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劝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劝学教学设计课题内容课时安排授课班级授课类型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是一篇传统的文章,也是高职招生的必考篇目,它使我们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通过本文的学习,对照反省自己,提升学生修养如有君子的美德;即学习了古代汉语知识,又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既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基础,又培养了他们的思想品质。是一篇必修的好文章。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提升学生修养如有君子的美德;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如“君子喻义”、“成人之美”等;2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掌握“绝、强、假、望、闻”多义词的义项,积累“有-又”、“生-性”、“鞣-煣”、“知-智”等通假字,“于”、“而”、“焉”等虚词的意义用法。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要“积累”、“坚持”、 “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实词的义项,积累“有-又”、“生-性”、“鞣-煣”、“知-智”通假字,“于”、“而”、“焉”等虚词的意义用法。 3.背诵全文。教学难点掌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教师点拨,体味文章的大意。2.串讲法。在
3、积累文言词汇的基础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学习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前布置学生以宿舍为学习单位,落实文言字词及读音,进而理解课文思想内容。2.理读学习。课后在整理课文笔记时,以学生个体的理读为主。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第1课时)环节时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10分钟)前面我们学习了论语,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那么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是谁?(请同学回答)在人性的观点上,孟子主张“性善”说,三字经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与之相对,谁主张“性恶”说?(请同学回答)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和劝学。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4、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他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治理国家。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在人性的观点上,他主张人生下来是“恶”的。荀子的代表作是劝学。请同学解释一下什么是劝学?生答: 荀子。生答: 荀子。劝,劝勉,鼓励。学,学习。知识的勾连。90后对现代知识掌握的同时,也不要丢弃传统文化,更不能数典忘祖。培养学生独立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团队意识。二、分析课文(35分钟)(一)分析第一段:1.我们课前已经熟读课文,把握文意。请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
5、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这篇文章是这样吗?(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请写出并翻译前两个比喻句,指出“于”字的用法。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第一句已发展成一个凝固的词成语“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这个问题有难度,老师启发)那么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
6、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请指出并解释、翻译。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3.略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见PPT,解释划线词:君子博学 而 日 参省 乎 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与学,强调的
7、是什么?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见PPT,解释划线的词: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请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见PPT,并指出画横线的实词的用法: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一段重点虚词“而”,(课后)结合全文归纳用法。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浅显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来的,但它却是作者细心安排的,是为了说明一定道理的。我们思考:“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条件发生了变化吗?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这种效果
8、呢?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结论。 通“性”,本性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请一位同学概括本段的内容:分组诵读、背诵前两段。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学生回答:五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从 比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学生回答:这是说事物可以有所提高。生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生答: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