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教学大纲.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名称:智能交通系统课程代码: 1215258022学时学分:32/2课堂 26,试验 6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一、课程目标英文名称: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适用专业:汽车、交通类应开课学期:5编制日期:2023 年 9 月智能交通系统是为交通相关专业学生了解智能交通系统的根本学问而开设,通过该课程使学生了解智能运输系统的体系框架、核心技术和评价方法。把握智能运输系统的各子系统原理、功能及其设施。领悟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对提高交通运输水平的意义。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使学生具备如下学问和力量:1. 学生觉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的力量,培育学生整体思维、融会贯穿、学会学习的力量。2. 使学生了解智能交通系统的根本概念、进呈现状与趋势;生疏智能交通系统的根本概念和体系构造,把握智能交通系统的根底理论及其应用技术;提高学生在智能交通综合应用方面的力量,在智能交通相关技术领域具备较宽广的学问面和专业面二、课程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安排。二、课程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安排1、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智能交通系统课程主要以讲授、争论、分析计算为主,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乐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本课程目标、学问单元与学时安排见表1。表 1 课程目标、学问单元与学时安排1. 绪论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的和要求:1.介绍
3、智能交通系统理论试验对应的课学时学时程目标1.1 智能运输系统的产生与进展1.2 智能运输系统的进呈现状1.3 智能运输系统的进展趋势2. 智能交通系统的理论根底的概念,进展历史与趋势等。2. 了解智能交通系统的争论内容。 重点: 能描述智能交通系统的地位与作用。难点:描述智能交通系统的进呈现状和进展史。教学目的和要求:1. 把握智能交通系统课程目标21、2课程目标2.1 动态交通安排理论2.2 智能协同理论的理论根底,动态交通安排理论,智能2协同理论;1、22.3 交通网络实时动态交通信息推测理论2.4 智能掌握理论3. 智能运输系统的信息采集、处理技术与应用3.1 概述3.2 交通信息采集
4、技术3.3 交通信息处理技术3.4 本章小节2. 生疏交通网络实时动态交通信息预 测理论,智能掌握理论;3. 把握最优路径选择模型及其诱导算法。重点:.把握智能交通系统的理论根底。难点: 生疏智能交通系统各种技术的原理、特点;能娴熟最优路径模型的计算方法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握 1.交通根底信息采集技术,宏观交通流参数的采集方法; 2.行程时间采集技术,交通通信技术;3. 交通地理信息及其定位技术,交通信息融合技术根本理论与方法。2重点:把握智能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难点:把握常用的交通信息采集技术的原理。课程目标1、24. 交通治理系统4.1 概述4.2 国外典型的交通治理系统简介4.3 类似的交
5、通治理系统简介4.4 本章小节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智能治理系统的组成,生疏交通监视子系统的构造、关键技术;2. 生疏交通监视子系统的构造、关键技术,生疏电子警务与办公自动化子系统的构造、关键技术。重点:把握交通治理系统的组成体系构造及应用。难点:把握常用的交通治理技术的原理。课程目标21、25. 公共交通系统5.1 概述5.2 智能化调度系统5.3 公交信号优先系统5.4 快递公交系统5.5 本章小节教学目的和要求:1.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体系构造;2. 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应用的典型技术;3. 智能化调度系统。4重点:把握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的技术 难点:把握常用的公共交通技术的原理。课程目
6、标1、26. 出行者信息系统6.1 概述6.2 交通信号掌握系统6.3 视频监控系统6.4 交通诱导系统6.5 闯红灯电子警察系统6.6 基于静态数据的车载导航系统6.7 车联网时代动态交通信息效劳6.8 智能停车系统6.9 应用案例7.高速大路交通大事治理系统7.1 概述7.2 交通大事治理7.3 外大事治理系统框架7.4 我国的大事治理系统框架7.5 本章小节教学目的和要求: 1.出行者信息系统的作用、特点与效果,出行者信息系统的效劳内容与技术进步;2. 出行者信息系统的效劳内容,出行者信息系统的技术进步;3. 城市交通诱导系统的概念,城市交通流诱导系统构造框架重点:把握出行者信息系统的效
7、劳内容和相关技术难点:把握出行者信息系统体系的技术教学目的和要求:1.高速大路的定义、特征和类型;2.交通大事治理,大事治理系统国内现状。重点: 把握高速大路通信系统理论及应用难点: 高速大路收费系统和监控系统理论及应用课程目标21、2课程目标21、28. 电子收费系统8.1 概述8.2 电子收费系统的原理和构成8.3 电子收费系统的关键技术8.4 电子收费系统的进展和教学目的和要求:1.电子收费系统总体框图,电子 收费系统的根本构成;2.电子收费系统的应用技术,电子收费系统在交通需求中的应用。4重点: 能针对电子收费系统的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课程目标1、2应用8.5 本章小节难点:
8、 能绘制电子收费系统的工作流程图。9. 汽车与自动驾驶系统9.1 概述9.2 世界智能车辆的争论与进展9.3 驾驶人行为检测技术9.4 智能车辆与机器嗅觉9.5 导航与定位技术10.智能交通系统的效果评价10.1 智能运输系统评价概述10.2 智能运输系统评价内容10.3 ITS 综合技术评价方法10.4 本章小节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智能车辆的产生与进展,智能车辆的争论方向,智能车辆的争论范围,智能车辆体系构造;2. 把握智能车辆技术的应用,智能车辆系统构造与微机测控系统,基于视觉导航的智能车辆模糊规律掌握,智能车辆的自主驾驶与关心导航。重点:生疏车辆关心掌握的功能、内容,生疏车辆辅掌握系
9、统的子系统的功能。难点,能绘制车辆关心掌握的功能构造图教学目的和要求:1.智能交通系统技术经济评价重点:把握智能交通系统的效果评价方法难点:把握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和指标分析,智能交通系统的效果评价。课程目标41、2课程目标21、2、32、课程试验教学内容及要求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是最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课,打算试验教学学时为 6 个学时,通过试验,使学生具备如下学问和力量:1) 、学会设备操作、报告撰写根底学问,培育学生在试验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力量和对试验数据的综合处理、归纳分析、得出试验结论的力量。2) 、通过该试验课的根本训练,使学生真正体会智能交通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连接 ,以
10、及对生活带来的便利。本课程试验学时共 6 学时,设 3 个试验,如表 2 所示。表 2 试验内容与学时安排序试验工程号名称试验内容与要求学时试验类别试验 每组 必做/ 类型 人数 选做播放交通指挥中心,公交调度中心录像,安排参与。利用仿真软件,2技术验证10必做建立交通仿真环境,参观虚拟现实根底试验室利用浮动车、雷达、测距仪等,进技术行道路车辆驾驶跟驰试验;试用车2根底综合10必做载导航仪,学习试用GIS在不影响交通秩序的状况下,能随技术1 ITS 应用试验2 车辆导航系统应用试验3 交通流视频检 时随地自动实时识别、检索和记录2测与应用分析 行进中的车辆车牌,继而检测车流量信息,分析交通流参
11、数根底综合10必做试验根本要求学生、试验教师进入试验室应遵守全部学校规章制度。认真学习试验指 导书中电路试验须知。试验室开放时间内应遵守学校及试验中心的开放 安排。试验过程中,应首先保证人身安全,认真负责、科学的使用仪器设 备。编写试验报告要标准,应包括:试验名称、目的、内容、原理、设备 及仪表名称、规格、型号、试验装置或连接示意图、试验步骤、试验记 录、数据处理或原理论证、或试验现象描述、或构造说明等;试验报告应附有试验原始记录;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试验报告要认真批改、评分、签字。三、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这门课涉及多门学科,而且教学内容多,实践性强,通过分析课程性质、特点和教
12、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考核等需要教学改 革,在教学中,不仅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涉及不同展现形式的教学课件,不同的教学学问 点承受不同的施教方法,特别强调与学生的互动,留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捕 捉智能交通系统进展动态,让学生乐观参与该课程,培育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四、课程有关说明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交通运输学、交通运输概论。智能交通系统是交通安全与智能 掌握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应作为专业根底课的选修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 学生对智能交通系统中各子系统的根本原理及关键技术,为各后续课程做必要的学问预备。五、考核方式基于智能交通系统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
13、的关联性,制定本课程质量评价方法。课程考试考核总成绩由过程考核和结课考核构成,具体考核方法如下:(1) 过程考核以学生课堂出勤率、课堂答复以下问题状况和参与辅导答疑状况,以及作业 、争论、测试为考核依据。(2) 结课考试承受闭卷考试。(3) 课程成绩构成:过程考核成绩占30%,结课考试成绩占 70%。六、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建议教材选用:智能交通系统徐建闽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23.082、建议教学参考书:1 智能交通系统概论陆化普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2023.112 智能交通系统ITS概论黄卫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23.73 智能交通系统导论朱茵、王军利、周彤梅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23.06课程目标结课考试表 3考核方案考核环节权重过程考核作业课堂争论测试课程目标、学生觉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培育学生整体思维、融会贯穿、学会学习的力量。70%10%5%15%70%10%5%15%1 主要分析方法根本概念把握程题正确率;2测试题目的正确课程争论的态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