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三联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贵州省三联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三联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贵州省三联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L本试卷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 .答卷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在条形码粘贴区域规范贴条形码。3 .答卷时,请认真读题,客观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必须使用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 的位置,字迹工整,笔迹清晰。4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5 .请保持答题卡平整,不能折叠,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不用 收回)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
2、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 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 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 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 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 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 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 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
3、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 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脸,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 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 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 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 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 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鹑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4、: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 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 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 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7第段描写月光的动词极具表现力,对此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A. “泻”字指“很快地流”,虽紧扣“月光如流水”此喻,但与“静静地”有矛盾,B. “浮”字写出水雾自下而上扩散,月光自上而下弥漫,主要目的是用月光凸显水雾 的轻薄缥缈。C. “洗”字与“在牛乳中”搭配,表现月下荷塘的纯净,突出花叶特有的奶白色调和 实感。D.“笼着轻
5、纱的梦”形象写出月光下荷花的朦胧,传达出作者此时淡淡的喜悦。8 ,请赏析第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9从全文来看,第段的采莲赋有何作用?【答案】7.C8.本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花香本是嗅觉,用听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描绘,突出表现了花香的淡、隐隐约约、似有还无的特点,形象生动。9.从内容上来看,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采莲赋的热闹、 欢快,可以看出作者与现实抗争的失败,思乡是作者为了摆脱现实忧伤所做的再一次 努力。从形式上来看,引用诗词,形散而神不散,增强文章的优美性。【解析】【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A. “但与静静地有矛盾”错误,“泻”字很
6、平常,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 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因此二者并不 矛盾。B. 浮字写出水雾自下而上扩散,月光自上而下弥漫”错误,应是“青雾”自下 而上弥漫,而非“月光”弥漫。D. “笼着轻纱的梦形象写出月光下荷花的朦胧”错误,通过花的安谧、恬静,衬 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故选Co【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此句写荷香用了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用听觉来写嗅觉。“缕缕清香”与“渺 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 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
7、的意 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用远处的“歌声”来 形容“清香”,写出了花香的淡、隐隐约约的特点,也烘托出环境的幽雅与宁静。【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入手。从内容上看:采莲赋是梁朝皇帝萧绎撰制的,属宫体文学范畴,内容是写一群美 丽绰约的少女在风和日丽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的嬉戏,以及由眼前美景引起的对心上 人的思念。写的内容“热闹风流”,洋溢着青春气息,作者在衔接处说“忽然想起采 莲的事情来了”。其实这“忽然”并不忽然,由眼前荷塘想起诗歌里的采莲,顺理成 章,水到渠成。朱先生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正因为孤
8、独寂寥,所以他就在他 的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来与之对抗,并满足自己 的向往。只不过这种满足是暂时的,现实生活中是“无福消受”的。因此对采莲赋 的引用,是朱先生在孤独、冷清的现实世界中的一次快乐的精神畅游,它反映了朱先 生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是对麻木不仁、对“我”一切心理活动全然不知全 然不晓的局外人似的“妻”的生活态度的否定。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在孤独中的 思乡之情也是他的忧愁,引用采莲赋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形式上看:根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引用诗词常见的手法,很容易得出采 莲赋能够丰富文本内容,符合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增强文
9、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能够让读者融入作者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中去。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 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 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 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 相若也,道相似也,位
10、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 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1 .下列句中“师”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师”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而耻学于师B.孔子师郑子、茂弘C择师而教之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2 .作者写“句读之不知,惑
11、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一句的用意是()A.赞扬不知句读而拜师学习的小孩子,批评有惑不解又不拜师学习的成年人。B.对那种小孩子不学句读,成年人不去解惑的社会现象表示不满。C.对那种不知句读倒要从师学习,不知解惑却不从师学习的社会现象提出批评。D.赞扬不知句读却从师学习的风气,批评不能解惑又不从师学习的做法。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答案】10.B 11. D 12. C13. (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2)不知句子(如何)
12、停顿,不能解答疑惑,不知句子(如何)停顿,有的向老师 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 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彼童子之师”是句子的主语,“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是谓语,是对“彼童子之师” 的进一步解释,所以应该从“彼童子之师”后边断开,排除AC;“授之书”和“习其句读”是并列结构,“者”跟在这两个动词词组后,指代这一类 人,所以“授之书”和“习其句读”中间不能断开,“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是一句完整的否定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o11题
1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师:从师。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A.师:老师。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B.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句意:孔子以郑子、蓑弘为老师。C.师:老师。句意:就选择老师来教他。D.师:从师。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故选D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小学而大遗,吾未 见其明也”可知,选项中的句子是作者批评士大夫之族在拜师求学上的浅见,文章论 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14、,可见作者并 没有赞扬的情感,而是对当时“不知句读倒要从师学习,不知解惑却不从师学习”这 一社会现象提出的批评。故选C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众人”,一般人;“其”,他们;“下”,名词作动词,低于;“耻”,形 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于”,向。(2) “句读”是断句意思,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断句很重要;“惑”,疑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不” 通“否”,指不从师学习。参考译文: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 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
15、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 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 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 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 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 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不能解答疑惑, 不知句子(如何)停顿,有的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 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 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
16、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 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 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 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 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 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4.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
17、一项是()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 孤寂之情。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 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 抒之情缠绵琲恻,动人心弦。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 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15 .根据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两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 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那些寄寓?【答案】14.C15.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
18、;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 能力。C. “缠绵俳恻”理解错误,颈联高度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结合前面所写 的景以及本联中“万里”“百年”等词可以看出颈联既有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 之情,有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之意,悲怆而博大,并不“缠绵俳恻”。故选Co【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在写这首诗时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潦倒新停”和颈联的“百年多病”, 即写出了个人病困潦倒的生活,表达对自己这种生活的慨叹之
19、情;作者一生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繁霜鬓”和颈联的“百年”,说明此时的诗人已 是迟暮之年,双鬓已白,百病缠身,诗人想到自己却无所成就,心中充满了激愤与哀 怨,此诗寄寓了诗人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这首诗是诗人在农历九月初九独自登高所做,此时正是秋天,万物萧条,诗人目睹 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潦倒穷困,愁肠百结,愁绪万千,想到了 各地的叛乱,国势的艰危,不禁有了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这首诗是诗人在五十六岁时,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 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势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百姓生活非常艰难,也像自己一样穷 困潦倒,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对人民艰苦命
20、运的关切。(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羽扇纶巾,谈笑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两句写李白 在梦境中登天姥山时的所见所闻,太阳从海上升起,诗人耳畔萦绕天鸡的叫声。(4)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转变成诗人对贤才的思慕。【答案】 .橘橹灰飞烟灭 .一片神鸦社鼓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 鸡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橘、鸦、壁、闻、衿、悠。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
21、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学期到来,我校推出一门全新的通识课“家常菜”,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 过去,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非常少,而且多是,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家常菜”这门课找到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学习难度不大,门槛不高, 却能让学生O()o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任。通过,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升厨艺,还能真正体会到做菜的辛苦和乐趣,增加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从而减少食 物浪费,进一步养成的生活作风。期末考核时,学生的“作品”会摆在食堂的专门窗口,供师生们品鉴,这又会给学生带来满满的成就感。烧菜做饭作为一项生活技能,能让学生受益一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烧菜
22、做饭 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 得感恩、更懂得分担。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纸上谈兵受益匪浅自己动手勤俭节约B.形同虚设受益匪浅身体力行吃苦耐劳C形同虚设不虚此行自己动手吃苦耐劳D.纸上谈兵不虚此行身体力行勤俭节约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劳动者在幕后辛勤付出,才做出了一道道家常菜B.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都承载于一道道家常菜C.一道家常菜,通常承载着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D.一道家常菜,劳动者在幕后通常有着辛勤的付出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23、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 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B.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 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C.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 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D.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使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得以增强,有助于在和家人 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答案】17. A 18. C 19. B【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州省 三联 教育 集团 2022 2023 学年 上学 质量 检测 语文试题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