高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伟中心,西方古代呢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和爱戴为中心。四程式化的缓慢进程与快速多变的特色风格中国传统建筑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缺乏猛烈的改变。由于中国长期处于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统治之下,稳定的
37、社会结构和“大一统”的行政管理使得建筑缺乏变革的活力,因而因循守旧,拘于程式和规范。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进程表现为快速多变,具有剧烈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民族特色。由于西方古代社会经常处于分裂割据,各国对峙并立的状态,为区域文化发展供应了自由空间,各地区,各时代的建筑均表现出显明地特性,绝少雷同。五和谐之美与对抗之美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一“和谐”之美味基调。内向封闭的内部空间组合,纡余委曲的建筑序列层次,宛转舒缓的建筑节奏韵律,凝重自然的建筑装饰设计,给人以亲切、温馨、安闲、舒适的审美心理感受。西方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精密的几何比例,充溢张力的穹窿和尖拱,傲然矗立的神殿,庙坛,都显示了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折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皈依的审美心情。第27页 共27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