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水成说”“风成说”等观点争论了100多年。到今天,已故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
2、“新风成说”已基本成为共识。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建造舞台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盖主体结构。那么主体结构的材料从何而来呢?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大气环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地基选好了,建筑材料有了,由
3、谁来开始搭建呢?此时季风作为“建筑师”出马了。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地球上会产生沿纬度分布的风带南北纬30和赤道间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带,南北纬30到60之间的西风带。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后,这就迫使西风带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以南向东流动,北支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动,并向南扩展到大约北纬30左右。它首先经过的是比较干旱的地带,一定的气象条件下,风会把地面的颗粒物吹扬起来,沿着山间低地形成的通道直接输送到今黄土高原地区。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撒下来、然后是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物,所以今天黄土高原上粒径由大到小的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
4、北向东南(与风的方向相吻合)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辛勤的“建筑师”就这样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地搬运着、抛撒着、堆砌着。直到向南遇到秦岭、向东遇到太行时,它才不得不停止工作。最终,在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一个土层深厚、宽广辽阔的黄土“大舞台”基本成型。上苍费尽心力打造的黄土高原,又能给人们提供怎样的生活环境呢?从气候条件上看,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炎热多暴雨,绝对称不上气候宜人。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看,黄土高原上曾发生过地震、山崩、水旱风沙灾害等等,灾害种类之多、频率之高、危害之大在全国各大地理区中都位居前列。在如此条件下,可为什么黄土高原上的人类活动可以一直追溯到20
5、0多万年前?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邦国到王国到帝国一直绵延不绝?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曾提出文明起源于“挑战应战”的理论。他认为文明不可能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自然萌芽,而是在面临外界挑战时的不断应战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种挑战不能太过微小,否则激发文明反弹的能量和活力也很小,因此某些文明数千年来都处在停滞发展的阶段,比如非洲、澳大利亚等地的原始部落;挑战也不能过于巨大,以至于超过负荷,这样也会导致文明发展中途停滞或夭折。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的绝佳之地。虽然气候谈不上宜人,黄土高原的气候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虽然历经自然灾害侵扰,但黄土高原地
6、域面积广大,东西跨度约11个经度,南北跨度约6个纬度。高原之上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也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绝,所以在环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人们总有辗转腾挪的空间。对黄土高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农业的起源。在距今约1200011000多年间,人类文明面临了一场巨大的挑战。当时地球本来处于温暖的间冰期,却猝不及防地发生了一次急剧降温,在短短几十或是十几年间,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在这种急剧的环境变化下,植物大面积死亡,原有的很多动物或灭绝或向南迁徙了,原始人类可以采集到的果实、种子等食物,可捕猎到的猎物,都大量减少,人类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靠天吃饭的采集
7、和渔猎已经濒临绝境,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农业起源了,但只有土层足够深厚,才能让诞生于其上的农耕活动持续进行下去。如果土层太薄,在耕种了几季之后,就会触到基岩层,无法再进行农耕活动。在黄土高原上,这根本不成问题。黄土高原上黄土一般堆积厚度在80至120米,最大厚度超过400米。黄土还具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即“自肥性”。20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庞波里在考察过我国的黄土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继续不断地生长到它
8、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就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新石器时代到周秦汉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里人口稠密,农牧业与手工业发达,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陕西西安和其附近的咸阳是西周、秦、西汉、隋、唐五朝的国都所在。但在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中,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庇护所”,它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中国国家
9、地理2017年第10期)1. 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风成说”是一种理论假设,认为风在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B. “建筑师”在文中指南北纬30到60之间,由西向东流动,风力逐渐减弱的季风。C. “另辟蹊径”在文中是指先民们驯化粟、黍,以农耕作为应对生存挑战的新思路。D. “自肥性”指黄土高原堆积的黄土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保证农作物营养的特性。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了大气环流方向和季风行进方向,再加上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这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B. 季风将中亚地区戈壁、沙漠中的地
10、表颗粒物不断输送到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经过漫长岁月堆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C. 因为风力逐渐减弱,颗粒物按粒径大小被先后抛撒到地面,所以黄土高原土层的底层为大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D. 虽然黄土高原气候不佳、地质灾害频繁,自然条件很差,但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绵延不绝,原因在于地域空间广阔。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在南边和东边的阻挡,黄土高原的面积会更加宽广,土层会更加深厚,依托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B. 黄土高原上持续的农业活动为人口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作者强调农业的起源对黄土高原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
11、。C. 材料最后一段使用“伊甸园”“庇护所”“舞台”等词,突出了黄土高原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形象化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D. 材料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涉及人类文明演进状况,说明揭示自然对人类的影响是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类文章的选题特色之一。4. 作者指出“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绝佳之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说法的依据。5. 材料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一文,作者为什么要强调“特制”一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 B 2. B 3. A4. 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环境带来的挑战能恰当地激发文明反弹的力量。这里的人民在生产生活
12、的过程中,积极应对生存挑战,发展农业,最终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5.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形成条件具有特殊性,是中国所独有的;黄土高原为农业起源提供了条件,这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给生存与发展提出挑战,对中华儿女精神品性的塑造具有独特意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B.“南北纬30到60之间”和“由西向东流动”理解错误,“建筑师”在文中指的是北纬30到60之间由西北向东南流动的季风。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这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说法错误,原文中“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
13、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最终导致的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是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并非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C.“底层为大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错误,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带状分布,不是由下到上立体分布;D.“原因在于”错误,单一化,“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绵延不绝”不仅仅因为“地域空间广阔”,不能忽视人类的主动性。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土层会更加深厚,依托土地的农耕文
14、明也会更加发达”推断不当。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的阻挡,黄土高原的土层可能会更薄,农耕文明也可能会受到影响。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这种挑战不能太过微小,否则激发文明反弹的能量和活力也很小,因此某些文明数千年来都处在停滞发展的阶段,比如非洲、澳大利亚等地的原始部落;挑战也不能过于巨大,以至于超过负荷,这样也会导致文明发展中途停滞或夭折”“虽然气候谈不上宜人,黄土高原的气候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所以在环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人们总有辗转腾挪的空间”可知,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环境带来的挑战能恰当地激发文明反弹的力量。由“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
15、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庇护所,它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可知,这里的人民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积极应对生存挑战,发展农业,最终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上苍费尽
16、心力打造的黄土高原”可知,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形成条件具有特殊性,是中国所独有的;由“对黄土高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农业的起源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就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可知,黄土高原为农业起源提供了条件,这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由“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庇护所,它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
17、、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可知,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给生存与发展提出挑战,对中华儿女精神品性的塑造具有独特意义。(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涴漫的狱中日记瞿秋白考古学家新近在东亚大陆上发见许多古代文件。那地方本来“人”迹稀少,毒蛇猛兽横行;现在还是莽莽苍苍,一片凄凉荒芜的秽土,白骨如山的堆积着毒虫的旧穴,可惜也塞满了泥沙这是洪水之后的遗迹。要想考察地下的化石及地面的废址,来研究此地古时的社会,真正不容易。至于那些文件当然都是烂纸破簿,水痕涴漫,还有乱七八糟,泥污血染的“鸟兽之迹”,实在难以看清楚,加以上面所写的文字,又像埃及古字似的所谓象形字。很要像拿破仑第一次征埃及时那些
18、学者的刻苦研究一番。果然,这些文件之中居然有几位东亚语族学家考究出一张破烂的文字。这张纸还是1923年(2月7日)的,距今已有三千零六年,是一篇狱中日记的一页,单是这一个“狱”字就很费考据,至今还没有能详细知道此字的定义。听说这几位学者不久就要发表一篇细密考证的文章,将登在东亚古史研究杂志的猛兽时代号上。我这里先把这页日记的“白文”发表,学者已经研求出来的,至于模糊处及残破处只得暂缺。那些学者的笺注亦暂不刊布,因为他们自己说研究尚未成熟,可以缓些发表。“好不容易我们办到如此的成绩!这一次我们非得大家集合起我们长辛店”“二月日”“我这一气非同小可!(姓吴的老五总说我学着写日记,还是套水浒传三国演
19、义的滥调,从此以后我再也写不了。)非同小可!这个地方又不像牢监,又不像真气闷。曹贼真正可恶!哼,不过一时得意罢,我们几百万几千万人现在不过刚想团结;这一股气已经直冲出来,大家勇的很呢,什么好的世界都可以造得成,一两个曹贼挡得住么?捉了我们几人就有用么?还有那不要脸的,自己从前说是帮助我们工人的,现在就是他的兵先杀人。我们自己伙里明白人本也不多,他们这么一来,倒也好教训,大家长了不少知识“老五可怜呵。我们在厂里,在车站上,一天做十点钟,他在会里一天到晚十六个钟头也不止,时时刻刻的麻烦不了。我们下了工到会里还要大家商量事情。乏得很。可是以前我是像死人似的;从那时起,就不同了:我现在厂里,看大家兄弟
20、们一块儿做事,仿佛一团和气;无论轮机声怎响,愈响愈妙我总听得见似乎有人喊着:这就结连起来,就结连起来!老五这人真可爱,他说得明白,讲得出此中的道理,我自己反不如他。“老五从小又没吃过这样的苦他是念书人。我问他,他还生气,常常说:“你们怎么不明白,咱们的事大得很,各方面都要人才,都要干。我不穿这样的衣,吃这样的饭,那能住在这里?譬如还有别的几位同志他们有应办的事,便不能如此,又是一种“唉!军可恶。看不见了。写不得了。好臭!”“月九”“奇怪!他们竟是开玩笑。今天突然间带我们到刑场上去愤气什么都忘了,我们之后还有不少人呢;不说现时的工人多不过,国内此后将要做工人的人更不知道几万万杀得净么?我只觉得那
21、时眼光是直的,耳里听得声响分外的清楚。四五天没见天日了,今天刑场却成了我的天日!街上走的人,有我们的同事,我似乎看见他们眼睛里面色白得白得可以显出我们这几万人的心,几万人的力量。副又怎么样?又回到监狱里了。不杀?哼!“听说前天扬子江边我们的人被杀了不少又听说大家都走开了。怎么了?我想那一个人头(姓林的),血淋淋的挂在睡梦中都可以看得见那切齿忿恨的形容,听得见那天昏地暗的一片惨呼的声音。呵。什么!无缘无故三十多人杀了,死了。我们不怕!我们这里也是这样。那时我记得,一望过去,只见簇簇的人头拥住了那穿金丝绣的洋服的。“开枪!”都没有穿呼呼的冷风,乌黑的深夜里,跣着脚”“日”“前天看牢的忽然给我们松了
22、一松刑具。两个月不能写日记“今天老五对我说,他前天递出去一封信他说:笑话!谁说唯物论的人没有人的感情!更大!外边有人替我们干得利害。我又写信劝大家不要尽为我们忙老五满身生了疮,我亦是如此,一两月来搬了几个地方,挨了打不少数。有两位站了站笼,我们手铐脚镣带着,肩了大枷我是皮破肉绽,精神恍惚得不行。老五却还精细明了,吃了这些苦,竟还想得到”1923年 8 月 9 日(有删改)【注】1923年2月7日,北洋政府血腥镇压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史称“二七惨案”,作者以此为原型写下本文。流漫,即污秽漫滤。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先写考古学家发现了三千多年
23、前的日记,再借日记来讲述一个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叙述方式颇具深意。B. 文本多处使用表示缺文的记号和省略号,既直观地呈现出纸页的涴漫之状,又使得所述情节具有一定的隐蔽性。C. 文中的“我”以前是“像死人似的”,现在连机器的声响也觉得美妙,前后状态的对比体现了“我”内心的觉醒。D. 小说善于细致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眼光是直的”表明“我”因血淋淋的现实而对革命前景产生了迷茫。7. 小说中写道:“老五这人真可爱,他说得明白,讲得出此中的道理,我自己反不如他。”老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8. 涴漫的狱中日记是中国文坛最早的革命文学创作实践之一,凸显了觉醒的工人阶级形象。小说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四川省 成都市 高三三模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