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5篇).docx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5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5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一 一、学习目标: 1、熟悉3个生字,会读写11个生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伽利略的思索过程和人们的态度,体会伽利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3、学习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 80分钟(两课时连上) 四、课前预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明确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3、能用自己的话简洁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主要成就。(培育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力量)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
2、习,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题。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着”字在“着地”中读“zho”;在“着陆”中读“zhu”。) 2、检查生字认读状况。 (1)屏幕出示,指名认读。 (2)沟通易读错、写错的字。(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固执”一次中“执”的读音单读时读“zh”,连起来读时,读“zhi”) (3)沟通自己理解的和不理解的词语。 (4)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可以叫简练的概括,也可以简洁复述的方式讲故事),引导学生明白,“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这件事情的结果。 (5)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从生平和宏大奉献两方面用自己的话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出示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头像) (二)结合课文,
3、深入了解两位科学家。 过渡:同学们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对两位科学家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文中是如何介绍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1、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两位科学家。 2、重点检查学生读课文前两自然段,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介绍的关键词发觉: 伽利略:25岁年轻教授 辩论家(争论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辩论家?):(1)能言善辩(2)擅长质疑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寻常的问题)(3)说话有理有据 亚里士多德:20xx多年前哲学家 信奉 真理(奉若神明) 引导学生揣摩人们的心理,朗读“责怪的话”。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此处不作深究,只简洁体会) (三)细读文,体会伽利略的精神。 1、从故事发生,到
4、完毕,伽利略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按挨次概括出来(小标题形式)。指名到黑板上板书,其他人自己写在练习本上。 2、学生沟通,并引导学生发觉: (1)产生疑问(起因) (2)反复试验 (3)宣布结果 (经过) (4)公开试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结果) 3、以读文本,揣摩人物心理。 (1)指名读文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思索伽利略产生并提出疑问,简单吗?为什么? (2)学生争论沟通,然后引读(重点是心理活动):(体会伽利略提出问题不易,体会伽利略士气和献身精神) a对一个大家认为真理的观点产生疑问,如何来读? b对于亚里士多德这样一个权威产生疑问,如何来读? c一个时年仅25岁的年轻教授
5、,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被奉若神明的大哲学家,如何来读? d面对人们的“责怪”,如何来读? e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被活活烧死,而伽利略也可能会面连这样的压力和危急,如何来读? 总之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伽利略的科学精神,读人物心理活动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引导学生抓住“假如”,明确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写法。 通过沟通,引导学生发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反复试验)得出结论,这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同学们也可以仿照这样的方法进展心理活动描写(尤其是对观点产生疑问的内容)。强调这局部属于心理活动描写。 4、引导学生思索:为什么只用用一句话“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很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
6、是确实说错了”,而不写伽利略是如何反复做试验的呢? 学生争论沟通: (1)避开与后面公开试验时的内容重复。 (2)试验过程不是重点,只要能点明伽利略是通过试验得出的结论即可这样既既节省了笔墨,有能说明伽利略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5、引导学生争论思索:伽利略选择公开试验有何妙处?(事实胜于雄辩) (四)品读“人们反响”,体会侧面描写。 1、在公开试验前后两次描写到人们的反响,认真读一读,人们的反响有何不同,应当如何来读这两局部内容?(揣摩围观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不同的感受。) 2、写人们反响的目的是什么?侧面描写,衬托出伽利略面对压力依旧执着的精神。(举例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对“我”的心理
7、活动的描写,体会心理活动及侧面描写的作用。) 3、当试验胜利时,人们围着从比萨斜塔上走下来的伽利略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课件出示) 人们围着从比萨斜塔上走下来的伽利略。 4、学生沟通自己的内容。 5、理解最终一句话,举例说明。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的】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悟课文内容,渗透“不迷信权威,仔细求实”的科学态度。 、领悟“胆大妄为”、“固执”、“惊异”等词语,体会“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弄清伽利略产生疑问的依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导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进而体会“原来像亚里士多德也不是全对的”
8、的意思,渗透“不迷信权威,仔细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任务 、复习: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学习回忆,教师小结,重点让学生说说人们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导入: 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待会儿请你们说说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二、自由读悟,初步感知 、学生读悟第三、四段,教师提示学生边读边画,边读边议。 、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教师适时梳理并板书:“产生疑问反复试验公开验证”。 三、细读课文,引导感悟 、细读第三自然段,领悟伽利略“产生疑问”的依据和“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 默读课文,划出第三自然段的
9、中心句(“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扣紧中心句设问,引导学生读悟: 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读读这句话并填空: 这句话是说物体落下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有,没有)关系,物体越_,落下的速度越_。 、引导学生依据话意,划出示意图。(出示课件) 对这句话伽利略有什么疑问?他是怎么想的? 、教师引导学生读读课文有关句子,并边复述边画示意图。 、再读课文,并按课文内容填空: 假如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a、_ b、_。 对于这两种不同结果,伽利略提出了什么疑问?(“这怎么解释呢?”)说明白什么?(擅长思索,不迷信权威) 、细读第四自然段,领悟伽利略“试验结
10、果”和“求实”的科学态度与方法: 伽利略“试验”的结果怎样?读读课文,用“”划出来(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个结论牢靠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用“”标出有关词语(反复、很多次、都、确实、总是、同时) 再读课文,按课文填空:(思索练习,) 伽利略带着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两个不同总是,铁球往下落的跟铁球的_没有关系。 、细读第五、六自然段,领悟伽利略“公开验证”的意义和“敢于追求真理”的士气。 读读课文,想想人们在观看试验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并联系其次自然段填表: 试验前胆大妄为,固执,会让他丢尽了脸。试验后忍不住惊异地呼喊起来态度变化讨论科
11、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思想变化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组织学生争论(思索练习): “原来像亚里士多德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这句话给你的启发。(小结并板书“敬重而不盲目迷信权威”) 四、朗读升华,读写结合 、结合板书,简要小结,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产生疑问 反复试验不迷信权威 公开试验勇于追求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地试验
12、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对详细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 2、初步学习通过对详细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今日,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看教师板书。(板书课题: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咱们一起来读读吧!(齐读课题)正音、标调。 2、理解“着地”。 “着地”就是落地。“着”是个多音字,你会用它另外的读音组词吗?(请23位同学说) 3、师:课题都理解了,那抓紧去读读课文吧
13、,在读课文时,假如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 4、师:你们有不熟悉、不会读的生词吗?(生答:没有)你们真棒! 师:我们今日学的就是发生在伽利略身上的一个故事。(板书:伽利略),这个“略”是我们要写的字,写这个左右构造的字时,左右宽窄大致一样,应留意左边的“田”部要占“各”字的中间。 请同学们在书上练写一个。 5、师:课文讲的是在伽利略身上发生的什么事呢?(请2位同学说:伽利略做试验的事) 6、师:(指着课题)课题就是试验的结果。 7、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是根据什么挨次表达这个故事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终写什么?(生答,板书:疑问、试验、公开试验) 二、学习1、2自然段。 1、师
14、:(学习课文第一段)课前的沟通,让大家初步了解了伽利略,那文中又是怎样介绍的呢?(生答,找出第一段) 师: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答:他是个辩论家。 师:辩论家就是说他的口才、辩论力量很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生:提问不寻常,教师很难解答。 师:“寻常”就是(生:“寻常”),“不寻常”就是(生:“不一般、很独特”)。 师小结:是啊,伽利略就是一个擅长思索、见解独特的人。 2、理解“信奉”。 师:就在伽利略的那个年月,人们都很信奉亚里士多德。你们家里有谁信奉什么吗?【生自由说】 生:我外婆信奉佛,我经常看到我外婆带庙里去烧香拜佛。 师:你知道她去拜佛是为了什么吗? 生:求佛祖保佑子孙安康、幸福。 生
15、:保佑大家平安。 生:我奶奶去拜佛,求佛祖让我姐姐能考上大学。 师:奶奶、外婆心中都有一个美妙的心愿,她们觉得佛祖是能让她们实现这些美妙的心愿的,对吗?那你们说说,奶奶外婆对佛祖,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崇敬的。 生:是仰慕。 生:很虔诚的。 师:说的好。怀着崇敬的、仰慕的、甚至是虔诚的,这就是信奉。课文中,人们是怎么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找出句子,课件出示其次自然段) 师: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就像信奉神佛一样,当别人疑心亚里士多德,人们会(生答:特别生气的)。(带着那份生气之情说说那些疑心亚里士多德的人吧!朗读:你是什么意思?莫非你要违反人类的真理吗?仅仅是生气对述说吗?【生答:不是】那是什么
16、?【生答:是责怪】带着我们进一步的体会再来读读。朗读:你是什么意思?莫非你要违反人类的真理吗?) 3、(课件出示:其次自然段)在这段话中,还有一对反义词,看谁找的又快又准。(指名答:信奉疑心)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就当人们都信奉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时,年青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却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有谁知道是哪句话吗?(多媒体出示句子:“亚里士多德曾经产生了疑问。”,全班齐读) 2、从伽利略的这一举动看,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生答:伽利略是个不迷信权威的人。) 3、小结:正是其他讨论科学的人的迷信与伽利略形成了鲜亮的比照,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
17、伽利略那不迷信权威的珍贵品质。(板书:比照) 4、师: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地第三自然段,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笔划下来。(学生自读课文划句子) 3、沟通句子。师:徐教师也找到了这句话,但教师将它转变了一下,你们明白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吗? 【课件出示: 他想:假如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但是,假如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生答:(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再依据他的话
18、做出两个假设,最终发觉一个事实中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4、咱们来看看伽利略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话做出的推断吧!(大屏幕演示铁球伽利略的疑问)师:从刚刚的大屏幕演示中,你发觉了什么?(学生自由表达) 5、指导朗读(出示第三自然段最终一句话)。 师:是啊,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伽利略对此布满了(生答:怀疑)。你是伽利略,你会怎么说?(指名读) 四、学习四、五自然段。 1、师:教师想问问你们,在生活、学习中,假如你对某件事情产生了疑问,你会怎么做?(生自由答复)那有疑问时,伽利略是怎么做的呢?自由地朗读课文的有关段落,找出句子划出来,并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学生自学划句子) 2、全班沟
19、通句子。(多媒体出示句子:“伽利略带着没有关系”,感悟“反复”、“屡次”、“确实”,体会伽利略严谨的科学态度。) 生:伽利略有了怀疑反复试验。 师:伽利略做了两、三次试验就认定自己想法是正确的? 生:不是,是很多次,而且每次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错的。 3、师:为了证明自己想法是正确的,伽利略还打算在比萨城的斜塔上进展公开试验,听到消息,人们有哪些反映? 4、指答,多媒体出示句子。 (1)人们为什么说他是一个“胆大妄为”并且“固执”的年轻人呢?(相机指导朗读) 理解“胆大妄为”。 “妄”字在字典中的意思是:荒唐不合理;非分地,出了常规地,胡乱。从“妄”字可以看出,这是个贬义词,是人们对伽利略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 铁球 同时 着地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