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师授课教案参阅五篇.docx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师授课教案参阅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师授课教案参阅五篇.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师授课教案参阅五篇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案的钻研。只有下功夫,刻苦钻研、持之以一年级语文教案。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抓住文眼,理解课文的主旨。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参阅书目: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登陆了高中语文课改网,和12
2、3课件站,利用百度收集了图片和课文美读。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教学要点:介绍背景知识,结合美读,初步感知课文。(打开课件,播放幻灯片1)一、导语:(播放幻灯片2)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清”字“佩弦”。他是的散文家、诗人、_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散文秀丽朴素,我们通过学习荷塘月色一起体会一下。二、背景介绍:(播放幻灯片3)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徨是自然而然的。荷塘月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三、初步
3、感知课文(播放幻灯片4)1.打开课件,欣赏配乐朗诵的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结合画面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2.提问: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课文分为几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播放幻灯片5)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播放幻灯片6)感情变化是
4、:“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复杂的思想感情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的喜悦”。这从景物描写中也能看出。(播放幻灯片7)3.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所写之景即“荷塘”和“月色”,课文那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明确:4、5、6段。4.布置作业:熟读4、5、6段,试着圈点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第一课时板书设计:行踪: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情绪的变化:不宁静淡淡的喜悦超脱不宁静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5、6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一、导入:鉴赏、分析课文4、5、6
5、段的景物描写部分(一)阅读鉴赏第四段1.指名一个学生朗读2.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明确:(第1组)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用田田写出了叶子之多;“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播放幻灯片8)(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
6、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播放幻灯片9)(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
7、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播放幻灯片10)(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播放幻
8、灯片11)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1.学生朗读。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
9、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4.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学们看着幻灯片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播放幻灯片12)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明确:除传神的动词运用外,还用了正反结合、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三)诵读、鉴赏第6段1.齐声朗读。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
10、物,都写了树、小路。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第二段不一样。本段用反衬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寂寞。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4.小结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6段,体会其特点。(播放幻灯片13)二、熟读,品味46段三、
11、布置作业1.背诵46段。第二课时板书: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总结4、5、6段,讨论第三部分的作用,概括主题。一、导入,检查背诵(抽查12名同学)二、总结4、5、6段,理解文中的情与景1.提问: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
12、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三、学生朗读第三部分,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
13、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四、把握全文,结合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五、结合课后练习三,认真体会朱自清散文的特点,谈谈你对他的散文有什么看法。六、小结全文
14、: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第三课时板书: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2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2、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3、把握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的写法。【教材分析】1、本单元所选皆山水游记散文,此类文章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成分
15、。具体到本文,作者借由眼前“乐”事,想到生命短暂,故而有了“痛”感,并进一步想到“前人”、“后人”对“生死”的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当然,教学本文也不能忽略作者表达的积极情绪。这是本文教学难点(不是重点),不可不引导学生体会。2、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载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说法,字、词、句教学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3、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载有“古代诗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的说法,鼓励学生多读是本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教学重点】1、字、词、句教学
16、,如“岁、虽、所以、引、信、相与、兴、或、向”等,帮助学生读懂文章。2、诵读教学,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表示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痛、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2、把握本文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音频朗读、集体朗读、教师范读。2、字、词、句等文言知识教学以学生质疑、师生解疑方式展开。3、以“讨论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绪变化。【教学准备】1、音频朗读材料、视频介绍材料、课件。2、预习作业了解作者、作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借助课_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
17、容,翻译文章一遍。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一则新闻(视频),王羲之妹至帖仅17个字,拍出2400万元。一则典故(幻灯片),兰亭序作了唐太宗的随葬品。足证王羲之无愧“书圣”称号。二、常识简介:作者、作品1、请1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作者。2、用幻灯片展示王羲之书法艺术,点到即止。3、视频短片拓展视野,学生更好理解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三、听音频范读(正音)1、要求学生标出生字词的读音。2、生字词注音。癸(gu)丑修楔(x)事清流激湍(tun)流觞(shng)曲水形骸(hi)游目骋(chng)怀趣(q)舍万殊
18、若合一契(q)齐彭殇(shng)四、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关键词,领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思考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与原因。2、合作学习,讨论并领会作者情感的变化。(1)邻桌讨论。(2)学生展示。(3)教师明确:情感变化:乐痛悲因时、地、景、人、物、事而乐;因生命短暂、人生易老而痛;因“前人”、“后人”对“生死”的感慨相同,故生“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五、教师示范朗读(详解1、2语段字、词、句)1、同学指出1、2段不解的字、词、句。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3、教
19、师幻灯片展示重点字、词、句。重点实词(黑体字):岁在癸丑茂林修竹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足以畅叙幽情足以极视听之娱重点虚词(黑体字):信可乐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词类活用(黑体字):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特殊句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判断句,判断目的)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省略介词的宾语)列坐其次(省略句,省略介词)六、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说明:如果时间不够,本环节略去。七、小结本课时1、同学们大体知道了王羲之其人其事和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2、同学们初步领会了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
20、生命感慨。3、我们详细解读了1、2自然段,读懂了这两个语段的内容。八、布置作业1、以文中三个关键词为纽带,背诵全文。2、借助课_释,读懂文章3、4段内容。3、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积极情感。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3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欣赏。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相关录像。课堂教学设计: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
21、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
22、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
23、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_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必修 教师 授课 教案 参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