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案:第14课孔孟两章 含答案.pdf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案:第14课孔孟两章 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案:第14课孔孟两章 含答案.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4 孔孟两章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但仔细比较却也会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能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他提出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的主张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并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孔子学琴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教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首曲子练练了。”孔子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首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
2、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呢。”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一个人一样。不待师襄发问,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微感言: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为政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里仁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雍也 4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公孙丑上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滕文公下 6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
3、 公孙丑下 一、作者视窗 孤高而又热爱和平的孟子 孟子是孤独高傲的。他认为“人人皆可成尧舜”,他高举起“民 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 烁 着 朴素的民本色彩。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人 人 都 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他还把人民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当前,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大概也发端于此,可见其思想的超前性。孟子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他反对战争,但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战争。他将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他反对的恰是那种以兼并、掠夺来统一天下的非正义战争。他用“得道”与“失道”,“天时、地
4、利、人和”来论述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出一兵一卒,就能威慑敌人,那是何等魄力与自信,对于现代治国方略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用人方面,他主张君主应先听民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这种用人观,不论在那个时代,还是当下,都不失为一条良策。若此,干部选拔中的买官卖官、贪污受贿、裙带风、任人唯亲等皆可得以矫正。【注】(1)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晚年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还编写了历史著作春秋,这些书被汉以后的读书人尊为“经”。孔子
5、的儒家理论也作为封 建 思 想的正统,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在品德方面,孔子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论语 现存 20 篇,是孔子门人及后学编辑整理孔子言行以及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择也,选择摘录之意。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奉之为儒家经典。(2)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形成了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孔孟之道,孟子也被尊为儒家的二号圣人
6、“亚圣”。他在政治上提出以“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反对兼并战争,反对暴虐的统治,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孟子中的文章富于雄辩,鼓动性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具有“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风格。孟子又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生动形象地表现抽象的道理,使文章引人入胜,富有文采,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二、写作背景(1)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译注季氏。季氏,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他是鲁国执政大夫,鲁哀公的权臣。颛臾,附属于鲁国的小国,故城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本文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针对季氏讨伐颛臾一事的谈话。冉有闪烁其词,观点含糊;孔子辞色严厉,观点鲜明,反对武力征伐、以力服人,主张礼治教化
7、、以德服人。(2)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称为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334),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然后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
8、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1)颛臾()(2)社稷()(3)孝悌()(4)庠序()(5)饿殍()(6)洿池()(7)弃甲曳兵()(8)虎兕()(9)鸡豚狗彘()(10)数罟()(11)相夫子()答案(1)zhun y (2)j (3)t (4)xi n (5)pio(6)w (7)y (8)s (9)t n zh (10)c (11)xin 2辨形组词(1)柙 狎 (2)稷 谡 (3)椟 牍 (4)洿 绔 (5)粟 栗 (6)既 即 答案(1)木柙 狎昵(2)社稷 马谡(3)木椟连篇累牍(4)洿池 纨绔(5)粟米 板栗(6)既然立即 3词义理解(1)是社稷之
9、臣也:(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3)相夫子:(4)而在萧墙之内也:(5)谨庠序之教:(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7)数罟不入洿池:(8)斧斤以时入山林:(9)孝悌之义:答案(1)“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2)危,摇晃,站不稳;持,护持;颠,跌倒;扶,搀扶。(3)动词,辅佐。(4)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文中借以暗指鲁国内部。(5)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6)饿死的人。(7)数罟,网眼细密的渔网;洿,洼地积水,也指池塘。(8)斧子。(9)敬爱兄长。4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10、答案 通“欤”,句末语气词。通“毋”,不要。通“斑”,头发花白。通“途”,道路。(2)一词多义 是是社稷之臣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曹刿请见()风吹草低见牛羊()过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王 然而不王者()梁惠王曰()兵非我也,兵也()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草木皆兵()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
11、食也()驴不胜怒,蹄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日出江花红胜火()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答案 代词,此/判断词/正确 憎恨/疾病,毛病/快,迅速/疾劲,强大 不去/阻止,使止/只 谒见/看见/召见/通“现”,呈现 过错/责备/过分 统一天下,用作动词/君王,名词 兵器/军队/士兵尽/承受/胜利/超过/优美的(3)虚词归纳 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谋动干戈于邦内()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而危而不持()固而近于费()吾尝终日而思矣()为何以伐为()恐为操所先()为其来也()以请以战喻()可以无饥矣()斧斤以时入山林(
12、)申之以孝悌之义()之填然鼓之()王道之始也()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 介词,引出对象/对/从/在/介词,比/介词,对/介词,在 却,表转折/又,表并列/地,表修饰 w i,语气助词,呢/介词,被/w i,介词,在 介词,用/介词,凭借/介词,按照/介词,用 调整音节,起提顿作用的衬词/助词,“的”/代词,代百姓 四、文白对译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 将 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 氏季康子将要征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康子 将 有事于 颛臾。”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季氏:季康子,名肥,鲁国执政大夫。伐:征伐。颛臾(zhun y):附属于鲁国的小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冉有
13、:名求,字子有。孔子弟子,季康子的家臣。季路:姓仲,名由,字 子路。孔子弟子,季康子的家臣。有事:这里指有军事行动。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孔子说:“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那颛臾,从前周先王 以 为东蒙 主,且 在邦 域之中矣,让它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况且颛臾又在鲁国国境之内,是 社稷之臣也。何 以 伐 为?”它的国君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无乃与:古汉语 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宾语前置句。过,责备,用作动词。昔者:时间名词,从前。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介词,用。为,做。东蒙: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 的
14、人。且:连词,可译为“况且”。邦域之中:意为颛臾在鲁 国境内。社稷之臣:国家的臣属。“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来用“社稷”指代国家。何以为: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冉有曰:“夫 子欲 之,吾 二臣者皆不欲冉有说:“季康子想征伐它,我们两个人都不想 也。”(这样做)。”夫子:指季康子。当时对大夫、老师和年长者都可称“夫子”。孔子曰:“求!周任有言 曰:陈力 孔子说:“求!周任说过这样一句话:能施展才能 就 列,不能 者 止。则 居 其 位,否 则 就 不 要 去(当那个官)。周任:古代的一位史官。陈:摆出,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止:不去。危 而不持,(盲人)摇晃着要倒下,颠 而
15、不扶,则 将 焉用 彼相矣?且(辅助者)不去搀扶,还要那辅助的人干什么呢?况且 尔言 过矣,虎 兕 出于柙,你的话是错误的,(试问)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占卜 龟 玉毁于椟 中,是谁之过与?”用的)龟甲、(祭祀用的)宝玉毁坏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危:摇晃,站不稳。颠:跌倒。扶:搀扶。则:那么。焉:何。彼:那。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过:错误。兕(s):独角 犀牛。柙:关猛兽的木笼子。龟:占卜用的龟甲。玉:祭祀用的玉器。椟(d):木匣子。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 近于费。今 不 取,冉有说:“如今颛臾城郭坚固而且又接近于费。现在不攻取它,后世必 为 子孙 忧。”后世必定会成为季氏子孙的
16、忧患。”今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停顿。固:坚 固。文中指颛臾的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季氏的封地。孔子曰:“求!君 子 疾 夫 舍 孔子说:“求!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 曰 欲 之而必 为之 辞。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不说。辞:托词,借口。丘也 闻 有国有家者,不患 寡而 患 不 均,我孔丘也听说诸侯和大夫,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患 贫 而患 不安。盖 均 不担忧人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因为(财物)平均分配就 无贫,和 无 寡,安无 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 倾。夫 如是,故 远 人(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如果能做到这
17、样,本国以外的人 不服,则修文 德 以 仍然不臣服,加强(礼乐等)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远方的 来 之。既 来 之,则 安之。人前来(归顺)。把他们吸引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丘:孔子名丘,自称其名在古代是谦称的一种表达方式。国:诸侯的封地。家:卿大夫的封地。患:忧虑,担心。寡:少。盖: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倾:倾覆。如是:像 这样。故:仍然。远人:指本国以外的人。服:臣服。文德:文教(指礼乐)和德政(指仁义之政)。以:连词,用法同“而”。今 由与 求 也,相夫子,远 现在仲由与冉求(你们两个人),辅佐季孙氏,别国 人不 服,而不能 来也;的人不肯归附我国,而又不能(通过施行教化
18、德政)使他们归附;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 动干戈于 邦内。国家四分五裂,而又不能守业;现在又想在国内挑起战争。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这个小国,而在鲁国内部啊。”相(xi n):辅佐。邦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当时鲁国不统一,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势力强大的贵族分割,而且 不时还有据城叛鲁的大夫。谋:谋划。动干戈:发动战争。于:介词,在。邦内:指鲁国境内。萧墙: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 照壁。这里借以暗指鲁国内部。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 矣。河内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尽了心啦。河内遇到 凶,则 移其 民 于河东
19、,移其 粟 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 于河内。河东 凶 亦然。察 邻国 之政,无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当权者,没有 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 不加少,寡人之民 不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 加多,何 也?”更多,这是为什么呢?”梁惠王:即魏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 开封),所以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寡人:寡 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耳矣:都是句末语 气词,重叠使用以加重语气。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在今 河南济源一带。凶:荒年。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 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内,自北而南,
20、故称山西 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其:代指河内。其:代 指河东。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然:这 样。察:考察。政:当权者。无如:没有像。民:百姓。加少:更少。加,更加。何也:为什么呢。孟子对曰:“王 好 战,请 以战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战争,请允许我拿战争打个 喻。填 然鼓 之,兵 刃 既 接,弃甲 比方吧。咚咚地敲着战鼓,战争开始了,(士兵)抛弃铠甲、曳 兵而走。或 百步而后止,或 五十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人跑五十 步而后止。以 五十步 笑 百步,步才停下来。拿逃跑五十步的行为取笑逃跑一百步的行为,则 何 如?”那么怎样呢?”好(h o)战:喜欢战
21、争。请:请允许我。以:用。喻:打比方,作说明。填然:形容鼓声,象声词。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之:助词,衬足音节。兵:兵器。刃:锋刃。既接:既,已经。接,接触。指双方兵器撞击交战。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曳:拖着。走:逃跑。或:有的人。以:介词,用,拿。何如:怎么样。曰:“不可;直不 百步 耳,是亦(梁惠王)说:“不行;(那些人)只是没(跑)一百步罢了,但这 走 也。”也是逃跑呀。”曰:“王 如 知 此,则 无 望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您的 民之多于邻国也。百姓比邻国多了。如:如果。则:连词,就。无:通“毋”,不要。望:希望。于:比。“不 违
22、农 时,谷不可胜食也;数 不入洿池,“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吃不完;密网不进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时入 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鱼鳖就吃不完;按照(树木生长的)季节砍伐树木,木材就用不完。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 使 民 养生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便使百姓对生养 丧死无 憾 也。养生丧死无 憾,王道 死葬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于生养死葬没有遗憾,这是王道 之始也。的开端。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时:时节,季节。谷:粮食的统称。胜:尽。数(c)罟():网眼细 密的渔网。洿(w):洼地积水,也指池塘。斤:斧子。以 时:按照(树木生长的)季节。养生:供(n )养活
23、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五亩 之 宅,树 之 以 桑,五十者“五亩大的宅院,在宅地周围栽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 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 彘之畜,勿失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猪狗的喂养,不错过 其 时,七十者 可以 食 肉矣。百亩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百亩 之田,勿夺 其 时,数口之 家 可大的土地,不错过农业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就可 以无 饥 矣。谨庠 序之 教,申 之以孝悌以不饿肚子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孝悌 之 义,颁 白 者 不 负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身上背着、戴于 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头上顶着东西在路上(干活
24、)了。七十岁的人穿绸吃肉,百姓不挨饿不 寒,然 而 不 王者,未之有也。受冻,(做到)这样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君王,不曾有过。树:栽种,用作动词。衣(y):穿,用作动词。帛(b):丝织品。豚(t n):小猪。彘(zh):大猪。畜(x):喂养。夺:错过。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xi n)序:古 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育。申:反复(告 诉)。孝悌(t):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义:道 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负。戴:顶在头上。衣(y)、食:动词,穿、吃。然而:这样(如此),却。王(w n):统一天下,用作动词。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即“未有之也
25、”。“狗彘食人 食 而不知检,(如今富贵人家的)狗猪吃人所吃的东西不加制止,涂 有饿 殍 而不 知 发;人死,则曰,非我路上有饿死的人了,却不知道开仓救济;人饿死了,就说,不是 也,岁 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种说法和杀死了人却说,非 我 也,兵 也。王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只要)大王 无 罪 岁,斯 天下 之 民 至 焉。”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到你这里来了。”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检:约束。涂:通“途”,道路。饿殍(pio):饿死的人。发:指打开粮仓 赈济百姓。岁:年成,收成。罪:归罪。斯:则,那么。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案:第14课孔孟两章 含答案 2018 高中语文 必修 教学 14 课孔孟两章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