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4王安石变法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4王安石变法1.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 地理 历史 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1.北宋建立后,统治者为“矫唐末之失策”而首先采取的措施是()A.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B.设立几位宰相以集中行政权 C.实行精兵简政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D.实行养兵政策以缓和社会矛盾 解析:唐朝末年,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不断扩大,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首先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以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分裂割据。答案:A 2.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
2、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A.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解析:题干材料中范仲淹采取的是救济(发粟及募民存饷)与“以工代赈”(可以大兴土木)相结合的措施,故选 C项。答案:C 3.北宋时期出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这表明()A.北宋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B.北宋时期土地兼并盛行 C.北宋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D.北宋时期小农经济消失 解析:北宋王朝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答案:B 高考
3、 地理 历史 4.“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范仲淹为此进行改革,主要是针对()A.冗官问题 B.冗费问题 C.冗兵问题 D.边患问题 解析: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庆历新政”主要针对的是冗官问题。答案:A 5.(图文探究)北宋初年,连年的自然灾害使百姓苦不堪言。而政府派去赈灾的官员,昼夜歌舞,还把饥民赶到庙里关起来,饿死甚多。民间流传着凄惨的歌谣:绕梁歌妓唱,动地饥民哭。生活腐化的赈灾官员 探究:(1)上述现象反映了北宋初年政治统治的什么特征?(2)上述现象对北宋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参考答案:(1)政府官员腐败无能;百姓生活困苦。(2)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出现严重危机。二、能力提升 1.有人评价说,北宋一代,官员多如天上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官员互相推诿 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前代的教训 解析:题干中隐含的关键信息是北宋官员数量庞大,但行政效率低下,结合所学“三冗”的史实可以判定 C项为最佳答案。答案:C 2.“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高考 地理 历史 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
5、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根据题干中“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以通天下之利”等信息,可推知强调的是“财利”“天下之利”,即王安石变法初期改革的重点应在经济领域,故 D项正确。A、B两项属于政治领域,C 项属于军事方面,均与题干无关,故 A、B、C三项错误。答案:D 3.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解析:材料表明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是
6、为了筹集镇压“盗贼”和平息“边境扰动”的钱财。答案:C 4.宋史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政府吏治腐败 B.北宋政府大量养兵,组织禁军 C.北宋政府实行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D.北宋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大量“岁币”解析:北宋统治者纵容土地兼并,使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故选 C项。答案:C 5.“庆历新政”时,范仲淹要求严格“恩荫”制。宋代实施的“恩荫”制()A.是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 B.是官僚阶层特权的体现 C.解决了北宋出现的“冗官”“冗费”问题 D.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 高考 地理 历史 答案:B 6.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宋仁宗在位中期,部分士大夫针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发起一次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的主要领导者为范仲淹。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正直,受到士大夫的推崇,遂与韩琦、欧阳修等人结成改革派集团。庆历三年,此集团提出限制官员恩荫人数,或加以考试,合格者始授官。针对当时官员磨勘(考核官员的升迁)手续较为简易,范仲淹提出对磨勘进行严格管理,按政绩升迁,改变论资排辈之弊。在地方,委各路官员以更大权力,同时精选监察官吏,负责甄别州县官吏善恶,不任事即予罢黜。上述改革措施刚一出台,即遭到极大阻力,在反动派激烈攻击下,改革集团被贬出朝。“庆历新政”昙花一现即终。摘编自张帆中国
8、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的影响及其“昙花一现”的原因。参考答案:(1)背景: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长期存在;民族、阶级矛盾尖锐;改革派集团获得统治者的支持。(2)影响:规范官员选拔和考核,有利于澄清吏治;加强地方权力,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精选地方监察官员,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新政昙花一现,影响有限;新政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原因:新政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反对派势力过于强大;最高统治者支持不力;新政措施急于求成。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庆历年间的阶级斗争,震撼了北宋的统治。宋仁宗面对严重的形势,为巩
9、固北宋的统治,不得不考虑改革。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 答手诏条陈十事,即庆历新政的政治纲领,其内容是:(1)明黜涉。(2)抑侥幸。(3)精贡举。(4)择长官。(5)均公田。(6)厚农桑。(7)修武备。(8)减徭役。(9)覃恩信。(10)重命令。新政实行后,“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损害了宗室勋贵和大官僚地主的利益,因而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摘编自吕克勤等主编中国古代史(1)答手诏条陈十事反映出改革重点是什么?为何要“均公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政措施“损害了宗室勋贵和大官僚地主的利益”。解析:本题考查“庆历新政”。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前四项改革措施都涉及整顿吏
10、治的内容,同时也涉及抑制土地兼并、减轻赋役发展农业等经济内容。第(2)问根据材料可知,宗室高考 地理 历史 贵戚主要因为“侥幸者不便”而反对新政的推行,结合庆历新政的措施分析,可得出答案。参考答案:(1)改革重点是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因为北宋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社会矛盾激化。(2)比如抑侥幸和精贡举,即为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改变专以词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其目的是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
11、,不可为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冗官”局面出现的原因及产生的后果。(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领导的革新运动的名称,并分析此次革新留给人们的启示。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冗官”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分化事权及科举考试、恩荫授官的规模扩大;“后果”则可从行政效率、财政困难等角度来分析。第(2)问,从图片右面的诗句,可知图中人物是范仲淹,进而推知革新运动是指“庆历新政”,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此次革新留给人们的启示。参考答案:(1)原因:分化事权、一职多官政策;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授官的规模扩大。后果:大批官员相互牵制,行政效率低下;形成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官
12、费开支浩大,造成财政困难。(2)运动:“庆历新政”。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获取大多数人的支持;改革者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克服阻力。二 王安石变法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高考 地理 历史 1.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解析: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的主要特点是抑制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调整的是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
13、关系。答案:A 2.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豪末之利”,该法令是()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解析:材料“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豪末之利”,表明该法令使政府与商人夺利,损害了商人的利益。A项有利于使农户免受高利贷的盘剥,B 项在材料中无法反映,C 项亦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A、B、C三项。D项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故正确。答案:D 3.据载,商人刘乾随叔父在汴京经商致富,成为有名的大商人,但王安石变法却使他的收入直线下降。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对他打击最大的是()A.均输法、市易法
14、B.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D.青苗法、免役法 解析: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使原归大商人的巨额利润转归国家所有,这两项措施使大商人遭受沉重打击。答案:A 4.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什么法的实施()A.保马法 B.将兵法 C.保甲法 D.免役法 答案:C 5.(图文探究)观察下列四幅图片:高考 地理 历史 探究:(1)图片中朝中大臣、地方官员和两位太后的态度说明了什么?(2)宋神宗的态度与他们有什么明显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参考答案:(1)说明王安石变法触犯了一些保守派官僚和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
15、对。(2)宋神宗同意罢免王安石但坚持实行新法。因为他是最高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必须针对北宋中期的弊端进行变法。二、能力提升 1.王安石的某项变法措施达到了“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的目的,该措施应是()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均输法 解析:根据王安石的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的原则是“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这就减轻了运输的负担,节省了大量开支,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因此,D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D 2.王安石变法中,意图“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的是()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答案:D 3.
16、王安石变法一度收到了“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他在变法中实行了()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均输法 高考 地理 历史 解析:“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意思是说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使农民不误农时,限制了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由此,可判断 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A 4.北宋时期的一首诗中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这主要是在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A.农田水利法 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解析:从“河淤开亿顷”一句,可知当时开垦了大量荒地和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这
17、属于农田水利法的内容。答案:A 5.司马光曾说道:“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A.变法的措施超越了时代,不合实际 B.王安石为人处事不当,用人不适 C.王安石过于自信,高傲自大 D.急于求成,损害了百姓利益 解析:根据材料“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可以看出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为人处事不当,用人不适,从而导致新法失败。故答案为 B项。答案:B 6.宋人话本中有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
18、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解析:第(1)问考查王安石变法的消极影响。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地方官吏趁机搜刮,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招致民众的不满。材料反映出新法扰民的现象。第(2)问考查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话本”既是社会状况的反映,又是经过人为加工
19、的艺术,所以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评高考 地理 历史 价,去除夸张、虚构、歪曲的内容,还原真实的历史后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依据。参考答案:(1)募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众不满。(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神宗熙宁时,王安石为相,大加改革:科举考试中进士科不再考诗赋,改考论、策,其帖经、墨义,则改考大义(帖经专责记诵,大义是要说明义理,可以发抒意见的);别立新科明法,以待不能改业的士子;主张学校养士,所以整顿太学,立三舍之法,以学年和考试成
20、绩递升,升至上舍生,可免发解及礼部考试,特赐取得做官资格。变法为旧党所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诗赋水平高低容易评判,策论弄虚作假也难知道,因此看卷子难了;以学问论,经义、策、论,似乎较诗、赋为有用,以实际论,则诗赋与策、论、经义,同为无用。他们主张科举继续以诗赋为主。考试是从前读书人的出身之路,所考内容非其所习,科举之人,是要反对的。于是至元祜年间回复旧法,而熙宁之法复废。但又有一班只习于新法的人,也要加以反对。于是折衷其间,分进士为诗赋、经义两科。南宋以后,遂成定制。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科举改革的特点和意义。(2)根据材料,分析北宋科举改革受挫的原因。参考
21、答案:(1)特点:重视学问的实用性,以经义策论为主;改革兼顾延续性,给传统士子出路;主张兴办学校,逐级培养人才。意义:突破了传统科举考试内容的局限,引导知识分子关注现实;引导办学和教育方式的转变,提高民众文化素质。(2)原因:读书人从既得利益和习惯出发反对改革;新旧两派互相攻击;政府的折中兼顾。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王)安石曰:“常衮辞堂馔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饶。”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宋史 高考 地理 历史
22、(1)根据材料,指出王安石与司马光论战的各自观点,并归纳王安石为此采取的理财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评价司马光的观点。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的“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饶”可知王安石的观点,从材料中的“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可知司马光的观点;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出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即可。第(2)问,评价时应从司马光所代表的阶级立场来分析。参考答案:(1)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是“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为此王安石采取的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2)司马
23、光认识到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由于他代表了这部分人的利益,故反对王安石变法。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检测(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宋政府规定,由三司的都指挥使统领中央的正规军禁军。另外设立枢密院,掌有军队的调遣权,“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戍之政令,悉归枢密院”。这种做法产生的影响是()A.有利于军队将领发展个人势力 B.不利于加强皇帝对军队的控制 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2.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奉行“与士大夫治天
24、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的原则。北宋的下列做法,充分体现该原则的是()高考 地理 历史 A.采取措施集中兵权 B.对土地兼并采取纵容政策 C.采取养兵募兵政策 D.进一步分散宰相的权力 解析:“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就是重视笼络士大夫,而不关注百姓的生活。因此,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政策,纵容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答案:B 3.“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这段话反映出()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
25、益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青苗取息二分”可知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内容。“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反映出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由于有利可图,提举使对各郡定额强制分配,把它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答案:B 4.王安石在向宋神宗呈送的奏疏中说:“汉之张角,三十六方同日而起,所在郡国莫能发其谋;唐之黄巢,横行天下,而所至将吏无敢与之抗者。汉、唐之所以亡,祸自此始。”他是要说明()A.农民起义具有很大的威力 B.汉、唐的灭亡是由于发生了农民起义 C.避免农民起义是不现实的 D.统治者不改革就会重蹈前朝的覆辙 解析:王安石呈递奏疏的主要目的是用前朝灭亡的事例来警醒统
26、治者,以此来推进改革。答案:D 5.王安石变法前,某地主只需向政府交纳 379 缗的地税。王安石变法时,他却要向政府缴纳 1 553 缗的地税。这主要是因为()A.王安石提高了赋税征收的标准 B.方田均税清查出了原先隐瞒的地产 高考 地理 历史 C.政府借变法向地主们勒索财富 D.王安石把政府土地分配给地主耕种 解析: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根据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地主原先隐瞒的许多土地被重新清查出来。答案:B 6.“在 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以金融管
27、制的办法操纵国事”指的是王安石变法实行的()A.青苗法 B.募役法 C.保甲法 D.市易法 解析:王安石变法时,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在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去。王安石用这种办法来稳定物价及市场秩序。答案:D 7.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人物 言 论 王安石 人之困乏,常在于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苏辙 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以夺富民之利 A.青苗法 B.保甲法 C.均输法 D.市易法 解析:根据材料“常在于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以邀倍息”“贷者常苦于不得”及“破富民以惠贫民”,可判断该措施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故 A
28、项正确。答案:A 8.王安石曾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A 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实用性,与“以天下为己任”无关,故排除高考 地理 历史 B项,C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主张以经义策论取士,故 D项错误。答案:C 9.1072 年 8 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B.王安石
29、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 C.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 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外危机 解析: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完全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部危机。因此,A、B、D三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答案:C 10.王安石总结宋神宗改革的态度时曾言:“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杯水,即羹何由有熟时也?”这反映出()A.北宋统治者变法的态度是坚决的 B.北宋统治者大力维护变法者的利益 C.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使法令得以贯彻 D.统治者态度摇摆不定严重影响变法 解析:“羹何由有熟时也”表明宋神宗左右摇摆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变法措施的推行
30、及变法的成效。因此,D 项符合题意。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12 分,共 60 分)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
31、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如“封弥、誊录”诸法),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高考 地理 历史 象。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其建议下,宋神宗于熙宁年间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颁发王安石的 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 诗经 书经 周礼 札记称为大经,论语 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摘编自王炳照、周慧梅北宋的 科举
32、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改革科举制的目的。(6 分)(2)比较北宋初期和中期的科举制改革,指出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别之处,分析其实际效果。(6 分)参考答案:(1)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忧外患的政治需要;推行重文轻武的策略,充实和调整官僚机构的需要;打击新旧贵族势力的需要。(2)特别之处:措施上,废除死记硬背的科目,注重考查实际办事能力;目的上,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效果:禁锢了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市易法的主旨,是遇价贱增价买进,价贵则低价卖出。此价高低是与当时市价相比较而言,按市易法“出入不失其平”,既
33、不亏蚀本钱,也不谋求赢利。虽然市易务“售四方之货”,但并不觊觎交易利润,而是为了抑制兼并之家垄断物价、侵谋细民。所谓“必也官无可买,官无可卖”,即经过市易法调控,商货通流、物价平稳,达到市易务不用再买卖物货的理想境界。吕嘉问(王安石任用的市易务主管官员)把市易务办成“贱以买,贵以卖”的官营买卖机构,强迫客商把物货卖给市易务,这样,商户只能从市易务赊买物货,从而扩大赊贷额,提高市易本钱的发放率,市易务可获取更多的利息。魏天安宋代市易法的经营模式(1)根据材料,概括市易法的目的与手段。(6 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作用。(6 分)参考答案:(1)目的:稳定市场物价,促进
34、商品流通,抑制富商暴力掠夺。手段:设计主旨为按市价价低加价买进,价高降价卖出,但实际为贱买贵卖,强行买卖。(2)积极作用: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一度促进了市场的稳定。消极影响:增加了商人的负担;扰乱了市场经营买卖秩序;政府的不当干预恶化了政府形象。高考 地理 历史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
35、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太学教育改
36、革的影响。(6 分)参考答案:(1)背景:北宋时,官学因战祸而衰败,造成国家建设人才的匮乏;北宋经济发展也对实用型人才提出了要求;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以经文为主的太学教育矛盾突出,这一现实不能适应北宋社会的发展。(2)影响: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革新教法、严格聘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为后世教育提供了示范和借鉴;放宽入学条件,扩大了受教育面,相对保障了社会公平。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 180 两,正七品知县 45 两,正九品官员 33 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
37、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高考 地理 历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6 分)(2)根据
38、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6 分)解析:本题考查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改革。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及迁移有关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第(1)问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可直接对材料分层然后提炼信息,如从“普遍入不敷出”可概括出“官员待遇偏低”,由“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可得出“经费不足、官员贪污现象严重”,由“以致民变”可概括出“百姓税负较重,社会矛盾尖锐”等。第(2)问“影响”可紧扣原因分析得出其积极影响,但同时应指出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参考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整治。(
39、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宋太宗至道末年(公元 997 年),赋税总收入为 3559 万贯,其中农业两税为 2321 万贯,约占 65%;茶、盐、酒、商等税为 1238 万贯,约占 35%,农业两税收入的占比最大。真宗天禧末年(公元 1021 年),赋税总收入为 5723 万贯,两税为 2762 万贯,占 48%;其他税入为 2936 万贯,占 52%,开始超过两税。仁宗时期,陕西用兵,财政开支增多。庆历时商税收入已达 1975万贯,酒税已达 1710 万贯,盐税为 715 万贯,这三项收入共计 4400 万贯,超过农业两税收入。神宗熙丰年间赋税总收入为 7070 万贯,两税为 2162 万贯,占 30%,其他税入为 4911 万贯,占70%。即财政收入 2/3 以上来自农业两税以外的赋税。孙翊刚中国赋税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北宋赋税结构所发生的变化。(6 分)(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北宋赋税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6 分)参考答案:(1)变化:农业两税为主,呈现多元化、系统化;茶、盐、酒、商等税逐渐超过农业两税,成为赋税的主体。(2)因素: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发展;实行街市制;重视对外贸易;政府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超经济掠夺。高考 地理 历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