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苏轼作品专练.docx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苏轼作品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苏轼作品专练.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文专题训练-苏轼作品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晁错论苏轼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
2、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渍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已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已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
3、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1下列对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B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C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D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2下列
4、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月”,一年或一月,文中指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期,原指服丧一年,李密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就是这个意思。B“山东”,指崤山以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文中沿用了这一说法。C“七国”,是指西汉封国。西汉初年封国与郡县制共存,郡县为封国的下辖行政单位,其主要行政官员为“郡守”。D“天子”,文中指汉景帝刘启,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期间(汉景帝前元三年),因晁错的“削藩”政策而引发“七国之乱”。3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在这篇史论中,
5、对晁错“削藩”的改革措施基本还是采取赞成的态度的,对晁错的,出发点是忠于君国的观点也是基本认可的。B苏轼在这篇史论中的主要观点,不是对晁错的失败表示可惜,而是指出晁错自己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C苏轼这篇史论的时代背景是:北宋中期,天下治平已久,文恬武嬉,却积贫积弱,隐藏忧患。作者论史,是希望在有所作为铲除积弊的同时,也能借鉴历史教训以成就大事。D晁错提议“削藩”的本质是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是汉景帝并不能体察晁错的忠心和用意,以致在七国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时,杀晁错来说服他们退兵。4把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1)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
6、之也。(2)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5作者认为晁错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挽救的办法是什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教战守策苏轼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
7、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疾,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今王公贵人,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
8、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节选自苏轼教战守策,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B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9、C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D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意为招引、招来;与“然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的“致”意思不同。B惟,意为只、只是;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的“惟”意思不同。C寒暑,指四季气候的冷暖变化,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的“寒暑”意思相同。D渐,意为征兆、苗头,做名词;与成语“防微杜渐”中“渐”的意思相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10、)A文章第一段苏轼就称许先王重视战备、农闲时操练人民武事的做法,并批评后代君主轻信腐儒的错误认知。B苏轼拿开元、天宝年间国家安定而生乱的例子,正面论述了和平时代也需要备战以维护国家安定的必要性。C“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都道出弱国向强国献媚而致祸的因由。D苏轼认为纵使天下不会发生战争,也不能够只知安逸而不知危险,只图逸乐不行劳作练兵,否则必有大患。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2)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10苏轼用人的身体为喻阐述了国家战备的重要性,请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1、B
11、句意: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结合“自将”“至危”“居守”“至安”分析,此处为两个句子,而且应该句式内容是对称的,“至危”“至安”后面需要断开,排除AD。“难首”为“为”的宾语,中间不断开;“己”作为“为”“择”的主语,“择”前面需要断开排除C。2CA.正确。句意: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B.正确。C.“郡县为封国的下辖行政单位”错,应是“国与郡在地方行政级别上大致相等”。D.正确。3D“汉景帝并不能体察晁错的忠心和用意”错误。结合“昔者晁错尽忠为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