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大变革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及其意义难点: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本课立意:通过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纷争、变法图强的历史,了解华夏族、华夏观念的形成过程,探究社会大变革带来的制度与思想文化领域的伟大创新。子目间逻辑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政治变革,表现在思想领域的争鸣。内容取舍:本课舍弃了对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状态的描
2、述,选取各国发展中典型性事件,讲述这一时期经济、政治的总趋势、大线索。课堂子目变动:课堂用子目:一、经济发展 二、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三、变法运动 四、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教材原子目: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三、孔子和老子 四、百家争鸣 一、经济发展 (经济大发展)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影响经济 唯物史观: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对上层建筑变革的影响首先,看看当时经济发展情况(见教材):1.农业的发展: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生产力发展牛耕得到推广水利灌溉工程大量修建2.工商业的发展手工分工更加细密 手工业技术进步货币流通广泛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涌现很多工商业主财富雄厚逻
3、辑关系讲解:农业是基础,铁犁牛耕,带动手工冶铁业发展,也会带动商业发展。生产力发展,出现新的生产关系,那旧的就将面临瓦解崩溃:井田制逐渐瓦解,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 、小农经济开始出现、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二、政治大变革: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政治、民族关系)破旧:两张形势图对比得出的信息有:王畿范围缩小了很多,说明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逐渐减少,实力衰弱西周的很多小的诸侯国,到东周就消失了,被一些大国吞灭了如齐国,灭了30余国,成为东方大国,晋国,灭了40余国,成为中原大国,楚国灭了40余国,成为南方大国,秦国并了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 可见:周王室势力日益衰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崩溃宗法制逐渐瓦解崩溃立
4、新(或变革):春秋:是奴隶主同奴隶主之间为争夺领地而展开的战争,是奴隶社会性质,齐国、晋、楚、吴和越先后建霸权,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是新兴地主阶级为达到统一而发动的战争,是封建社会性质。在政治体制上,奴隶制的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崩溃,向封建制转型。由君主、贵族等级分权制(指分封制和宗法制,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和财产的制度。当时只有贵族才能当官,也叫贵族政治)走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华夏认同:华夏文明影响力扩大、各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增强第二个新变革是什么呢?我们先看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典故:楚王问鼎 见课件你不要倚仗九鼎!楚国只要销毁刀剑上的刃
5、尖便可以铸成九鼎。楚庄王,一个诸侯王问天子鼎的轻重大小,是僭越,是踩红线,想取周天子二代之。但还有更深层次上意思,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楚国在当时也就是南蛮,楚王问鼎,就蕴含了他对华夏传统中九鼎象征王权传统的认可。为取得统治华夏的霸权,需获得九鼎,并使得自身统治具有合法性,才能够获得华夏认可。从楚王问鼎的故事中,可得知:楚庄王想从周天子手中夺得天下。蕴含了他对华夏传统中九鼎象征王权传统的认可。选择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也北上中原争霸。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
6、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被中原先进的文化所吸引,民族交融加强,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故B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正确。历史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为秦统一奠基战争客观上加速了各个区域的民族融合,促使华夏认同加强、华夏族发展,初步实现了局部统一,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重点突破: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也有人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与兼并战争是灾难性的战争。谈谈你是如何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与兼并战争的? 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与兼并战争掠夺财富、兼并土地,都给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但争霸战争客观上加速了各个区域的民族融合,促使华夏认同加强、华夏族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初步实
7、现了局部统一,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些都是积极影响。小结:知识构架:标题:列国纷争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列国纷争中,中原各国与周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融合加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时期,并发展于战国,对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过渡:现在讲二、政治大变革中的 政治体制转型三、变法运动 (推动社会转型) 第一目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影响,透过现象看更本质的东西。按照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路,我们看看接下来会有哪些变化?哪些人会大量开垦私田,拥有大量私田周天子不会、诸侯地方上老大,基本上也不会(但也不排除一些有敏锐的经济头脑,把
8、握住历史发展方向的诸侯),最积极的就是卿大夫:政治地位的尴尬,同时有经济实力做这件事情。卿大夫拥有大量私田,成为了新兴的地主阶级;拥有公田的是旧贵族,比如各国君主,新的阶级关系出现。新兴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力,旧贵族当然不肯放弃既得利益。于是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由于根本利益的冲突,矛盾不断激化,这种矛盾演化成了新的阶级矛盾,即地主阶级与奴隶主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卿大夫掌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三家大夫:卿大夫,从奴隶主贵族中分化出来的新兴地主阶级。春秋中后期,铁犁牛耕得到推广,生产力上升,开辟多私田,公田荒芜。奴隶主贵族要
9、求征收私田赋税,而从奴隶主贵族中分化出来的新兴地主阶级,如卿大夫,要求不断提升本阶层政治、经济地位,于是,卿大夫与国君权力斗争日烈,结果:地主阶级夺权成功。(后,改革变法,巩固地位;旧奴隶主贵族主动变法,适应历史的发展趋势)1.变法运动背景原因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阶级:土地私有程度的加深使得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军事: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需要富国强兵。 思想: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武器2.性质:从原因中看变法性质:封建性质的变法,将会推动社会转型3.商鞅变法内容对照变法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