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四.pdf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四.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四.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阶段提升练(四)(时间:40 分钟 满分:85 分)编者选题表 考点 角度 题号 宋元时期的政治 宋代文官政治的发展 1 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2 科举制的作用 3 宋元时期的经济 宋代“不抑兼并”政策的背景 4 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阶层变动 5 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6 外贸产品折射南宋的经济文化水平 7 宋元时期的 思想与科技文化 朱熹的思想主张 8 朱熹与孔子思想的比较 9 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 10 宋代书画消费与社会身份构建 11 宋代文艺的世俗化趋势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八月下诏:“诸道法司参军,皆以律
2、疏试判”,并形成制度。宋神宗时,科举考试增加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苏东坡也曾表示:“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这说明宋代()A.文官政治日趋成熟 B.明法慎行,德主刑辅 C.行政权司法权合一 D.政治清明,法律健全 解析:A 材料表明宋代重视法制建设与法律知识的培养,表明宋代文官政治日趋成熟,A 项正确。“德主刑辅”材料未体现,B 项排除。行政权司法权合一不符合宋代史实,故 C项错误;政治清明是宋代的政治追求,但“法律健全”说法欠妥,故 D项错误。2.宋朝“州”的地方行政长官称“知州”。“知”是兼任、代理的意思,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B
3、.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解析:A 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知州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体现了“反唐之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特点,A 项正确。B、D两项是唐末出现的现象,与宋代不符,排除。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故 C项错误。3.(2017湖北黄冈联考)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他强调科举取士的主要作用是()A.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B.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4、统治 C.促成了官民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D.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官员选拔程序 解析:B 据材料可知科举制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主要作用是巩固统治的需要,故 B项正确;A 项从属于 B项,C、D两项中的“读书风尚”“选拔程序”材料未体现。4.土地私有化确立于战国时期,汉唐时期“抑兼并”政策频频出现,而宋代却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宋代推行这一政策的历史背景是()A.土地私有化的发展态势缓解 B.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C.地方割据分离势力受到制约 D.政治权力的分配出现下移 解析:C 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经济基础,是地主阶级赖以存在
5、和实现对农民阶级统治的根本,贯穿封建社会始终,故排除 A项;B 项是明清时期的现象,排除;因为宋初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地方势力在军事、行政、财政、司法等方面受到中央的全面控制,地方割据分离势力受到压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不会导致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故答案为 C 项;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就逐渐由世家大族掌控到庶族地主参与政权,故 D项错误。5.(2018广东惠州摸底)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A.四民界限渐
6、趋模糊 B.社会传统信仰巨变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解析:D 材料反映了宋代士商合流,不能全面反映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界限模糊,材料以偏概全,故 A 项排除;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商人的地位提高,社会对商人的态度有所改变,但重农抑商等社会传统信仰并没有发生巨大改变,故B项排除;宋代理学兴起,儒学地位得以巩固,故C项排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宋代士商关系相互渗透、相互融通,两者之间的联系日渐加强并且相互转化的现象,故答案为 D项。6.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
7、表明当时的城市()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 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解析:A 材料“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是商业经济发展的表现,A 正确。B材料不能体现,而且唐朝时期坊市制度并未打破,故排除。材料体现职业分工的细化,而游手、闲汉可能为工商业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贫富分化加剧”没有体现,故排除 C项。D 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7.南宋时期中国把瓷器、丝绸、印本书籍输向海外,输入物品有金沙、木材、珠宝、高丽参、药材等。这一外贸的产品对比可以说明()A.古代外贸不计经济效益 B.南宋的经济文化水平较高 C.中国在各领域世界领先 D.外贸收入成为
8、南宋重要的财源之一 解析:B 题干中南宋外贸产品的对比,可以说明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当时是蕴含一定技术的产品,而输入产品基本上是土特产品,技术含量低,说明了南宋的经济文化水平较高,B 项正确。A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C 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没有反映进出口产品的数量对比与财政收入的比例变化,所以 D项不准确。8.(2017湖南十三校模拟)“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A.有所为有所不为 B.格物致知,自我
9、修行 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解析:C 材料强调官员不论大小应该克服自己的私欲,一心为公,即自我克制,廉洁奉公,故 C项正确;“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追求“天理”的方法论,强调的实践,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题目中讲了“公”对于大官、小官的共同重要性,并未涉及权贵,故 D项错误。9.(2017江苏卷,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解析:D 孔子的“克己复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阶段 提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