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docx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一、单选题1隋唐时期,以坊市制度为基础的城市结构及管理体制达到顶峰,城郭内居民住宅区为坊,商品交易区为市。里坊实行宵禁政策,犯禁者将受严惩;市设市署和平准署管理市场交易。后来管理渐趋松弛,封闭的坊市结构向开放的街市转变;五代时集中的市制趋于瓦解,临街设铺已无法禁止。材料说明()A坊市制度瓦解城市管理非常混乱B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渐趋瓦解C商品经济繁荣影响城市管理规划D城市规划管理受政局影响较大2地处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是著名的青铜时代都城遗址,距今约为38003500年。这一都城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
2、大的城市,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城市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城市都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B城市都是由集市发展而来的C古代城市都是以军事防御为目的D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3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和贾岛的诗句“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都体现了A唐朝社会的繁荣生机B唐都长安的布局严整C城市的功能分区明显D中外交流的日益加深4古书记载,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
3、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当时该城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C商品交易必须在市场内进行D杭州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5宋元时期的福建土楼,多数为客家人所建,其外墙厚一至二米,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一楼之内一般居住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尊卑原则安排,同楼人有着“同居共财”的传统。据此推断,福建土楼()A严守宗法“礼治”秩序B消除了战争带来的隐患C印证了北人南迁的历史D秉有“御外凝内”特征6西递和宏村作为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皖南古村落,在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列对两者共同点的论述准确的是ABCD7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
4、类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下列诗句中描述集镇的是()A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C竹根邻叟醉,牛背牧儿歌。D春雨如酥润江南,桐油纸伞撑玉兰。8隋文帝建立新都大兴城.皇宫、政府机构位于高坡之上,皇城“不设杂居”,使得“公私有辨,风俗齐整”;各区域有明确界线,使得“坊有墉(墙),墉有门,逮亡奸伪无所容足。”全城划分为109坊和东、西两市。大兴城的布局设计反映出()A当时城市治安问题严重B坊市界限已经被完全打破C实用与安全并重的理念D城市建设中突出民本思想9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
5、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A自然环境因素B经济发展水平C社会组织形式D传统文化习俗10唐律中对长安城宵禁制度有此记载:“若公使赍文牒者,听(放行),其有婚嫁,亦听。丧病须相告赴,求访医药,赍本坊文牒者,亦听。其应听行者,并得为开坊市门。”“其直宿坊街,若应听行而不听,及不应听行而听者,笞三十。即所直时,有贼盗经过而不觉者,笞五十。”材料说明唐代长安宵禁制度( )A有利于首都地区社会安定B体现了市经济管理有法可依C有利于维护中央政府权威D兼顾了官员与民众的共同需求11唐朝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有
6、墟、集、草市等称谓。史书记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长庆年间,“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寿草市”。这说明()A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B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C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12下图为元大都街道胡同复原图,据此可知,当时()A城市人口大量增加B胡同地摊经济潜滋暗长C城市经济沿袭前代D城市建设体现蒙古风格13“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人营造宫室的原因。其解读准确的是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B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D村落的
7、兴衰决定民居建筑14东京梦华录卷三“防火”条目,详细介绍了包括望火楼在内的北宋东京消防组织系统:“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刨屋一所。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尾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这反映了东京城()A坊市制度被打破B城市职能的发展C火灾现象较严重D政府管控的加强15下表内容是古籍中对先秦城市规划的记述,所反映的城市规划理念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杜,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左传隐公元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管子承马彰显统
8、治者的权威与经济制度相适应人与自然互相适应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ABCD16北魏在北部边陲建立了沃野等镇,用以防御。为了保证防御人员的各种物资供应,久而久之,镇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集镇的形成和发展()A与军事防御目的密切相关B主要是为了发展商品经济C以自然村落为基础而形成D导致人口向集镇大量聚集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三千年来的都城变迁,用两条线就能划出个大概(下图)。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是中国都城变迁的重要过渡。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时期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摘编自杨帆等历史时期中国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材料二明朝将政治中心迁至
9、北京,与军事重心统一起来,既能有效地控制中原农耕地区,又能积极应对来自北方草原的军事威胁。将都城迁往北京,集中诠释了“明承元制”的真正涵义,也体现了“天子戍边”的进取精神和务实态度。这表明汉族统治者正式认可了北京作为“大一统”中国的政治中心,放弃了“对汉族单一民族国家的追求”,这是自唐末以来多民族交融的政治成果的集中表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相互作用,奠定了明清时代中国的基本政治格局。摘编自田澍明朝迁都北京与多民族国家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周朝至清朝时期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迁都的积极意义。(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10、说明影响中国古代王朝迁都的主要因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
11、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试卷第5页,共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后来管理渐趋松弛,封闭的坊市结构向开放的街市转变;五代时集中的市制趋于瓦解,临街设铺已
12、无法禁止”可知,隋唐时期的城市管理是以坊市制度为基础,并且较为严格,后来管理松弛、封闭的市坊向开放的街市转变,尤其到了五代时临街设铺,这些变化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城市的管理规划,C项正确;坊市制度瓦解的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结果是市场管理松弛而不是非常混乱,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中国古代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隋唐五代时并未瓦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当时的政局对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2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剩余产品,为城市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同农业分离,出现了商品生产以及交易场所,即集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