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六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教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六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教案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六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教案解析六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教案解析1顶碗少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通过默读、圈划和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体会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有坚持下去才可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教学难点: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表达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达中心的描写方法。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初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巩固初读课文的学习习惯。)1、从课文里挑选自己认为需要掌握默写的二十个词语,默写在家默本上。家长签名。2、朗读课文至少一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解释课文为什么取名为“顶碗少年”,写在书上课题旁边。二、导入(介绍课文的出
2、处,介绍作者赵丽宏,增加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其他文章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文学的爱好。5分钟)1、谁能上来写一写顶碗少年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出处?2、有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作者赵丽宏?(赵丽宏,1951年生,比老师大19岁,比你们大58岁左右,上海崇明人。他也是我们常说起的“老三届”中的一员。当过木匠、乡邮递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恢复高考时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现为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他在新浪网上有个人博客。三、新课初读。(初次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的事件、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10分钟)3、顶碗少年的事发生在二十年前,让作者念念不忘,这究竟
3、是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一说?谁能概括地再说一遍。(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4、作者为什么对这件事念念不忘呢?(因为这件事启迪作者悟出了一个人生哲理,那就是在艰难曲折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上,遇到失败和挫折,不能退却,而要鼓起勇气,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被顶碗少年坚持到底的精神震撼,所以念念不忘。)四、精读课文第2到6段。(体会正面描写的细致和表现少年精神的作用。23-28分钟)5、请同学们圈画出第2到6段中直接描写顶碗少年三次表演顶碗的语句。请同学分别朗读圈划的语句。(5分钟)6、能用第2段中的一个词来形
4、容顶碗少年的表演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吗?(5分钟)(“惊羡”是哪两个词意义的组合?)作者抓住了哪些令人惊羡的动作进行了细致描写?(这些带有杂技表演特征的动作描写对我们学习描写有什么启发?)7、再次朗读第2段中描写顶碗少年开初表演的文字。“一位英俊少年出场了。”(老师读)“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却总是不掉下来。”(学生齐读)8、第3段、第6段中对顶碗少年完成最后一组动作时又是如何描写的?8、请大家想一想,三次描写少年表演顶碗的过程,为什么第2段很详细地写了整个表演的过程,而第3、第6段却只描写了最后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的完成情况,其他就不写了?(因为对顶碗少年来说,表演最后的成功在于完成最后一组较难的动
5、作。第一次表演时,前面的动作描写的越详细,精彩,就越突出后面的动作难度大,表演成功的难度大,形成反差。也为下文表演失败,出人意料作了铺垫。而到了第3段、第6段,对顶碗少年和观众来说,前面的表演已经不是大家关心的重点了,只有最后一组动作是否能完成才是重点,所以其他就不写了,只重点描写最后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了。)(5分钟)9、面对两次表演的失败,顶碗少年的表现又有了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描写少年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8分钟)(圈划出原文中描写的句子。第一次失败,少年也觉得是意外,还很镇定。第二次又失败,少年也对自己的表演能力产生了怀疑,开始失去信心。在老者的安慰和鼓励下再次鼓起勇气
6、。表现了顶碗少年面对失败,虽然也产生过信心动摇,气馁,但最终战胜了自己,没有退却、鼓起勇气坚持到底的精神。)10、朗读第3段、第4段。作者对顶碗少年的正面描写给我们的写作带来哪些启发?(不同的情景里,描写的内容要有取舍,不能什么都写,重复写。对人物的描写要符合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的身份。要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变化描写。)(5分钟,可能来不及,拖到下节课)五、反馈六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教案解析2月光曲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
7、、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教学重点: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教学难点: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对自己有信心吗?非常好!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
8、限的情思。唐代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回答)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
9、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学习2-3自然段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教师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10、。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5)教师板书:听曲2、学习第4-6自然段(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
11、(激动)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3、学习第7-10自然段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朗读)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教师板书:创作)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究
12、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4)学生自读
13、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14、。(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评议朗读,体会句意。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指名读,说说为
15、什么这样读?(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教师板书:舒缓)(9)教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首曲子。(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11)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12)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13)出示句子比较: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
16、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练习用“仿佛”造句。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14)全班朗读。4、学习第11自然段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教师板书:谱曲)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色会话)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应)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
17、然段。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六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教案解析3顶碗少年教学重点:体会白发老者的鼓励和观众的支持对顶碗少年表演成功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达中心的描写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上节课的正面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转入
18、本课的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精神品质)1、如果你是顶碗少年,在表演结束后,需要你向观众做一段谢幕致辞,你觉得要说些什么?(可以小组讨论)(5-10分钟)(大意:感谢观众热心的支持、师傅的安慰和鼓励,伙伴们无怨无悔的协作)二、精读第2到6段。(体会侧面描写的方法和作用。33分钟)2、在顶碗少年的三次表演中,观众们、他的表演伙伴们都有哪些表现?描写他们表现的变化各有什么意义呢?(10分钟)(观众们由喝彩、惊羡到惊呆再到陶醉,几个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再到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后一片喧哗,有人大声的喊,好多人附和着喊,再到静得没有一丝儿声息,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最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19、。伙伴们以一位姑娘为代表,不慌不忙扫掉碎瓷片。观众的变化烘托出这场表演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因为连续失败,变得离成功远了,难度大了,也更加突出了顶碗少年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决心难能可贵。伙伴们的表现揭示了少年有勇气的来源。)3、在顶碗少年第二次表演失败时,白发老者的出现有什么作用?作者对老人进行了怎样的描写来表现他的作用的?(为什么不把他说的话写出来?)(10分钟)(老者的出现首先是推动情节继续发展:引出在老者的鼓励下,顶碗少年继续进行第三次表演;烘托顶碗少年勇敢面对失败的精神品质。描写了老人的外貌、神态、动作。外貌抓住了体格、手里的道具,暗示了老人的身份和他上台的目的;神态和动作抓住
20、了微笑,抚摩肩胛、轻轻摇撼,表现了老人的镇定和安详,稳定了少年不安的情绪,给予少年鼓励和安慰;板书划横线的内容。因为这样留下了悬念。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顶碗少年的精神品质,老者不管说什么,最终还是要靠顶碗少年自己鼓起勇气再表演。所以不写是为了不喧宾夺主。)4、除了观众、表演的伙伴、白发老者,文中还有一位无名英雄也一直默默甘当着配角,烘托了顶碗少年的精神品质,是谁呢?(5分钟)(一叠12只的金边红花白瓷碗)5、我们把文中对顶碗少年的直接描写又称为正面描写,把文中其他烘托顶碗少年精神品质的人和物的描写称为间接描写或者侧面描写。这两种描写担当的作用虽然不同,但都是为表现主要人物的思想品质服务的。写作中注
21、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结合,能使故事的情节曲折动人,人物的形象生动感人。(5分钟)三、反馈(2分钟)学习了顶碗少年中的侧面描写,思考自己的作文“我的成长故事”中有无需要加入或修改的侧面描写,并进行修改。六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教案解析4伯牙绝弦【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能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初步读懂故事内容。3.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重、难点】重点:借助注释和工
22、具书、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难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较容易理解,虽然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学过杨氏之子,已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但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还是较少。因此,我布置学生在课前准备了课文的预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读解题未见其文先生情1、课前静息,音乐传情。播放古曲高山流水,紧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为新课学习创设情境。2、简介人物,读题揭题。(1)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2)简介主人公,了解故事背景。(板书:伯牙子期
23、)(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揭题质疑。二、初读课文抑扬顿挫品音韵1、自由读文,争取读准读通。出示导学提示,学生借助注音与注释自由读课文。2、难句指导,要求读出节奏。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停顿。(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3、配乐熟读,练习读出韵味。师: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处
24、还会摇头晃脑,下面我们就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出示课件,多种形式合作朗读:(1)师生对读两次。(2)学生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读一次。三、研读悟情高山流水得知音1、研读感悟,初识琴声之妙。(1)师:让我们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地赞叹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指导读好感叹的语气。(2)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善”的不同含义,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2、角色体验,领悟心灵相通。(1)创设情境,拓展想象,师生分角色对话,进行
25、口头语言训练。出示“伯牙所念,志在_,钟子期曰:“善哉,兮若!”的句式引导学生说话。(2)引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3)理解“念”和“志”的意思,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4)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体会“知音”的内涵,在此渗透“泰山”、“江河”的含义,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5)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板书:所念必得)(6)学生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心有灵犀)3、课堂练笔,感受相遇之喜。(1)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2)学生练笔:假如你就
26、是伯牙,如今得遇钟子期这样懂你的朋友,此时的你会有怎样的感慨?请用“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的句式写下来。(3)指名反馈,师简要点评。(板书:知音)4、借用原话,重温知音典故。(1)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2)师:从此以后,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四、品读明理破琴绝弦祭知音1、创设情境,感受失知音之悲。(1)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指名朗读这三个字,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2)出示句子,师范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3)想象补
27、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读好这句话。2、吟诵短歌,体会失知音之痛。(1)出示短歌,师生吟诵:古书中记载,闻知朋友死讯,伯牙悲痛欲绝,在子期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2)借助短歌中的诗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形象读出悲痛。师:如今,子期一走,我之所念,无人能得,(擦去板书:所念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男生一起读师:如今,子期一走,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
28、,(擦去板书:知音)“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女生一起读师:如今,子期不再,留琴何用?就让我破琴绝弦,也绝了我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吧!一起读师:这真是破琴绝弦肝肠断,人间无处觅知音!五、诵读传神一咏三叹怀知音1、余音缭绕,提领一顿。师:正是这喜得知音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唱和吟诵着它!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了解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2、回味经典,背诵全文。借助“资料袋”,充分灵活地运用教材资源,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一咏三叹诵读全文。六、拓展延伸莫愁前路无知音(1)课堂小结,升华认识。师:同学们,学习了伯牙绝弦这个故
29、事,如果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再次板书:知音)师:从此,你和伯牙、子期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尽管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要怀抱着愿望,在生活中苦苦寻觅着自己的知音!师:孩子们,你一定会在成长之路上遇到自己的知音,当幸福降临时,希望大家懂得珍惜!(2)布置作业,课外延伸。收集体现知音好友的诗文和名言警句;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六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教案解析5三打白骨精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会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3、通过对重点词句和具体情节的分析、比较,深刻理解、体会人物
30、形象特点。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复述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经过。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复述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西游记视频、音乐等。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形式有许多种,如:唐诗、宋词、元曲,到了明清时代就演变成为小说,其代表就是“四大名著”,你知道是哪四部吗?都有哪些人物?引出:小说的三大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举个例子来说,欣赏视频西游记片断,你脑海中会出现谁?为什么?人物:师徒四人、白骨精西游记三
31、要素:情节:三变-三识-三打-三责环境:山势险峻、峰岩重叠3、对于课文有关的内容,你有什么要问的问题吗?4.下面我们就学习这篇根据西游记有关内容改写而来的课文。二、自学课文1.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生字及新词,自己读一读。2.出示本课生字词新词,指名读,教师正音,指导学生描红,做到一看二练三对照,一遍更比一遍好。三、检查自学情况:1、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又变成(),最后变成(),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次怒打白骨精,前()次都被白骨精逃脱,第()次终于被孙悟空一棒打死。2、学生读课文。四、深入学习课文内容(一)追溯“三变”,感受白骨精的性格1、找出白骨精三次变化的句子读一读。“白骨精
32、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山坡上闪出一个哭着走来”“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找他的妻子和女儿。”2、再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贪婪、狡猾(二)追溯“三打”,感受孙悟空的性格1、请你找出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句子,然后读一读。“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傅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傅,这一
33、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2、齐读这三个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勇敢、坚定其实,不仅从课文中三变、三打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白骨精的狡猾,文中还有两处比较明显的地方也能看出来。在哪里?找出来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白骨精扔下”“白骨精见棍棒落下,又用法术脱了身,丢了”着重体会“扔、丢”两词,体会白骨精逃跑的非常快,还故意留下假象,欺骗唐僧,体现它的狡猾。过渡:孙悟空见妖精当头就打,这引起了唐僧的极大不满。请你找找描写唐僧的句子,读一读,想想唐僧又有着怎样的性格呢?(三)追溯三次责怪,感受唐僧的性格特征“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这才相信那村姑是妖怪。”“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了下来,坐在地上,不由分说,一口气念了二十遍紧箍咒。”“你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你去吧!”善良、愚钝五、课文小结在今天的这一节课中,我们大家一齐探讨了白骨精的“三变”和孙悟空的“三识”、“三打”及唐僧对孙悟空的三次责备,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白骨精的贪婪、狡猾,孙悟空的坚定、勇敢,唐僧的善良、愚钝。在下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探讨在这看似普通的“三变”、“三打”中,还隐藏着哪些更深层次的内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