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下册马说考点详细讲解目录:文学常识;考点精讲;习题解析。一、文学常识1.马说的作者是唐代韩愈,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2.马说是一篇托物寓意之作,作者借千里马不被赏识,来比喻贤能之人不受重用,同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韩愈年轻时曾在长安应试觅官十年之久,却一事无成,对“伯乐不常有”有切肤之感。3.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韩昌黎集。4.经典评价:清代林云铭在韩文起卷八中评价道:“马说以千里马喻贤士、伯乐
2、喻贤相也。有贤相,方可得贤士,故贤相之难得,甚于贤士。若无贤相,虽有贤士或弃之而不用,或用之而畀以薄禄,不能尽其所长,犹之乎无贤士也。末以时相不知贤士作结,无限感慨。”其概括精当。“韩文起”指韩愈,因为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所谓“八代”是指从汉至隋的八个朝代,其文风一天不如一天,唐代韩愈一出,一扫八代衰靡文风,使古文得以振兴。二、考点精讲【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考点】伯乐传说中把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人们也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称为伯乐。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
3、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后人以“伯乐”指善于发现人才的人,以“千里马”比喻人才。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这样。注意:“然后”本来是两个词,后来发展为一个连词,现在还在用,表示前后相承的关系,因此,翻译的时候也可以保留“然后”。但如果单独解释这个词,应该理解为“这样以后”。而转折连词,译为“但是”或“可是”。【原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译文】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考点】故连词,连接分句,表示结果,译为“所以”或“因此”。虽连词,表示让步,译为“即使”或“虽然”。祗读作zh,
4、同“衹(只)”,译为“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在根本不识马的奴仆手下受辱。奴隶人:奴仆。奴仆,仆役,指喂马的奴隶、奴仆。骈死一同死。骈,读作pin,两马并驾,这里引申为并列。槽枥马槽。槽:读作co,盛饲料或喂牲口的器具。枥:读作l,马槽。如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称:读作chng,动词,闻名,著称。【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考点】马之千里者这是定语后置句,译为“日行千里的马”。定语一般应放在中心词之前,但古汉语里定语也有放在
5、中心词后边的,用“者”作标志,如“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是定语,修饰“少年”;也可用“之”“者”表示后置,如这里的“马之千里者”,就是指“千里马”,用“之”“者”做标志,就把定语放到后面了。译为现代汉语时,把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一食吃一次。食:读作sh,吃。或有时。尽动词,吃尽,吃完。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注意:在古代,表示容量的“石”读作sh,在现代汉语中读作dn。食马者喂马的人。食: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都读作s。【原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