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反思(共10篇).docx
《《声声慢》教学反思(共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声慢》教学反思(共10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声声慢教学反思(共10篇)篇:声声慢教学反思声声慢是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词中展现的家愁国愁,身世飘零之悲,令人动容。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可以说整首词都紧紧围绕词眼愁字展开。因此,授课中,我把握住“愁”这个关键字,将“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1、作者前期创作与后期创作变化比较大,她的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比较突出,学习本课时先让学生了解词人的身世经历,使学生在理解词中“愁”的由来时更深入,学生对愁的诸多内涵的把握较准确。2、课前开始播声声慢歌曲,营造
2、凄惨愁戚的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3、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按照“怎样入愁、怎样写愁、因何生愁”的思路引领学生进行了分析探讨。4、鉴赏诗词主要是把握感情、体会意境,不要让学生纠缠于某一个文言词语的字面意思上,而应注意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5、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当然,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1、在听过名家的朗诵,且配乐自读之后,学生对朗诵明显有了
3、兴趣,但却因为时间的缘故,未给学生更多的时间。2、板书虽在课前有所设计,但因为黑板所留位置不足,而未能很好的表现,以致学生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3、小组讨论前,由于教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辩,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我说存在缺憾的课堂是向上的动力。尽管本堂课仍有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下一堂课会更好。第2篇:声声慢教学反思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词作。整首词最后收束到了一个“愁”字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品读这种“愁”的三个切入点,以便学生自主完成赏析任务,就像新课
4、标要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由于大家对李清照的生平较为熟悉,所以我担心学生都从“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这一点来品读,这样容易导致思路局限而且品出的“愁”脱离文本,不够深入。于是,我就决定由自己来完成这一点,让学生集中精力从二、三两个切入点进行品读。在我语言的感召带动下,学生们都很积极地发言,特别是从第三个切入点赏析时,课堂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学生在对“憔悴损”的理解上,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有的说“憔悴损”指的是“菊花”,有的说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对他们的理解都给予了肯定,他们才停止了争论,并都不自觉地鼓起掌来。课堂的另一个高潮出现在赏析完全词后,学生朗读整首词时。这一遍朗读,和初
5、步感知时的朗读真是天壤之别。当学生由这三个切入点,深入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饱受的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感受着清照低吟的名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积攒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读中倾泻而出了。当然,最令我满意的还是教学思路十分清晰。首先,整堂课都围绕着一个“愁”字展开,分析了声声慢和一剪梅中的“愁”,并且比较了这两首词中不同的“愁”。其次,在分析“愁”时,指导学生赏析的方法,这种赏析的方法也是贯穿在整堂课的赏析过程中的。总的来说,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也得正视自己的不足:首先,朗读不充分。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对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读都十分重要,更何况是一首词。
6、正式上课时,我却因为紧张,几处都忘了让学生朗读。特别是在赏析“寻寻觅觅”这句时,提到叠词的音乐美,却没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这很不当。还好学生极赋深情地朗读,帮我弥补了这一不足。其次,在给学生提示,降低问题难度方面还不能很好的处理。关于自己的不足,我也在努力弥补。在听老教师的课时,我更加关注他们的设问、提示以及降低问题难度等方面。自己也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注重问题的设置,在课堂上注意简练自己的评语等,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导入,创设情境,渲染情绪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先自由地出声读一遍。(师板书课题、生朗读)师:你读出了什么?生1:这首词充满了
7、愁绪。生2:给人的感觉是女主人公特别的痛苦与感伤。师:写“愁”的诗句能回顾一下吗?生(齐):能。生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生2: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生3:李煜虞美人中写国破家亡之愁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师: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愁”是一个永恒书写的主题,在李煜的笔下,愁是一江向东流去的春水;在李清照的笔下,又是船上点点滴滴的忧思;在李白的眼里,此时愁不仅从水上到了船上,又到了天上,是一轮明月,那么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有关愁的一首诗词,到底“愁”在
8、哪里?又是如何写“愁”的?(师出示目标:1.涵咏字句,感受本词凄美的意境。2.鉴赏意象。)二、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凄美的意境师:李清照这首声声慢“字字含愁、声声是愁”,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读出这种味道。(师为学生配乐、学生自由读,师指导)师:谁愿意给大家朗读这首凄婉哀切的声声慢?(每个组都有学生举手示意,师找了一个平时回答问题不太积极的同学朗读,让其他同学评点。)生:朗读得字正腔圆,但感情不够饱满。师:那你能朗读出感情吗?(学生笑)生:试试吧。(读后,学生鼓掌,其他学生评点)生:有一种如泣如诉的感觉,感觉她就像李清照。(众笑)生: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师:同学评点很好,是呀,我们要想读好一篇诗词,
9、必须融入作者的生命。三、冥想,品读愁情,解读手法师: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生:两句分别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师:我们先看看诗歌开头直接写愁的诗句有什么特点?生:运用了许多的叠词。师:把运用叠词的这几句话读一遍,想一想如果把它换位,变成“惨惨凄凄,清清冷冷,觅觅寻寻”,可否?生:这段文字中“寻寻觅觅”是一个“找”的状态,“冷冷清清”是有一种环境,一种冷清的气氛,“凄凄惨惨戚戚”是内心的感受,换位不足以清楚地表达意思。师:这几个叠词很讲究顺序,“寻寻觅觅”是一个过程,“冷冷清清”是一个寻觅的结果,“凄凄惨惨戚戚”表现内心,“冷”在这里不仅指的是环
10、境的冷清,而且也指“心冷”。现在同学们跟着老师再读一遍。体会叠词应用的效果。生:有升华感情的作用。生:起到强调的作用。师:除此之外,叠词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因此叠词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升华、强化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体现诗词的韵律美。(学生再次读,教师板书:鉴赏词的基本方法1.直接抒情找词眼、明词情)师:声声慢读后让人有一句一泪、满纸呜咽之感,是缘于意象词合理的选用,同学们试着找找这些意象词。生:梧桐、黄花、雁、淡酒、细雨。师:意象是古诗词的生命细胞,意象词准确的解读能使我们更容易走进作者心灵。“三杯两盏淡酒”里“淡酒”能换成“浓酒”吗?“梧桐更兼细雨”里的细雨能换成“大雨”吗?生:不能
11、,因为快乐时光已经远去,任何美味佳肴对李清照来说索然无味,何况酒呢。生:“淡酒”来写作者的“浓愁”,酒的烈压不住作者情的愁。生:我觉得这里的“细雨”给人一种连绵不断的感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师:理解意象词一定要找到意象词本来的意义,然后分析它渗透的情感,像这个“细雨”与“滂沱大雨”相比,如实如物,如梦如幻,表达了连绵不断的愁思,尤其是“梧桐更兼细雨”给人雨打梧桐叶的感觉,一声声,一叶叶,字字都是愁,可以说,作者把自己的愁融进了字里行间,融入了景物。剩下的几个意象词,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赏析,注意带着自己的思考进行讨论,不要当一个旁观者。生:我觉得通过“窗儿”这个场景将作者那种浓浓的愁
12、意散发出来,强调了那种孤独的氛围。生:“黄花”我觉得写出了那种凄冷的环境,表达了作者孤苦的心境,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愁苦心情。生:把自己比作黄花,如黄花一般凋零,表达了她亡国之恨的苦意。师:李清照的醉花阴里面也有“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它们表达的意义一样吗?生:首先我觉得第一个“黄花”是以花喻自己,愁得像“黄花”一样,第二个是比喻自己的愁多得可以“堆”起来。生:这里的“黄花”并不是自己,这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了什么?史书记载,李清照当年也是一个爱美的词人,曾和丈夫有过一段非常幸福的时光,可以这样说,他们“诗书唱
13、和,绣花捕蝶”,生活得非常有雅兴和诗意。生:我鉴赏“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里的“雁”。因为北雁南飞,雁走了,只留下思念与期盼,由雁群看到悲愁,悲从中来,触景生情,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生:因为雁属于候鸟,候鸟每年都随着气候而迁徙,过雁象征离愁,自己和丈夫生活在北方,因为一些原因迁到南方,自己看见大雁可以北归而自己却有家不能归,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师板书:2.间接抒情找意象、悟词意)四、潜入,知人论诗,解读作者“愁”情师:李清照的一首声声慢融进了太多愁,那么到底为何而愁,真实的李清照到底一生有哪些经历呢?她又在寻觅什么?让我们一起欣赏中国传媒大学陈冰晶在CCTV3深情的朗诵李清照。(视频内容
14、:此时的李清照已近人生暮年,回首往事,几多欢笑,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戚。如今,这一切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记得十八岁那年,美妙的爱情来临,李清照以她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感受着丈夫深沉炽热的爱。此刻,这份柔情蜜意支撑着她的生命,充实着她的灵魂。“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靖康之乱,风云突变,国仇家恨,霜雪共寒。一个在平凡中受难却在不平凡中抗争的女子,忠肝义胆,铁骨铮铮。)(动情的朗诵感染着学生)生1:因为后来她流落到南方,所以我觉得她在寻觅依靠,寻觅家的感觉。生2:她在寻觅一个可以给她生活安慰的人,可到最后才发现依靠已经没有了。生3:李清照先寻,寻
15、不见继而觅,觅不见继而发出感慨,她寻找的是她温暖的港湾和甜蜜的回忆。生4:李清照与丈夫曾经共度欢乐时光,谈古论今,花前月下,约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今丈夫已死,她寻觅感情上的慰藉。生5:李清照不仅寻觅一个温暖的小家,而且还在寻觅一个温暖的大家。师: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此时,诗词包含的感情已经从简单的儿女情长上升到国家失去中原的一种忧郁,词里的愁已经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了。(师板书:3.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4.多读、经常读、反复读)师小结:回首词里的李清照,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一位寻寻觅觅的女神,她“终生求美,把心撕碎,铸就无穷的美留给了人间”。其实作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者来说,我们不也是人
16、生的寻觅者吗?中国的文学作品是讲究含蓄的,像声声慢整首词,没有一滴泪,却一句一泪,满纸呜咽,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作者文字里的愁情,我主要采用了由意象词的解读到意境的理解,通过读、听、赏、悟,最终达成目标。我感觉有几点成功的做法:1.对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巧妙整合。本节课,我把多媒体手段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如学生朗读时的配乐以及李清照朗诵视频的欣赏,使情境创设比较丰富。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这样做不仅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联想,而且渲染出浓重的情感氛围,从而自然而然的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2.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都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
17、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为了达成既定目标,我围绕声声慢这首词“情感是什么,如何表达情感、为什么有这样一种情感”三个主问题合理设置几个支问题进行教学。这样凸显了教学的重点,不仅品味了诗歌的语言、学习了手法,而且让学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3.替换法的应用。品味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很多,但我感到替换词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替换比较中更容易使学生发现语言应用的差异性,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例如,淡酒换成浓酒,细雨换成滂沱大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惨惨凄凄,清清冷冷,觅觅寻寻”等,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语用能力。高飞鹏,语文教师,现居内蒙古包头。第4篇:声声慢教学反思选择声声慢作为课
18、赛的课题起初就是一种单纯的喜欢,是叹服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14个叠字的精妙吗?是被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无尽的愁绪所打动吗?其实,自己也说不清楚。可是,当题目被敲定后,开始进入准备阶段的时候才发现,一切并非自己想的那么容易!首先,对词本身并没有深入的理解,仍然处于一个很浅显的层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此低程度的把握很显然是不够的。其次,所谓:“知人论事”,要想深入文章的精髓,要想听作者内心的呼唤,就必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而对于声声慢这首词,如果抛除作者的生平不去了解,就要用一课时的时间,所以对于时间的把握很重要。这节课有一些值得进一步发扬的方面,比如:对
19、品诗步骤的引导、诵读的指导、学生讨论等。以上几方面,领导、老师以及语文组的前辈们给予了我一定的认可,同时也给我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反思和前辈们的意见整理如下:1、课堂不够紧凑。教学环节是精心设计的,但因为上课时有点紧张,有疏漏。因而上完后感觉课堂不够紧凑。由此看来,自己的个人素养还应加强。2、课堂应急机智不够灵敏。课前,自己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以及教学内容,但由于前部分的问题处理结束之后已经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自己没有做出很好的应变措施,及时的删减一些内容,还是按部就班根据自己的设定进行,以致影响了后面教学任务的完成。导致了后面的环节都是匆匆带过,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前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声声慢 声声 教学 反思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