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docx
《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 本文关键词:官吏,中国古代,退休,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 本文简介: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内容提要】中国古代官吏的退养息老称为致仕、致事或者致政,意思是交还官职,“还禄位于君”。西周时已有致仕养老的制度,“大夫七十三致仕,老于乡里”。卿大夫致仕称“国老”,士致仕称“庶老”【关键字】退休条件年龄待遇作用我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但仅限于官吏,它是我国古代官僚制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 本文内容: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内容提要】中国古代官吏的退养息老称为致仕、致事或者致政,意思是交还官职,“还禄位于君”。西周时已有致仕养老的制度,“大夫七十三致仕,老
2、于乡里”。卿大夫致仕称“国老”,士致仕称“庶老”【关键字】退休条件年龄待遇作用我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但仅限于官吏,它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春秋公羊传载“退而致仕”,书中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意即交换权利于君王。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发轫雨何时难以考察,但到周代,随着奴隶制官僚制度的完善,与之配套的各级官吏的退休年龄和善后问题已纳入行政管理的范围,退休制度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与唐朝时期,完擅长宋、元、明、清时期。退休制度的内容一、“退休”一词的来源“退休”一词始见于唐宋文集,唐代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中说到“退休于居,作
3、复志赋”,宋史韩贽传中有“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词句。何谓“退休”?依古代而言,即是辞官于朝,退闲于家。二、“退休”条件首先,古代官吏退休要达到肯定的年龄条件。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三而致事。”尚书大传也说:“大夫七十三而致事,老于乡里。”也就是说退休的年龄为七十三岁。为何规定退休年龄为七十三?白虎通义致仕作了说明:“臣七十三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三阳道极,耳目不聪慧,跂踦之属,是以退老去避贤者,所以长廉耻远也。”一句话,人至七十三,老而衰,不便在官场趋走办事了。后来的汉、唐、宋、元等朝代基本实行七十三而致仕的规定,但是到了明清两朝,则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
4、仕”。其次,有一些官吏未到退休年龄,却可以提前退休,这是因为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任职效能。如唐朝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意即若身染疾病或受伤者,虽未到退休年龄也可以退休请俸;明朝亦有规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懦弱无效能的官吏,可随时勒令退休。由此可见,提前退休是容许的。三、“退休”后的待遇退休制度的另一个要件就是退休后的待遇,这关系到退休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历朝历代对此都比较重视。首先是政治上的待遇,据礼记记载: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对老臣的敬重。到了唐朝,对致仕官吏要实行欢送仪式,敲锣打鼓,送归老家。与现在发一个“光荣退休”的证书,虽然
5、形式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加国家大事。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旧受到敬重,在参与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礼遇。其次是经济上的待遇,退休后官吏会被优厚对待。汉代规定,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魏、晋时期的退休官吏,则干脆委任一个“顾问”之类的闲职,供给起来;唐代,五品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可见唐朝的国富民强)。如名相房玄龄、宰相宋璟致仕时,皇上特批均赐全禄。六品以下的官员退休则赐给肯定数量的田地养老。两宋时期对退休官员的安置和优待,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后,
6、允许带职退休。官员致仕时,皆晋升一级。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加朝政。与在职官员致仕少了一点实权。明朝初期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有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清状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不会让你喝西北风的,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清朝基本上也根据明朝的退休制度执行。(看来明清两朝品级较低的官员退休后生活比较惨,这也不难理解,贪官会那么多了和他们在职加紧搜刮民脂民膏了)四、“退休”的缘由一是回避政治权力斗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史记越王勾践世
7、家和史记货殖列传中均有记载的春秋战国时越国的大夫范蠡。范蠡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在越国被吴国灭亡后,范蠡殚精竭虑辅佐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在经过二十余年卧薪尝胆之后,勾践击败吴王夫差,兴邦复国。作为大功臣的范蠡被勾践封为上将军,此时范蠡达到了为人臣者的最高境界。但此时的范蠡深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于是告老辞官,携西施遁入“五湖”,可谓极具聪慧之举。二是无心于官场。官员无心于官场,憧憬能够回到家乡,于是“告老还乡”。此种情形下的任何小事都有可能引起“告老还乡”提前退休的想法,如人们熟知的晋朝彭泽县令陶渊明就是憧憬田园生活,主动请辞“告老还乡”。又据
8、世说新语识鉴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张翰晋朝是大司马,字季鹰,由于一日,秋风乍起,触景生情思念起家乡吴地(浙江)的特产菰菜、莼羹、鲈鱼脍来了,突然领悟: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图个快欢乐乐,又何必要为了个官名而别乡数千里,还要备受羁绊呢?于是“告老还乡”。三是客观条件,体弱多病,难当重任。如在唐太宗时,官吏退休年龄是七十三岁,对朝廷有大贡献者还可延缓退休年龄。但开国元勋李靖,因自感伤病碍身,遂在六十四岁时“告病还乡”。四是年限已到。也就是任职官员的年龄到了七十三岁后,自动退休。五、“退休制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官吏 退休 制度
限制150内