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复习目标】多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1.通过学习,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角度理解,宋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的特点及影响,辩证客观地评价政治现象。2.通过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两宋时期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所处的特定的时空。3.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宋代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解决了唐代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也造成了庞大的管理体系的弊端。 【知识梳理】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强化
2、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前代之弊:地方权重、武将跋扈、纲纪不立)2、措施:(收权、分权、崇文抑武)(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收权)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财政制钱谷:设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军事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2)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分权)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 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地方: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拓展】“官、职、差遣”制度。宋朝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即
3、“官、职、差遣”制度。官即官名,如尚书,侍郎之类,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荣誉衔,并无实际职掌,如学士、直阁之类;差遣才是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故亦称职事官,枢密使、三司使等,属于此类。一般官员则在所担任的职务之前,冠以“判、知、权、管勾、提举”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提举常平等,以示差遣。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中央集权。(3)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针。(崇文抑武)原因:科举制度的完善,增加了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宋太祖吸取前朝武将专权、割据逇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举措: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4、。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3、评价:(1)积极的: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强化了中央集权。(2)消极的:权力分割过细,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影响了行政效率;文官政治、强干弱枝,削弱了军队战斗力,造成北宋对外战争的失利;给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助长了北宋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任务驱动】任务一:认识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1.宋代的中央官制 图1 图2探究1.结合对图1的识读,并做出合理的解释。比较两幅图,指出唐宋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何不同?2.宋代的地方官制探究2:结合对图的识读,指出北宋“路”的设置有何独特之处?如何评价?3.宋代选官制度材料 国
5、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探究3: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拓展】宋代士人经过考试及第便取得做官资格,不必再经由吏部加试。宋代科举考试制度比唐代严格,范围和规模都有所扩大。如在省试之后,增加一场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誊录”;不准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主考官和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另派考官,实行“锁院”杜绝交通等方法,以减少作弊的环节;并且扩大
6、录取名额,减少门第限制,更广泛地吸收各阶层的知识分子,以扩大统治基础。由于不论何等阶层的知识分子,只要进士及第便被委派为官,“不数年,辄赫然显贵矣”,因此科举成为当时猎取功名的主要途径。宋代科举制日趋完善和严密,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它注重维护考试的公开、公平性,向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开放,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就其意义来说,科举网罗了大批英才,奠定了宋代文官政治的基础;它刺激了宋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全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尽管如此,宋代科举制度仍然带来了一定的弊端。例如,科举取士名额不断扩大,致使官僚集团急速膨胀,形成冗官问题,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1
7、)辽威胁中原: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2)宋辽议和: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后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3)宋夏议和: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2.财政危机(1)原因:军队庞大,军费开支多。北宋在边疆战事中连败,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是通过招募组建的,多而不精,
8、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机构重叠,导致冗官冗费。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2)表现: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任务驱动】任务二:褒贬不一的大宋王朝材料1: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材料2: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探究4:概括两位史学家评价宋朝的观点。结合所学试分析导致观点不同的原因。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庆历新政失败:宋仁宗在位时,大臣
9、范仲淹曾发起一次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2)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以图挽救统治危机。2.时间:1069 年3.领域:变法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4.原则与目的: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5.主要内容:富国方面,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项目内容作用富国之法均输法要了解生产和需求
10、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市易法在开封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缺货时卖出限制了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 时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加收20%的利息。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官府也收入了大量利息。募(免役)法州县出钱 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募役费用使原来轮班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扩大了生产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使各地的农田水利明显发展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交纳赋税的依据纳税土地增多,政府收入增加强兵之法将兵法精简裁并禁军,选拔将官,加强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保甲法农户按保组织,闲
11、时训练,战时作战增强了军事力量,减轻了财政负担保马法废掉牧马监,由民户代养官马节约了朝廷的大量开支,还降低了马匹死亡率军器监在开封设军器监,管理武器的制造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数量增加育才之法科举改革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策论取士使王安石的革新思想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改革学校制度整顿太学,撰注诗义、书义、周礼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6.评价: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总体而言,
12、王安石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7.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主要原因)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决心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指 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新法实行显得过于急,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任务驱动】任务三:认识王安石变法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
13、、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探究5:(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四、南宋的偏安1.金灭北宋(靖
14、康之变):1127 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方,是为南宋。2.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秉承崇文抑武国策,视岳飞等拥有兵权的武将为心腹之患, 主动向金朝求和。3.宋金议和:1141 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4.南北对峙:南宋统治稳定后,将都城定在临安。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宋帝世代尊金帝为叔父
15、或伯父,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小结】【真题赏析】1(2020全国卷高考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2(2020山东高考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3(2019.4浙江高考7)有学者认为:“治天下
16、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4(2019全国卷高考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5(2018全国卷高考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表1据学者研究整
17、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6(2017全国卷高考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7(2016全国卷高考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
18、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8(2016江苏高考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9(2017海南高考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