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设计(通用8篇).docx
《《出师表》教学设计(通用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师表》教学设计(通用8篇).docx(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出师表教学设计(通用8篇) 【教学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把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2、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3、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今日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闻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拟熟识。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最终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
2、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预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软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动身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留意领悟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并正音 三、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清楚。读毕酌情讲评。然后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
3、参看课本解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讲解文章第15段 1、齐读第1段。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疏通字句。 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讲解:诸葛亮首先奉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接受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提问二:诸葛亮用什么来鼓舞刘禅? 讲解: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舞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尽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2、指名朗读第2段: 疏通词句。 提问:诸葛亮在这段中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讲解: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
4、罚要善恶清楚,对内廷和外廷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3、分别朗读第3、4段: 疏通词句。 提问:这两段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其内容是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用人。 4、齐读第5段: 疏通词句。 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中,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近、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臣子。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15段。 2、整理这几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于、以”等的用法。 3、思索第69段的内容。 其次教时 一、齐读第6段 1、疏通词句。 2、提问:本段写什么内容? 讲解: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刘备三顾草庐,委以大任,器重信
5、任的优遇。 二、指名朗读第7段 1、疏通词句。 2、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诸葛亮主要是说明自己报效先帝、尽忠蜀国的挚情和伐魏兴汉的雄图,并再次叮嘱刘禅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纯”之臣。 三、齐读第8段、第9段 1、疏通字句。 2、提问:第8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诸葛亮在这段中主要是劝勉刘禅要牢记刘备遗训,砥砺志行,专心国事,善理政务,接受雅言。 3、齐读第9段: 串讲。“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临表”:面对奏表。“涕”:泪。“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说的是什么;这是谦词,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四、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1、道: 道路。“中道崩殂”
6、。 方法。“咨诹善道”。 2、遗: 遗留。“以光先帝遗德”。 (wi)赐予。“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为: 是。“俱为一体”。 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做,担当。“众议举宠为督”。 4、论: 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谈论。“每与臣论此事”。 5、无: 没有。“若无兴德之言”。 不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6、行: 实行。“然后施行”。 行为。“性行淑均”。 (hng)行列。“必能使行阵和谐”。 7、益: 好处。“有所广益”。 增加。“至于斟酌损益”。 虚词总结: 1、而: 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连接状语与谓语。“可计日而待也”。 2、于: 在。“然侍卫之臣
7、不懈于内”。 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 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到。“还于旧都”。 3、以: 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 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作课后练习。 出师表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融情于谈论、表达,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见。 3、领悟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把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
8、辞切的特点。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有两年的学习古文的历史,把握了肯定的学习古文的阅历,因而疏通文意不是教学的重点,针对这篇表文情辞恳切的、感人至深的特点,特制定出的教学重点是有条有理地将此名篇读出深度,读出情味。而蜀汉进展和出师北伐的历史背景学生知之甚少,可这一点利于激趣学习,二者可以帮忙学生更进一步熟悉诸葛亮两朝老臣的忠诚形象,所以有必要适当介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1、今日,教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 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9、? 2、诸葛亮的状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闻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苦,万古流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才智的化身。 才智确实是诸葛亮身上刺眼的光线,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行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二、感知学习 1、默读课文(15自然段)诸葛亮“言”了些什么? 同学回答下列问题,大致梳理文意。教师适时落实字词并板书要点。 教师引导学生:课文中摘引原句,说清晰诸葛亮所言的主要内容,语言要
10、简洁明白。 要点:宜开张圣听;昭平明之理;宫中之事,悉以咨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亲贤臣,远小人。 2、请把这几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索: 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三个方面的建议: 1、广开言路;2.赏罚公正;3.亲贤远佞。 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由于刘禅是个比拟昏庸、简单受身边佞臣蛊惑的君主,如不亲贤远佞,就会消失“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状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其中“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是不能只听身边小人的谗言,对贤臣更是要“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这些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3、给出
11、“表”的概念,交代文章背景。 针对以上总结的内容,诸葛亮为什么会涕零?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争论。 再读课文,联系补充背景素材,思索、争论、沟通。 1、分析原文语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未半、中道背后的含义) 2、分析原文语句:益州疲弊,此诚危险存亡之秋也。(疲弊、危险存亡的局面在哪些背景中可以看出?) 补充背景材料: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221年,刘备建汉;公元222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2年,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与吴国在猇亭一战(即三国演义“火烧
12、连营三百里”),兵力大损,败走白帝城,次年病死。吴国夺取了荆州大局部地区。 当时三国的局势: 益州豪强及南方夷族发动叛乱。 魏国坚固地掌握着全国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政治、军事、经济上占有明显优势。 吴国掌握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力气比拟雄厚。 3、追问:在此种危险状况下可不行以不出师北伐? 给出背景材料:白帝托孤。 刘备:“朕得意丞相,成其帝业,何期智术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羞回成都与丞相相见。今日病已危笃,不得不请丞相托以大事也。” 刘备:“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与卿等中道而别也。”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
13、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联系原文语句分析: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小结:以上内容和背景可以总结出“出师难”。 4、诸葛亮的劝谏之难。 前文我们分析过,蜀汉当时处于益州疲弊的局面,但又有先帝托孤之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旦出师,先不说伐魏能否成功,大本营的安定就够让诸葛亮担忧的,因此在出师之前反复吩咐。此时此刻的诸葛亮内心多么焦虑困难啊! 小结: 以上内容可以总结出“劝谏难
14、”,再和前面的“出师难”结合起来看,不难体会到诸葛亮在表文完毕之时为何会“临表涕零”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我们在出师表中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境况困难,在冲突中挣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而不是隆中一对天下就三分,羽扇一挥樯橹就灰飞烟灭的神。 5、带着对诸葛亮情感的体会,再读课文。 四、人物分析 请结合文章的内容,或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完毕语: 一个个后来者,读出师表时扼腕叹息、仰天长叹或缄默思索。他们中有岳飞,有杜甫,有陆游,有文天祥,他们读出师表就像受到一种庄重的”呼唤。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感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带着这些
15、人以及你对诸葛亮出师表的理解,读熟并齐诵出师表。(课件出示:岳飞手书出师表和杜甫、陆游、文天祥的诗句) 出师表优秀教学设计 篇3 适用年级:九年纪(上)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A了解、创作背景以及表这种文体。 B指导朗读背诵,积存文言常识 2、力量目标: A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B理解字句,培育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力量 3、情感目标: A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见,初步领悟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B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背诵,积存文言常识 2、理解字句,培育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力量
16、教学难点: 1、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讲解法使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积存文言学问。 B提问法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伴随着“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完成对文本的学习。 C创设情景法通过对文本写作背景的梳理,为学生尽可能的复原当时的心境,让学生从对和创作背景的理解动身,来对课文进展解读,体悟文中所呈现出的爱国情怀。 2、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理想与志趣”,围围着这个主题,我们先后学习了孟子和墨子的文章。在文章中了解了他
17、们各自不同的志向: 孟子,主见为道义舍弃他珍贵的生命。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他的文中这样写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着也。” 而墨子,提倡为和平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今日,我们将要去了解一个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他就是诸葛亮,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介绍,解题,文章创作背景 1、提问:关于诸葛亮,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有意的同学起来说一下? (学生答完之后,适当进展补充) 2、指出“表”这种文体 表: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恳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3、解题,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
18、出师表。我们将要学的也是前出师表。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三朗读课文,梳理字词读音 、教师范读课文,读得要感情,使学生产生共鸣。要求学生留意体会教师的读法,并留意一些字词的读音。 、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四、指导划分层次构造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 A在国家危险的形势下,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 B采纳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 C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恳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
19、出师的决心? 1、学生依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索,拟出初步答案 2、学生答问,师生共评(需板书) 请学生说出他的个人划分观点,如有缺乏,请学生进展补充,在一起归纳段意。 板书:第一局部()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其次局部()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局部()分清责任,说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自然段 1、教师学生结合解释共同翻译课文,并重点留意一下词语的意思: 疲弊:指国家贫困衰弱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异同:偏义复词,偏向异 及:以及 为:做 2、在译读课文的同时,思索争论完成以下问题。(可以抽学生答复,缺乏之处再由教师进展补充) A为什么说当时是“危险存亡之秋”? B指出当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出师表 教学 设计 通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