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通用6篇).docx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通用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通用6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通用6篇)【篇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一、引言事业单位是中国国家职能得以实现的重要职能部门,关系国计民生。事业单位非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他们的宗旨是提高服务效率,服务于广大民众。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这是其职能得以实现的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说,搞好内部控制,能够起到制度笼子的作用。实施内部规范,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减少自由裁量权的空间和余地,用制度来限制权力的滥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行政事业单位类型众多,业务活动纷繁复杂。一般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可以分为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比如单位发生的资
2、金收支业务或涉及到公共经济资源在单位内部的运转,属于单位自身的经济活动,而公安机关的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活动、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医疗、疗养机构的医疗活动等则是单位的专业业务活动,相对而言属于单位的非经济活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不仅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事务的监管者,同时也是公共资源的使用者,所以不论何种类型的行政事业单位,其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公共资金,都需要对其自身所掌握的公共资源进行配置和使用。因此,经济活动是行政事业单位共有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是确保内部控制建设不断完善并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本文分别对二者加以阐述。二、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对内部控制进行实施效
3、果的评价,一般遵循下列原则:全面性原则:应当包含设计和运行,对实现各个控制目标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综合评价的评价。重要性原则:以风险为导向,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需要评价的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客观性原则:应结合事业单位所处行业环境、地域、业务特点等实际,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内控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适应性原则: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具体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三、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内容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三个层次。(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设计
4、的有效性评价,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须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一般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主要关注一下要素:1、相关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有助于事业单位提高经营或者办事效率和效果,实现其发展战略。任何事业单位都有其发展规划,那么,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服务于其发展规划,为发展规划的实现保驾护航。反之,不利于其发展规划的内部控制设计就不具有有效性。2、相关控制的设计是否能够保证单位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为事业单位经营活动划定的高压线,碰触不得。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能够保证单位遵循法律法规或者规避掉法律风险。3、是否为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报告重大错报而设计了相应的控制。财务报告是
5、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最终产品,财务报告必须真实、准确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以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报告重大错报为目的而进行控制,这是毋容置疑的。4、是否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和完整而设计了相应的控制。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是事业单位最基本的要求。内部控制设计的内部控制,应以达到这个目的或给予合理保证为目的。(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评价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是指现有内部控制按照规定程序得到了正确执行。评价其有效性,应充分考虑:1、相关控制在评价期内是如何运行的:一般按照内部控制运行程序来分析评价其可行性。2、实施控制的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权限和能力:实施控制的
6、人员权限需要授权即可,能力必须是可以胜任的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3、相关控制是否得到了持续一致的运行:没有持续一致的运行,再好的内部控制设计也是枉然。4、相关控制运行的方式,一般包括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和发现性控制。根据其控制运行方式,判断运行中是否可能存在漏洞等。(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指事业单位自行组织的,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一般内审部门为实施主体,评价内容主要有:内部控制的设计的合理、合法性;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适应性。与上述设计和运行评价基本雷同,这里不再赘述。负责部门或机构在完成评价工作后
7、,应当编写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指出其缺陷,并提出整改建议。评价报告应当提交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应当对拟采取的作出决定,并督促落实。(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根据监督与执行分离的基本原理,内部控制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一般有独立审计部门或者专职内审岗位负责实施。监督主体要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的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初期,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应当相对密集一些,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性监
8、督检查和自我评价,以及时促进内部体制体系建立和执行的改进和完善;因外部环境重大变化、单位经济活动重大调整和管理要求提高等引起内部控制体系发生重大变动,应当及时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和执行情况逐步稳定后,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性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开展各项检查、抽查等监督检查工作。(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主要由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承担,同时应当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作用,构建严密的外部监督网络。1、财政部门的外部监督。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
9、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2、审计部门的外部监督。各级审计部门对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当调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揭示相关内部控制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四、内部控制常见问题分析(一)内部控制设计不以实现控制目标为标准事业单位由于其一般都有主管部门管理,所以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一般都有。但是,核心思想却不一定指向控制目标,这个导向存在问题。这是亟待改善的问题。这里面有认识问题,有业务水平问题,所以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编制人员的培训工作,从意识层面上,从技术层面上,解决这个问题。(二)内部控制设计很好,运行却一般很多单位内部
10、控制设计得近乎完美,但是执行效果偏差却很大。这是一个很大误区,以为设计好了就行了,知道运行是关键,却缺乏必要措施去主动评价内部控制的运行并监督运行。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里面其实是一个领导意识的问题或者领导力度的问题,而且,以前者为主。具体而言,单位领导必须重视,尤其是主管部门必须这样要求,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由于内部控制的建设不像预算那样容易量化,所以这里面是有一定的管理难度的。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加强外监督,借用外力施压,督促被监督部门重视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三)内部监督力度差内部监督要么没有,要么力度很差。内部监督流于形式一般情况下比较常见,没有内部监督是极端情况下才有。加强内
11、部监督,日常工作的中监督尤为重要,而内部审计监督必须按既定监督程序,严格执行,领导重视,至少一年内审一次。(四)内控测评方法不科学内控测试方法有很多,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差的方法则事倍功半。很多事业单位不注意内控测评方法的科学应用,或者不重视科学的测评方法。内部控制的测试一般先按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利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判断出可能存在的设计或者运行问题。然后运用定量方法,利用统计抽样技术,科学地缩小测评范围,降低车评成本。抽样测评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前提是抽样的样本要具有典型性,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所以样本容量要有最低量的要求,要保持有足够的谨慎原则。方法的运用上,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12、,观察、询问、检查、再执行等各种方法用其优点,摈弃其缺点。综上可知,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自2014年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之后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仍然存在种种不足,亟待改进。只要通过事业单位主管部门重视、事业单位本单位全员重视、领导重视,并加强审计与内外部监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就能从根本上扭转。【篇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一、引言事业单位是中国国家职能得以实现的重要职能部门,关系国计民生。事业单位非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他们的宗旨是提高服务效率,服务于广大民众。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这是其职能得以实现的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说,搞好内部控制,能够起到制度笼子的
13、作用。实施内部规范,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减少自由裁量权的空间和余地,用制度来限制权力的滥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行政事业单位类型众多,业务活动纷繁复杂。一般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可以分为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比如单位发生的资金收支业务或涉及到公共经济资源在单位内部的运转,属于单位自身的经济活动,而公安机关的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活动、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医疗、疗养机构的医疗活动等则是单位的专业业务活动,相对而言属于单位的非经济活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不仅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事务的监管者,同时也是公共资源的使用者,所以不论
14、何种类型的行政事业单位,其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公共资金,都需要对其自身所掌握的公共资源进行配置和使用。因此,经济活动是行政事业单位共有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是确保内部控制建设不断完善并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本文分别对二者加以阐述。二、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对内部控制进行实施效果的评价,一般遵循下列原则:全面性原则:应当包含设计和运行,对实现各个控制目标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综合评价的评价。重要性原则:以风险为导向,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需要评价的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客观性原则:应结合事业单位所处行业环境、地域、业务特点等实际,以事实为依据,如
15、实反映内控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适应性原则: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具体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三、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内容包括自我评价、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三个层次。(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评价,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须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一般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主要关注一下要素:1、相关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有助于事业单位提高经营或者办事效率和效果,实现其发展战略。任何事业单位都有其发展规划,那么,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服务于其发展规划,为发展规划的实现保驾护航。反之,不利于其
16、发展规划的内部控制设计就不具有有效性。2、相关控制的设计是否能够保证单位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为事业单位经营活动划定的高压线,碰触不得。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能够保证单位遵循法律法规或者规避掉法律风险。3、是否为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报告重大错报而设计了相应的控制。财务报告是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最终产品,财务报告必须真实、准确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以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报告重大错报为目的而进行控制,这是毋容置疑的。4、是否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和完整而设计了相应的控制。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是事业单位最基本的要求。内部控制设计的内部控制,应以达到这个目的
17、或给予合理保证为目的。(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评价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是指现有内部控制按照规定程序得到了正确执行。评价其有效性,应充分考虑:1、相关控制在评价期内是如何运行的:一般按照内部控制运行程序来分析评价其可行性。2、实施控制的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权限和能力:实施控制的人员权限需要授权即可,能力必须是可以胜任的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3、相关控制是否得到了持续一致的运行:没有持续一致的运行,再好的内部控制设计也是枉然。4、相关控制运行的方式,一般包括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和发现性控制。根据其控制运行方式,判断运行中是否可能存在漏洞等。(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事业
18、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指事业单位自行组织的,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一般内审部门为实施主体,评价内容主要有:内部控制的设计的合理、合法性;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适应性。与上述设计和运行评价基本雷同,这里不再赘述。负责部门或机构在完成评价工作后,应当编写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指出其缺陷,并提出整改建议。评价报告应当提交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应当对拟采取的作出决定,并督促落实。(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根据监督与执行分离的基本原理,内部控制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一般有独立审计部门或者专
19、职内审岗位负责实施。监督主体要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的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初期,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应当相对密集一些,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性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以及时促进内部体制体系建立和执行的改进和完善;因外部环境重大变化、单位经济活动重大调整和管理要求提高等引起内部控制体系发生重大变动,应当及时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和执行情况逐步稳定后,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性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根
20、据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开展各项检查、抽查等监督检查工作。(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主要由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承担,同时应当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作用,构建严密的外部监督网络。1、财政部门的外部监督。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2、审计部门的外部监督。各级审计部门对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当调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揭示相关内部控制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四、内部控制常见问题分析(一)内部控制设计不以实现控制目标为标准事业单位由于其
21、一般都有主管部门管理,所以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一般都有。但是,核心思想却不一定指向控制目标,这个导向存在问题。这是亟待改善的问题。这里面有认识问题,有业务水平问题,所以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编制人员的培训工作,从意识层面上,从技术层面上,解决这个问题。(二)内部控制设计很好,运行却一般很多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得近乎完美,但是执行效果偏差却很大。这是一个很大误区,以为设计好了就行了,知道运行是关键,却缺乏必要措施去主动评价内部控制的运行并监督运行。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里面其实是一个领导意识的问题或者领导力度的问题,而且,以前者为主。具体而言,单位领导必须重视,尤其是主管部门必须这样要求,才有可能从根本上
22、改变这种局面。由于内部控制的建设不像预算那样容易量化,所以这里面是有一定的管理难度的。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加强外监督,借用外力施压,督促被监督部门重视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三)内部监督力度差内部监督要么没有,要么力度很差。内部监督流于形式一般情况下比较常见,没有内部监督是极端情况下才有。加强内部监督,日常工作的中监督尤为重要,而内部审计监督必须按既定监督程序,严格执行,领导重视,至少一年内审一次。(四)内控测评方法不科学内控测试方法有很多,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差的方法则事倍功半。很多事业单位不注意内控测评方法的科学应用,或者不重视科学的测评方法。内部控制的测试一般先按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利
23、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判断出可能存在的设计或者运行问题。然后运用定量方法,利用统计抽样技术,科学地缩小测评范围,降低车评成本。抽样测评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前提是抽样的样本要具有典型性,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所以样本容量要有最低量的要求,要保持有足够的谨慎原则。方法的运用上,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观察、询问、检查、再执行等各种方法用其优点,摈弃其缺点。综上可知,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自2014年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之后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仍然存在种种不足,亟待改进。只要通过事业单位主管部门重视、事业单位本单位全员重视、领导重视,并加强审计与内外部监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就能从根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事业单位 内部 控制 评价 监督 通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