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且能背诵本文,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以逐步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本文论点鲜明、正反对比、有破有立的论证方法。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1、熟读本文,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以逐步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说理艺术。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题解、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疏通全文,学习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第二课时:理清本文结构,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归纳全文的说理艺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注:教师在课前已布置预习作业1、请学生复习马说和
2、捕蛇者说,熟悉“说”这种文体。2、请学生根据师说注释、工具书试着自己翻译全文,不明确之处小组讨论。一、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学过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大家还记得“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吗?讨论后明确:“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说”韩愈的师说,我们理解题意,即韩愈“解说从师的道理”。二、介绍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1、介绍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
3、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2、介绍写作背景:师说是韩愈三十五岁在长安当“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可见,韩愈写本文的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流俗,提出从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教师范读,全班齐读。请学生逐段翻译,遇到疑难处或译错处,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每译完一
4、段,教师通过投影仪出示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第一节:字、词:者:代词,的人。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表提顿。师者,解惑也。乎:介词,相当于“于”。生乎吾前。助词,呢,表反问。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名词,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动词,学习。吾师道也第二节:字、词:圣、愚:名词,圣人、愚人。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形容词,圣明、愚笨。是故圣亦圣,愚亦愚。惑:名词,疑难问题。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形容词,糊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不:动词,同“否”。或不焉。副词,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读:通“逗”,名词,古书句子中间念起来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句读之不知。其:表猜度语气,可译为“大概”,助词。其皆出
5、于此乎?表感叹语气,助词。其可怪也欤!师道:动宾词组,学习道理。吾师道也。偏正词组,从师的风尚。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式: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主谓词组作主语,(动宾词组作主语,中间用“之”字中间用“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取消句子独立性)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两个分句是动宾词组作主语,宾语放在动词前面,“之”是前置的标志)第三节:字、词:无:无论、不管,连词。是故无贵无贱。没有,动词。圣人无常师。第四节:字、词:传:读zhun。是解释“经”的著作,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五、布置作业1、抄写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和文言句式。2、反复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
6、论点和每一节的大意与分论点。找出本文的论证方法。第二课时一、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教师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二、韩愈是如何论述该中心论点的?理清本文结构。1、第一节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述。大意:总论为学必须从师和谁可为师的道理。概述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强调从师的必要性人皆有惑,不从师不能解惑。提出从师的标准闻道先乎吾,即从而师之。2、第二节写了什么?与第一节有何关系?教师明确:概叹师道的不传,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一节提出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有破有立:论据正确态度错误
7、态度结果作者态度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推测语气)爱其子同与其自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感叹语气)巫医、乐师、百工等人与士大夫对比巫医、乐师、百工等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师道不复智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反问语气)3、第三节用孔子从师的事例正面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能者为师的道理。呼应第一段。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4、第四节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教师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耻于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李蟠倡导从师。三、归纳本文的说理艺术。论证: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引证;语言:1、句式整散结合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2、顶真、对偶修辞手法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顶真)如: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3、语气的层进第二段中:其皆出于此乎吾未见其明也其可怪也欤(推测语气)(感叹语气)(反问语气)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整理笔记(包括字、词、句、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