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短文两篇》考点详解(原文 译文 考点)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第17课《短文两篇》考点详解(原文 译文 考点)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短文两篇》考点详解(原文 译文 考点)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考点详解一、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考点】之结构助词,译为“的”。可动词,译为“值得”。下文的“可远观”的“可”也是动词,意思是“可以,能够”。者代词,指代前面说的“草木”,可以译为“的草木”,也可以采用的字结构,把“可爱者”译为“值得喜爱的”。甚表示程度的副词,叫做程度副词,意思是“很,非常”。蕃读作fn,意思是“多”,与“繁”是同义词,可以组词“繁多”。有人把“蕃”理解为“同繁”,这是把“蕃”看作是通假字了。笔者认为:“蕃”与“繁”读音相同,都可解作“多”,还是应该看作同义词。【原文】晋陶渊明独爱
2、菊。【译文】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考点】陶渊明字元亮,后改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喜爱菊花,在宅边种植菊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表达了与世无争、悠然自得心志。后来,菊花就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的象征。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诗写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中“陶家”的“陶”就是指陶渊明。独副词,意思是“唯独,只”。【原文】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译文】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考点】自介词,意思是“从,自从”。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来动词
3、,表示趋向,即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可以译为:(以)来,到现在。这里译为“以来”。【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茎。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靠近赏玩。【考点】予读作y,人称代词,译为“我”。“予”还有一个常用义是“给”的意思,可以组成“给予”的词。注意:“给”单用时,读作gi,而“给予”(也作“给与”)就要读作j y,现代汉语词典对“给
4、予”的解释是“给(gi)”。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淤泥而不染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理解为“出于淤泥而不染”,这里的“于”译为“从”;也是一个被动句,“染”的意思是“沾染(污秽),被污染”;也是一个倒装句,属于状语后置句,“(于)淤泥”是“出”的状语。所以译为“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而”是连词,表示转折,译为“却,但”。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理解为“濯于清涟而不妖”,这里的“于”理解为“在,经过”;也是一个倒装句,属于状语后置句,“(于)清涟”是“濯”的状语。所以译为“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而”是连词,表示转折,译为“却,但”。妖:形容词
5、,艳丽。不蔓不枝课本注释为“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茎”,这里用“藤蔓”来解释“蔓”,要注意“蔓”的读音。“蔓”单用时读作 mn,意思是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所以“不蔓不枝”中的“蔓”读作 mn;而组成合成词时,就要读作wn,课本把“蔓”解作“藤蔓”,就要读作tng wn。再如“瓜蔓”“蔓儿”“顺蔓摸瓜”的“蔓”都读作wn。“不蔓不枝”中的“蔓”与“枝”都是词类活用,是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生蔓”“生枝”。香远益清香气传播更加清香。远: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传播远、远播、远闻。益:副词,意思是“更加”,与“精益求精”的“益”意思一样。亭亭净植亭亭:形容词,耸立的样子。净:形容词,意思是“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英语精品资料 中考英语精品资料 初中英语作文指导 初中英语课件 初中英语学案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英语精品试卷 中考英语解题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