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十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十二.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阶段提升练(十二)(时间:40 分钟 满分:85 分)编者选题表 考点 角度 题号 新航路的开辟 商业革命引发的“餐桌生命”1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2 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3 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的影响 4 英国君主立 宪制的确立 英国立法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5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特点 6 美国共和 制的确立 美国的三权分立 7 1787 年宪法的作用 8 西方人文精 神的起源 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的批判 9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反对封建特权 10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强调基督教的反抗精神 11 启蒙运动 政治民主化与经济自由化的关系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 解析:C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 20 世纪初,题干中时间是明末,故 A项错误;明末处于 17 世纪,工业革命是 18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故 B项错误;材料意思是欧洲、美洲、亚洲的交流加深,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其表现
3、之一为物种交流扩大,故 C项正确;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推动了人口的增加,D 项因果关系倒置,且人口膨胀问题材料体现不出,故 D项错误。【新知生成】“餐桌革命”突出的含义是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各地物种的大迁移,丰富了世界各地人们的餐桌,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养活了更多的人口。这是从社会史观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2.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的经济都发生了变化。由于欧洲与世界的贸易联通,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交换开始了,包括人种、商品、技术、观念,我们将这种变化称为“哥伦布大交换”,以此来纪念克里斯特夫哥伦布。该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A.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引发了价格革命
4、 C.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D.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解析:C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 A错误;价格革命是指在欧洲出现的黄金、白银贬值的现象,与材料不符,故 B 错误;从材料中“全球范围内的交换开始了”,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故 C正确;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而非局限于欧洲,故 D错误。3.下面是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到东方的白银数量表。(单位:百万银元)这一表格能够说明()年份 西属美洲白银产量 运抵欧洲数量 经欧洲运到东方数量 1550 3 3 23 1600 1114 10 4.4 1650 1013 89 6 1700 12 1012
5、 8.5 1750 1820 1825 12.2 1800 30 2325 18 A.西属美洲成为世界主要白银生产地 B.西班牙是当时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 C.欧、美、亚三洲间的贸易不断扩大 D.新航路开辟亦为中国提供了商机 解析:D 根据题干中时间,可知与新航路开辟以及早期殖民扩张有关,没有其他地区参照,仅就题干材料不能得出 A项结论;从新航路开辟至工业革命,西班牙逐渐衰落,不是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所以 B项错误;美洲大量白银流入欧洲主要是由于殖民掠夺而非贸易,所以 C项说法不正确,A、B、C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故
6、 D项正确。4.(2 017江西百所名校联考)下表反映了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表中信息表明()年份 地区 1699 1701 1772 1774 1804 1806 1834 1836 1854 1856 欧洲 83.6 45.0 37.3 36.3 28.9 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 13.3 46.9 46.4 34.7 28.1 非洲、近东、亚洲、澳大利亚和拉美 3.1 8.1 16.3 29.0 43.0 A.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B.亚非拉地区经济水平大大提高 C.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逐渐加深 D.英国在欧洲的产品销售额下降 解析:C 材料仅为英国
7、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不能看出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何,故 A项错误;根据英国对亚非拉地区不断增长的出口可知英国加大了对这些地区的经济侵略,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逐渐加深,故 C项正确,B 项错误;英国在欧洲的产品销售比例下降,并不代表销售额下降,故 D项错误。5.(2017山东济南调研)1701 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其中第二条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者,均无资格按前举法令宣誓加冕。凡可以继承王位者,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应丧失继承的资格。这反映了()A.议会立法限制国王宗教信仰自
8、由 B.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英国以法律手段完善王位继承制 D.英国立法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解析:D 王位继承法 主要是对可能继承王位者的要求,A 项错误;权利法案 的颁布标志权力中心的转移,B项错误;英国的王位继承影响英国的民主政体,用明确的法律规范王位继承制度是资产阶级为了巩固民主制度的一种手段,而非为了完善王位继承制,C 项错误,D 项正确。6.1841 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
9、.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利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解析:C 内阁成员保持一致是指对外而言的,在内部阁员可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的自由,内阁对内不强求一致,故A项错误。首相是内阁中第一大臣,他与普通阁员从来就不平等,B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内容体现了内阁集体负责,一旦内阁失去议会多数的支持,内阁应集体辞职是内阁集体责任制的特点,故 C项正确。内阁由同一政党成员组成,所以政党之间的斗争不会决定内阁政策,故 D项错误。7.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载:“(美国)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和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
10、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 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这说明当时美国()A.总统受制于国会和联邦法院 B.参众两院集体负责 C.总统有权废止国家法律 D.总统对国会负责 解析:A 根据“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和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得出总统受制于联邦法院,根据“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得出总统受制于国会,A 项正确;根据“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得出不是两院集体负责,B 项错误;美国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无权废止国家
11、法律,C 项错误;由于对知识理解不到位而容易错选D项,总统与国会是制衡关系,结合所学可知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D 项错误。【新知生成】从美国高官的产生看美国的权力制约:美国高级官员,除总统与副总统是通过选举产生之外,其他高级官员均由总统提名任命,但需要由国会审核通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总统的用人权,体现了总统与国会之间的权力制约关系。它的好处是可以有效防止总统滥用职权、任人唯亲,从而大大减少在选官问题上的腐败现象。这也说明美国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程度较高,堪称资本主义世界的楷模。8.法国史学家雅克索雷曾这样评价美国的 1787 年宪法:“作为一批由联邦主义领袖们强加给这个国家的一次
12、名副其实的政变,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雅克索雷实际上指出了美国1787 年宪法()A.制宪过程类似于“光荣革命”B.在制宪程序上具有非法性 C.规定的新体制具有协调功效 D.解决了南北方分裂的隐患 解析:C“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妥协的宫廷政变,与美国制定宪法过程不同,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宪法制定的程序不符合法律,B 项错误;从“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可知材料反映的是 1787 年宪法推动了美国的团结,C 项正确;美国南北分裂源于对奴隶制的不同要求,1787 年宪法保留奴隶制,为日后北方要求废除奴隶制导致南北战争
13、埋下隐患,D 项错误。9.苏格拉底毕其一生都在反对败坏道德的相对主义,他相信存在着不以每个人的观点为转移的绝对价值,这就是美德。这表明苏格拉底()A.推崇理性的力量 B.否定神的意志权威 C.强调个人主观感受 D.反对智者诡辩行为 解析:D 依据题干中“败坏道德的相对主义”可知苏格拉底反对的是智者的诡辩行为。智者学派认为一切制度、法律、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约束力也是相对的,其兴废都应以人为尺度,忽视道德建设,故 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无关,C 项与“不以每个人的观点为转移”即“客观”不符,A、B、C三项均排除。10.(2018河南郑州开学考试)薄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十
14、日谈中也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很多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这些都反映出()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奋斗 B.人文主义者鼓动推翻君主制 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解析:D 十日谈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材料体现的主要是身份低微的人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这反映出对封建特权的不满,D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封建贵族压制个人奋斗,A 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不主张推翻君主制,B 项错误;理性色彩是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的特点,C 项错误。11.1521 年,在沃尔姆斯帝国议会上,路德引用圣经宣称:“今天的基督福音仍
15、然与古代一样引起纷争与动乱。这是上帝福音的特点,是早已预定的。耶稣基督曾经说过,我来并不是让人间享太平,而是动刀兵。”路德这番言论意在()A.谴责德国教派林立纷争不断 B.强调基督教蕴涵着反抗精神 C.赞赏帝国议会保障了普选权 D.激励新教徒应做上帝的逆子 解析: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谴责德国教派林立纷争不断,故 A 项错误;据材料“今天的基督福音纷争与动乱而是动刀兵”可知路德强调基督教蕴涵着反抗精神,以此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故 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赞赏帝国议会保障了普选权,故 C项错误;依据“引用圣经”“耶稣基督曾经说过”可知依然顺从上帝,并非激励新教徒应做上帝的逆子,故 D项错误。12
16、.(2017湖南长沙一模)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他们(启蒙思想家)在经济领域的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这种对政府干涉的反对,是对通常被称为重商主义的这种对经济生活全面、严格控制的一种反应。”这表明()A.启蒙运动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B.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密不可分 C.“重商主义”不能推动经济发展 D.经济理论是启蒙运动的较重要议题 解析:B 材料“在经济领域的口号是自由放任”说明主张经济自由化,“这种对政府干涉的反对”,说明要求政治民主,材料体现出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紧密联系,故 B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C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材料反映不出经济理论在启
17、蒙运动中的地位,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其中 13 题 25 分,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2017海南卷,2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人民”高于“人民的代表”;“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国会的立法如果违宪,“自然不能使之生效”。根据这些理论,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和总统行政命令是否符合宪法。但是,1787 年美国宪法没有相关规定,即未建立起司法审查制度。在初期美国政府中,既无财权、军权又无民意基础的最
18、高法院的地位明显低于总统和国会。美 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 1803 年,最高法院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做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美 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创立司法审查制度的理论基础。(12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影响。(13 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反映出人民和“人民代表”的区别;“人
19、民高于人民的代表”,体现出人民主权;“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反映出宪法高于国会普遍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包括 1787 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制衡原则。第(2)问材料二“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反映出最高法院获得了宪法终极解释权,使得宪法的至上权威效力获得切实保障;“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表明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反映出完善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答案:(1)基础:人民主权和三权制衡;人民和“人民代表”的区别;宪法
20、高于国会普遍立法。(12 分)(2)影响:最高法院获得了宪法终极解释权;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宪法的至上权威效力获得切实保障;完善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13 分)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在启蒙运动中始终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以伏尔泰为代表,其 1756 年在风俗论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借助中国,借助孔子,启蒙思想家们吹响了摧毁中世纪思想的号角,从而推动了 18 世纪法国“中国热”。另一种声音是以孔多塞为代表,1793 年在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中国成为与进步对峙的“停滞的国家”,对中国也从赞扬变为了批判。上述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关于中国的两种不同认
21、识,选择其中一种声音,概括其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结合史实)(12 分)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借助中国推动了 18 世纪法国中国热”可知其观点为推崇中国,借助孔子批判封建专制思想。根据材料中“中国成为与进步对峙的停滞的国家,对中国也从赞扬变为了批判”可知其认为中国是“停滞的国家”,对中国文化加以批判。第二小问推崇中国传统思想的原因,结合新航路开辟后孔子思想开始被西方认识,伏尔泰反封建专制的需要,伏尔泰思想与孔子思想有共同之处来分析作答即可;批判中国传统思想的原因,从中国传统思想阻碍中国社会进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作答即可。答案:观点一: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借助孔子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不断东来,向西方介绍宣传中国文化;伏尔泰论及中国、宣传孔子,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实际斗争的需要;伏尔泰主张与儒家思想有共同之处。观点二:以孔多塞为代表的思想家认为中国是“停滞的国家”,对中国文化加以批判。原因: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经济交流;政治上的日益腐败;文化思想上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工业革命迅速开展,生产力有了巨大提高;对外扩张掠夺。(12 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